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干预及超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康复效果的改善研究

2019-06-04 01:47赵礼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能神经功能康复

赵礼荣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平顶山437000)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是因脑部血管出现突发性病变而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类疾病,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及致残致死率高等特征[1]。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得到控制,但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不太理想,患者或多或少会留下神经功能受损后遗症。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加强相关干预,改善神经和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3]。本研究分析超早期康复结合中医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编写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经过常规治疗病情稳定,且神经功能发生不同程度障碍,排除恶性肿瘤、认知功能障碍和主要器官功能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15例;脑出血21例,脑梗死26例;年龄 48~72岁,平均(59.07±6.17)岁。观察组男 31例,女16例;脑出血23例,脑梗死24例;年龄46~70岁,平均(59.78±6.3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治疗:(1)急性期,发病前3 d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维持患者个人卫生,强化对患者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干预,预防并发症。(2)卧床期,此阶段要尽可能帮助患者变换体位,维持良肢位摆放,保持正确体位,可通过不对称紧张性腰反射和颈反射对患侧肌张力进行刺激,促使患者尽早下床。(3)痉挛期,指导患者通过上下肢控制练习,自行完成卧、坐位变换,进而对肢体痉挛起到抑制作用。患者在首次下床时干预工作者须陪同,由维持站立平衡逐渐向行走及负重行走过渡。(4)康复期,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练习,反复进行吃饭、穿衣、刷牙洗脸及系鞋带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超早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干预治疗:(1)对患肢进行推拿,特别是膝关节和髋关节,昆仑、肩髃、足三里及合谷等穴位,每天1次,每次30 min。(2)药熨,莱菔子、吴茱萸、地龙、苏子、白芥子和菟丝子各50 g,制作成药熨包,在微波炉内加热10 min取出,待温度降低到55℃左右时用毛巾包裹对患肢进行推熨,采用搓、点、揉及推等手法对合谷、曲池等穴位进行按摩,每天2次,每次20 min,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卒中运动功能量表(MA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状况,共计48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运动功能恢复越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共计42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神经功能越差;采用SF-36量表评估干预后患者健康状况,包含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六个方面,每项共计10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健康状况越好;采集干预前后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白细胞介素-18(IL-18),IGF-1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IL-18及hs-CRP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公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MA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NIHS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M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47 47 tP 23.40±3.25 23.79±3.56 0.855>0.05 36.69±5.08 30.42±5.10 4.079<0.05 27.04±5.29 26.83±5.16 0.891>0.05 11.41±4.28 17.83±4.50 5.384<0.05

2.2 两组干预后健康状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健康状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后健康状况比较(分,±s)

组别 n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活力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观察组对照组47 47 tP 7.21±0.64 6.13±0.65 5.190<0.05 7.83±1.06 6.84±1.12 4.271<0.05 6.68±0.52 5.39±0.50 5.043<0.05 7.75±1.17 6.78±1.13 4.166<0.05 7.82±0.72 6.53±0.68 4.189<0.05 8.01±1.65 6.89±1.57 5.025<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IL-18、IGF-1及hs-CRP比较 两组干预后血清IL-18、hs-CRP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降低,IGF-1较本组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血清IL-18、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IGF-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IL-18、IGF-1及hs-CRP比较(±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IL-18、IGF-1及hs-CRP比较(±s)

组别 n IL-18(ng/L)干预前 干预后hs-CRP(mg/L)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IGF-1(ng/ml)干预前 干预后47 47 tP 124.74±8.16 125.19±8.31 0.189>0.05 88.63±6.27 103.26±6.51 4.895<0.05 33.26±4.26 33.78±4.59 0.216>0.05 56.51±5.80 36.24±5.29 5.073<0.05 12.17±3.20 12.30±3.15 0.153>0.05 1.36±0.68 4.32±0.70 4.072<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患者起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显示,对脑卒中患者行中医辨证干预可使患者运动与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中医学认为卒中患者的病因主要和瘀血有关,而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损伤等都和关节痹阻、气血瘀滞有关。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造成患者运动中枢前方血管运动神经损伤,进一步导致患肢发生血管痉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等。脑卒中临床治疗主要以通络止痛、益气活血为主。推拿和药熨等为临床常用中医治疗方法。推拿是理疗师使用不同手法作用于患处,以达到推行气血、疏通经络作用。药熨则是通过热力把药物经皮肤渗入到体内,药物还可对机体穴位、经络产生直接刺激[4~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MA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超早期干预结合中医干预可使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血清hs-CRP为典型急性时相蛋白,机体组织出现损伤时神经细胞可分泌、合成炎症因子,导致受损局部多核白细胞合成及释放炎症介质,同时可诱导黏附因子的分解与合成,进一步强化上述作用。发生缺血后患者脑组织内IL-18主要来自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脑部出现缺血缺氧时小胶质细胞所分泌的IL-18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到血液循环内,造成血清内IL-18含量上升。IGF-1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可通过对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降低脑血管阻力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参加到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中,对形成神经递质起调节作用,对脑部起保护作用[6]。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血清IL-18、hs-CRP较本组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IGF-1较本组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干预结合超早期康复可降低脑卒中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含量,缓解脑细胞损伤。综上所述,中医干预及超早期康复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职能神经功能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职能与功能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