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分析*

2019-06-04 01:47黄晓云王雷吴爱娣张钟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注射液脑梗死

黄晓云 王雷 吴爱娣 张钟少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 湛江524043)

脑梗死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典型病症,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与致残率,因而给患者及社会带了沉重的负担。近年,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尤其在研究脑梗死发病机制方面的日趋深入,脑梗死早期损伤及炎症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炎症反应不但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报道[1~2]指出,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发病、进展及转归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则是能够将动脉硬化程度比较准确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主要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PWV、CR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均在发病后6~72 h内,脑梗死诊断与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伴有甲状腺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有胃病史(如消化性溃疡等)及严重并发症者(如肾、肝等);有严重意识障碍者。将80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1~92岁,平均74.4岁;梗死部位:多发腔隙性梗死10例;丘脑7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19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5~91岁,平均76.4岁;梗死部位:多发腔隙性梗死9例,丘脑6例,额叶5例,基底节区20例。两组梗死部位、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本研究已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改善循环、脑细胞保护、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如肠溶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J20171021)口服,200 mg/d,1次 /d,阿托伐他汀胶囊(国药准字H20070054)口服,20 mg/d,1 次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90658)治疗,将6 ml疏血通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RP及PWV。疗效判定标准:依据第18届(2018年)脑血管病会议所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为基本痊愈;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17%,为无变化;增加>18%,为恶化。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分别于治疗前及用药2周后,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3 ml静脉血,置入5 ml试管中(内含浓度为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置于4℃环境中,离心处理,3 000 r/min,分离血浆,将红细胞去除,把血浆放置在冰箱中保存(-20℃);用DS30试剂盒,采取循环酶法,测定CRP水平。运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日本欧姆龙产,型号BP-203RPEIII)测定两组患者的PWV。PWV正常值:<45岁成人低于9 m/s;>45岁成人低于10 m/s。PWV越高,表明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有报道指出,PWV>13 m/s提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为5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P 38.92±3.51 38.53±2.88 0.54>0.05 16.01±2.63 21.95±2.15 5.26<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m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mg/L,±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P 24.65±4.26 25.23±3.96 0.25>0.05 9.38±1.88 12.31±1.75 3.86<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PWV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W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WV比较(m/s,±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WV比较(m/s,±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P 18.24±4.21 18.38±3.14 0.28>0.05 12.01±1.85 15.15±1.72 3.03<0.05

3 讨论

引起脑梗死的核心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进展中,炎症均发挥着关键作用。

C反应蛋白是急性炎症反应下所形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正常人体中亦有着小含量的CRP。在恶性肿瘤、组织损伤等疾病中,CRP会快速升高。在此类疾病中的诊治中,一般将CRP当作独特的炎症标记物来监测。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一种典型促发因素,由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引起的动脉栓子,以及血液有形成分会不断集聚于斑块破裂位置,此乃诱发脑梗死的重要、典型且潜在性病因。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将CRP当作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后的重要判别指标。另外,作为炎症反应的典型标志物,无论在组织细胞遭受破坏时,还是在炎症反应中,CRP浓度均会快速升高,并且其水平可以将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反映出来。诸多报道[3~5]指出,CRP含量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有紧密关联。脑梗死越发严重,则CRP含量也就越高。因此,CRP被当作测定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因子。所以,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施加有效控制,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率的降低。

脉搏波传导速度是对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将其用作为评价降压药物效果的一种指标。PWV作为一个对动脉僵硬度进行评价的典型指标,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6]。PWV能够对动脉硬化的实际程度进行直接且准确的评估,并且还能将患者全身动脉实际受损状态准确反映出来。因此,PWV在提示脑梗死、脑出血的危险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本研究借助该指标对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的效果进行评定,可得到更加直观、准确的结果。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卒中”范畴,具有发病快及病情严重等特点。在急性期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地龙与水蛭,具有通经活络及活血化瘀的效果[7]。水蛭性平,味咸苦,具有破血逐瘀的作用。水蛭当中的水蛭素,是一种比较好的凝血酶抑制剂,可以以较快速度结合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的激活作用,将血液凝固予以阻断,最终达到降低血黏稠度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地龙性寒,味咸,具有活血、祛瘀及通络的功效,其成分当中的蚓激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维蛋白酶的作用降低;此外,蚓激酶对胶质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保护脑细胞,减轻再灌注损伤,恢复受损神经功能,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生存率。全方能达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PWV、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突出,不仅能显著降低患者CRP水平,还能降低患者PWV,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注射液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血必净注射液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8 种成分
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