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碎件”游戏教育价值探析

2019-06-05 02:58姚星蓝
好家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构创设幼儿园

文 姚星蓝

“零件材料”的理念是建筑设计师Simon Nicholson在1971年提出的,他认为石子儿、小木桩、沙、草、布、树枝、鹅卵石等这些看似零碎的材料,却能激发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理念与我园开展的“纯玩”游戏不谋而合。“纯玩”,顾名思义,幼儿选择喜欢的材料,充分地与材料互动,我们还给予了它一个新的名词——“小碎件”游戏。“小碎件”游戏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幼儿在游戏时可以将其移动、携带、分解、重组和建构。这些材料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在游戏中我们该如何将“小碎件”材料运用到各个环境、游戏中?幼儿通过这个游戏又能获得哪些发展?“小碎件”游戏的育人价值又是什么呢?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更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载体。游戏的想法应来源于幼儿,而非教师预先设定。幼儿在自由探索和运用这些开放性材料的过程中,也逐步激发和提高了自身在各种游戏过程中的创造力、想象力、建构力和合作力。不忘课程实施的初心,才能挖掘“小碎件”材料的路径,追寻“小碎件”游戏的意义,找对方向,才能从容地应对上述问题。

一、不忘初心——牢记课程实施的初衷

回顾中国百年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不能否认的是,模仿、借鉴与创新始终是不变的规律,而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儿童”。所以,不管是室内环境、自然小景还是户外游戏环境,都应以幼儿为主体。

(一)营造“变换”的室内环境

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多是以“美”为主,以“欣赏”为特点,以凸显幼儿园的文化特色和理念为目的。那么,这样的环境是幼儿喜欢的吗?如果让幼儿来设计,会不会有不同的创意呢?笔者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应站在幼儿立场,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发展水平来创设,使环境成为幼儿探索与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以我园开展的课程“美食汇”活动为例,在讨论—创设—思考—收集—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有幼儿参与,并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制作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材料从哪里来、怎么布置我们的环境……用废旧的酒盒子、篮子做底座,瓶瓶罐罐穿上漂亮的衣服做成插冰糖葫芦的容器;一次性纸盘,洒点绿色小草就是草头饼;锡纸小人、大头蚂蚁、鹅卵石小镇……整个大厅都是幼儿的天下,他们在这里可以天马行空、无限想象、大胆创造、自由表达。

(二)创设自主的自然小景

幼儿园的自然小景必须颠覆“教师本位”“欣赏为主”的逻辑结构,将视角转向儿童本位,游戏本位,积极挖掘自然小景的价值意义,让自然小景焕发育人的价值。我园充分利用墙壁、走廊以及转角的空间,和幼儿一起打造开放的游戏空间,以幼儿为主体,规划设计、收集材料、探究思考、合作创设、积极游戏。幼儿收集了篮子、纽扣、纸盒、瓶子、丝巾等“小碎件”,放置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小碎件”材料来源于生活,所呈现的样式、形状、颜色、大小、材质各异,可帮助和支持幼儿架构各自的游戏探索学习过程和能力。

(三)体现开放的户外游戏环境

真正理想的户外游戏环境,不应是固化的、限制的,它应包含多种功能、多种状态,是动态发展的。然而细观周边幼儿园,户外空间的规划布局都是封闭式的,有的幼儿园是各种区的结合,如“美食街”“表演区”“建构区”“度假村”“种植区”“涂鸦区”……但每次看到幼儿在这样的游戏区里活动的时候,总让人心有所疑:“这样精心创设的游戏区是幼儿喜欢的吗?”“如果让幼儿自己来规划,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这样的户外游戏场有太多的“强制性”,到哪里玩、玩什么、怎么玩,幼儿基本无自主权。所以笔者认为,户外游戏场应该开放,在一个相同的空间内幼儿可自主选择材料,决定玩的主题、内容和小伙伴,区域空间开放、多变、自由,可供幼儿和教师根据活动需要不断地调整,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游戏乐园。

