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绿果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糖尿病科 驻马店463000)
下肢血管病变为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约10%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显的下肢血管硬化性改变,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血糖控制不稳定,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可进一步加重,出现间隙性跛行、冷感、静息痛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增加患者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2]。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44例)和非强化组(44例)。强化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3.78±5.43)岁,糖尿病病程5~8年,平均 (6.24±1.30) 年,体质量指数21.30~24.52 kg/m2,平均(23.06±4.87)kg/m2;非强化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3.41±5.37)岁,糖尿病病程 5~8年,平均(6.40±1.27)年,体质量指数 21.42~24.46 kg/m2,平均(23.11±4.62)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均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经超声检查明确下肢血管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闭塞[3];(2)治疗依从性高者;(3)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2)其他原因导致的下肢血管病变者;(3)伴有全身性急性感染者;(4)自身免疫缺陷者;(5)严重肝、肾、心脏疾病者;(6)甲亢者;(7)电解质紊乱者;(8)无法正常沟通者。
1.3 治疗方法
1.3.1 非强化组 给予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运动及饮食干预疗法,积极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此外给予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50072)三餐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11020541)口服,起始剂量250 mg/次,2次/d,根据末梢血糖结果调整剂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5 g。贝前列素钠片(国药准字 H20083589)口服,40 μg/次,3 次 /d;维生素 E(国药准字 H42022865)口服,100 mg/次,1 次 /d,持续治疗1个月。
1.3.2 强化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将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50072)装入胰岛素泵装置中,给予皮下持续输注10 d,维持餐后2 h血糖在8.0 mmol/L以下,空腹、睡前血糖在3.6~7.0 mmol/L,动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泵入剂量,同时密切关注有无低血糖的发生,并给予积极处理。
1.4 观察指标 (1)两组血糖[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DMA-IR)]控制情况;(2)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ABI);(3)最大行走距离;(4)无痛行走距离;(5)患肢血管内径。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LSD-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HbA1c及HOMA-IR等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HbA1c及HOMA-IR等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强化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非强化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HOMA-IR治疗前 治疗后强化组非强化组组别 n 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 h餐后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HbA1c(%)治疗前 治疗后44 44 t P 10.76±2.33 10.80±2.41 0.079>0.05 6.21±1.54 7.18±1.47 3.022<0.05 12.60±2.28 12.63±2.44 0.059>0.05 7.51±1.13 9.82±1.62 7.758<0.05 7.69±1.32 7.72±1.48 0.100>0.05 6.20±0.39 7.03±0.52 6.588<0.05 0.76±0.20 0.78±0.31 0.359>0.05 0.34±0.12 0.51±0.25 4.066<0.05
2.2 两组下肢血管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ABI、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患肢血管内径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BI、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等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强化组ABI、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均高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患肢血管内径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血管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下肢血管相关指标比较(±s)
患肢血管内径(cm)治疗前 治疗后强化组非强化组组别 n ABI治疗前 治疗后最大行走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无痛行走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44 44 t P 0.74±0.14 0.72±0.21 0.525>0.05 1.15±0.46 0.92±0.33 2.695<0.05 878.92±64.75 875.84±63.91 0.225>0.05 1 396.44±58.35 1 064.90±61.88 25.857<0.05 279.65±31.06 277.40±32.24 0.333>0.05 386.70±30.54 352.46±32.17 5.120<0.05 0.23±0.10 0.22±0.12 0.427>0.05 0.27±0.13 0.25±0.20 0.556>0.05
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过程与前列腺素E1合成减少,血栓素A2升高,血液黏滞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4~5],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及持续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可诱导氧化应激反应,激活核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及血清内皮脂肪酶(EL)基因表达,启动炎症因子基因转录,介导血管内皮损伤,促进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而胰岛素可抑制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临床理想的血糖控制方案为控制血糖的波动,既要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又要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胰岛素泵皮下输入胰岛素为最大程度模拟胰腺生理分泌功能,同时根据患者每天的运动量、饮食摄入量调整输入剂量,以保持全天血糖稳定,进而稳定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避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HbA1c及HOMA-IR等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2 h餐后血糖、HbA1c及HOMA-IR等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强化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非强化组(P<0.05);治疗前,两组ABI、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BI、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患肢血管内径等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强化组ABI、最大行走距离、无痛行走距离均高于非强化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患肢血管内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有效维持患者血糖的稳定,促进下肢血管病变的改善。综上所述,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肢血管病变的改善,临床价值显著。
(收稿日期: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