文 赵秀敏
墙面布置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它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认识和接受。但实际工作中,教师在创设一面墙壁上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前一个主题结束后再将旧的墙饰、材料全部拆掉,这就造成了墙面布置既费时费力又费钱。由于缺少规划,使得墙面布置出现内容过于琐碎,主题性不强;过于求美,追求形式;以教师为主,忽视幼儿等现象,背离墙面布置应有的教育追求。
那么,幼儿园墙面到底展示什么?怎样展示?怎样设计才能既不花费太多精力,又能让主题墙面生动有价值?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了“五步法”进行了分步操作,效果非常不错。
一般来讲,每一个教室都有几块墙面,我们在考虑设计墙面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空间。除了大的墙面外,将其他一些墙面也考虑进去,如楼梯与转弯处、卫生间等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例如,我们在楼道转弯处这个特殊空间,布置了“春天的田野”的墙饰,墙上是幼儿《走进春天》的剪影、手工《迎春花》、绘画《我看到的春天》等美术作品,以及家长和幼儿合作收集的资料图片,墙角下以及围栏处则设为自然角,有种植的植物、养殖的动物等。这样,自然角巧妙地与墙饰融为一体,从而给人一种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让幼儿园走廊过道平添了一份生活的气息与愉快!
为了使墙面布置变得简单方便,使其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我们需要将一些简单细节提前规划和设计好。
首先,我们在墙面上下各钉上一根抽槽的木条,下面离地面大约70厘米左右,这样保证主题墙位于幼儿的视线范围内,减少了主题墙与幼儿的距离,方便幼儿参与主题墙的布置。在木条上钉上挂钩,可以固定包装纸、线网、布、竹帘等主题墙模板,还可以将幼儿制作的立体作品或收集的实物挂在上面。将箱板纸、KT板等模板插进抽槽的木条里,可以根据主题背景需要随时重新拼接组合、更换等。
其次,设计一些如包装纸、线网、布、竹帘、硬纸板等个性化的主题墙模板。模板能为教师创设主题墙面提供极大的方便,不仅起到底衬的作用,而且可以利用废旧材料,采用不同材料或颜色将墙面分成不同的模板,使墙饰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墙饰可以经得起反复使用,便于操作。无论从经济还是时间角度考虑,都能达到最大效益。
主题墙的创设不仅局限于墙面展板,还可以向空间延伸。屋顶、屋梁等一些特殊空间位置,可以设计一些月亮、星星、窗格等童趣盎然的图案,方便悬挂幼儿立体作品、收集的实物、游戏区域标志等,免去教师爬高的危险与麻烦。丰富的墙面设计也使得班级墙面空间布置更具立体感。
墙饰是静态的,但对幼儿产生的教育却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体现在主题墙的布置上,要能体现本学期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轨迹。因此,墙壁上展示的不仅有正在开展的,还应该有已经开展过的和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主题墙上应该要体现本学期幼儿参与所有主题活动的轨迹,因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整体,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保留已经开展过主题活动的主题墙,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活动,而且能让幼儿在无意注意的状态下,避免遗忘。
开学初,我们根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和教育教学计划,确定了需要呈现在墙面上的主题活动,如:中班上学期我们就预设了“我长大了”“远近闻名的里下河大米”“周围的人”“各种各样的纽扣”“火辣辣的夏天”这五个主题活动,然后再根据每个主题的特色和墙面位置情况将教室墙面预设五个版块,一个版块一个主题。每个版块在适当的位置先呈现出主题活动名称、主题活动意图等,接着我们班组成员再对每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讨论本主题主要开展哪些活动,墙面上可以展示哪些活动的内容。以“远近闻名的里下河大米”为例,我们确定了“大米怎样来的”“水稻成熟了”“各种各样的米”“你认识这些米吗”“漂亮的米画”作为主题墙面呈现的一二级子栏目名称,这样墙面上展示的除了大的主题“远近闻名的里下河大米”的主题说明与要求外,还有“大米怎样来的”“水稻成熟了”“各种各样的米”“你认识这些米吗”“漂亮的米画”等子主题名称。有了这些,这时的主题墙就像“骨架”一样将主题涉及的各个方面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
我们这样做是基于两个目的:第一,凸显家园教育的同步性。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不可能从课本教材中了解幼儿一学期所要学习的大致内容,家长只能通过一周计划了解本周所要开展的大致活动安排,而对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一无所知。在家园同步教育上,家庭教育存在着滞后性和被动性。一个主题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家园同步教育的情况。将本学期所要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与要求公布在主题墙上,家长就会留心正在和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幼儿。第二,凸显了教育的整体性。将教室的墙面分成不同的主题版块,可以保留前一个主题内容,再在另一版块上进行新的主题墙创设。如我们在“祖国妈妈过生日”主题活动时,上一个主题“我上中班了”的内容依然保留在原先的模板上,这样能更很好地反映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轨迹。主题墙从开学初墙面“留白”,到学期结束后的“满堂红”,留下了许多幼儿的成长足迹,而且随着主题内容的不断完善,幼儿获得的经验也随之不断增加。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获得了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也让幼儿学会了学习,这也是《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具体体现。
有了“骨架”,还需要将其丰满。仍以中班上学期为例,我们就按“我上中班了→祖国妈妈过生日→远近闻名的里下河大米 →周围的人→动物世界”的顺序,逐一在相应的模板上展示各个主题活动的一些主要内容。教室的墙面是一块为幼儿提供教育信息的小天地,它必须满足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为了让一个主题下的展现内容既是一个整体,又互为独立、清晰明了,给人美感,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还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墙饰的内容适当有效地儿童化、艺术化,将教育内容紧密地结合在艺术加工后的墙面布置中。对于展示的每一个内容,我们力求手法不一,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如扇形、大树、蘑菇、灯笼等不同的造型,再以回形针、图钉、透明胶带打卷等方法呈现作品,并保护幼儿的作品。
学期结束后,将主题墙的资料取下,进行筛选,将其变成幼儿《成长档案》的内容,这样既真实地再现了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也节约了再次制作档案的成本与精力。
五步法的统筹运用,使墙面的布置不再成为教师头疼的一件事,它完全可以把繁忙的“蜘蛛人”从墙上解放下来,让教师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使幼儿园的墙面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