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英 岳 江 唐跃中 朱华江 徐东浩 程 焕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体重、钙摄入量、活动量、家族史等[1]因素,以及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相关,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骨质疏松症是社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可引起腰背疼痛、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因此,加强社区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测定上海市康健社区中老年(≥45岁)人群的骨密度水平,分析骨密度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于2014年1月—2017年3月通过在康健社区广告招募和在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行健康体格检查的居民,共入选1 513名中老年人(≥45岁)作为研究对象,男731名、女782名。入选标准:① 意识清楚,智力正常,可至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骨密度检测,能与调查人员正常沟通并完成问卷;② 汉族;③ 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长期服用激素,罹患内分泌代谢性疾病;② 罹患结缔组织病、慢性肾脏病、骨转移肿瘤、骨折等;③ 长期(>3个月)卧床;④ 未获得知情同意。
1.2 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使用超声骨强度仪(以色列华美特公司)测定研究对象右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以T值(T-Score)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根据文献[2]推荐的双能X线检测法(DXA),T值>-1为骨量正常,T值为-1.0~-2.5为骨量低下,T值<-2.5为骨质疏松。
1.3 问卷调查 现场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计算BMI,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3]、陈玉平[4]设计的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①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②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如既往史、家族史、吸烟、饮酒、运动、饮浓茶、饮咖啡、钙和维生素D摄入等。
2.1 骨密度水平测定结果 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30.93%(468/1 513)和31.46%(476/1 513)。其中,女性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分别为33.25%(260/782)、34.27%(268/782),分别显著高于男性的28.45%(208/731)和28.45%(208/731,P值均<0.05)。
2.2 骨密度下降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运动量和牛奶摄入与骨质疏松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0.01、0.05),而家族史、吸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骨质疏松无关(P值均>0.05),见表1。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增长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值均>1,P值均<0.01),高BMI、一定的运动量和经常摄入牛奶是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OR值均<1,P值分别<0.01、0.05),见表2。
表1 康健社区≥45岁人群骨密度下降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表2 康健社区≥45岁人群骨密度下降危险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健社区≥45岁人群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30.93%和31.46%。提示,此类人群骨密度下降率较高,是康健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点人群之一。骨量流失是长期的慢性过程,早期症状不明显,分析骨密度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早期预防、诊断、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意义[5]。
3.1 骨密度下降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张智海等[6]根据6篇使用骨密度仪(美国通用公司)的文献,估算大陆地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刘伟等[7]在浙江省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跟骨骨峰年龄分别为20~24和15~19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5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男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增长、女性是中老年人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与以上研究结果相同。可能与女性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对成骨细胞的刺激减弱,导致骨量迅速丢失有关。
3.2 骨密度下降与BMI、运动量、牛奶摄入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BMI、一定的运动量和经常摄入牛奶是骨密度下降的保护性因素。BMI越高,发生骨密度下降的危险性越低,可能与骨组织承受的机械负荷加大可减少骨吸收并刺激骨形成,以及脂肪组织参与性激素水平的调节有关[8]。有研究[9]结果显示,运动可有效增加骨强度,增加运动量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性。钙能促进成骨过程,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牛奶是含钙丰富的食物,上海其他社区的一项研究[10]结果也显示,奶制品摄入与骨质疏松具有相关性,适量饮用牛奶可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3 其他 本研究未发现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吸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可能这些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不明显,也可能与纳入人群、样本量大小等因素有关。目前,将定量超声用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风险评估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且本研究采用的是推荐用于绝经后女性和≥50岁男性骨密度水平分层标准的T值,而对于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而言,推荐采用同种族的Z值来判定其骨密度水平的分层,故本研究对部分人群骨密度水平的判断不够精确。本研究未能按照整群随机抽样,也不能完全代表康健社区≥45岁人群的骨密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情况,需进行进一步的分层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高BMI、一定的运动量和经常摄入牛奶等有利于防止骨密度下降,建议尽早将≥45岁人群骨密度下降的干预管理纳入公共卫生常规管理项目,以防止或延缓骨密度下降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