二、潜心挖掘——“小碎件”材料在游戏中的实施路径

(一)区域角色游戏融入“小碎件”材料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游戏,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需求,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幼儿喜欢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我园有效地将区域和角色有机融合,将“小碎件”投入到区域角色游戏中,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与探索。如:在数学区,将树叶、贝壳一一对应,从小到大按规律排序,幼儿的思维随着指尖在飞扬;在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上适当“留白”,一些“缺失”会让幼儿去思考;在班级的“医院”里,幼儿会用小的“马赛克”来当药片,“棒冰棍”当针筒,几个轮胎并排当床……平时在进行“小碎件”游戏时,对于大的材料,例如纸箱、奶粉罐,幼儿常常会想将其建构成床、宝座、电脑等,小的材料如小石子、木棍等,他们则用来开展擀面、烧烤的游戏。幼儿在角色区的游戏不单单是用现有的游戏材料,他们还会利用低结构材料丰富和补充自己的想象。

(二)“小碎件”材料进入户外游戏中

在进行户外游戏时,除了原有的清水积木和碳化积木外,幼儿还收集了各种不同的“小碎件”材料,如:纸筒、高高低低的木桩、长长短短的树枝,使得他们的游戏内容更丰富、游戏形式更多样。以我园户外建构活动为例,在不同的时间段,会看到幼儿在搭建不同的建筑。在搭建动物园的时候,他们会不停地商量、拆卸、重组,然后自己扮演各种动物;他们还会利用各种筐和布做自己的小窝;用纸箱、纸筒和不同颜色图案的布做娃娃家。其他的幼儿则有的在搭建海底世界,有的在搭建城堡,还有的在搭建房屋,幼儿通过长时间探索、摆弄、建构和多元整合,在搭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有创意的想法。

三、拓宽途径——折射“小碎件”游戏的价值

“小碎件”材料材质、形状、大小的广泛性、独特性,让幼儿不受思维限制而进行自由探索,组建自己的游戏世界。教师倾听和观察着每个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同时,教师也是一个记录者,用照片、视频、笔等多种方式记录下幼儿游戏中的“哇”时刻。

(一)“小碎件”引发的区域游戏,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游戏中,幼儿通过长时间的动手操作活动,探索、了解、感知和识别各种“小碎件”材料的形状、颜色、材质、大小和长度,体验各种材料的材质和质量的不同,并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摆弄、重组和建构各种图案和造型。幼儿有的排序,有的用不同的材料来创编想象,如:贝壳宝宝坐上船,一个一个排好队,大家一起出去玩……在这样的世界里,有数学,有语言表达,还有无限的创造。在这种空间、思维无限制的环境下探索,幼儿不仅对各种材料有了感知的经验,同时还发展了手部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另外,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如形状、大小、长度、重量等,幼儿也有了基本的认识,空间意识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小碎件”引发户外游戏,激发幼儿表达与创造欲望

户外游戏中幼儿可以和小伙伴愉快玩耍,和材料亲密接触,而一个有趣的户外空间,更能让幼儿尽情地释放自己的个性,让这些材料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发挥出无限的可能。在户外,“小碎件”材料的投放无空间限制,幼儿自己选定地点,决定游戏内容,毫无成人预设成分。

以我园“野山坡”游戏为例,幼儿的创意更是无限,小桶、纸卷心、瓶盖、麻绳等,都成了幼儿游戏的材料。有的幼儿把长长木板搬过去,架在土坡上变成吊桥;有的幼儿提着小桶去浇水;有的幼儿拿小卷尺量量树的“腰围”;有的幼儿用瓶盖、野花和野草玩起角色游戏——烧“野饭”;还有的幼儿拿麻绳,让教师帮忙把它系在树上,荡来荡去……幼儿在开放的游戏环境中自由自主地表达、创造,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天性。

“小碎件”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投放,通过不同幼儿的操作与实践,其角色体现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而这看似简单却又独特多元的材料,对每一位幼儿都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非凡的意义。不同“小碎件”的重新整合组装,建构成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作品,每一件作品对于幼儿来说意义独特而非凡,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也提升了探索、学习、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建构创设幼儿园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我爱幼儿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欢乐的幼儿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爱“上”幼儿园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