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懿仙 王东鹏
(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 福州35000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为主要特征,可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加上患者普遍高龄和各种疾病作用的影响,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型多见。高血压会引起心血管的病变导致动脉血管壁增厚和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积极控制血压是减轻血管病变,降低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2]。高血压病病程长,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为了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降低高血压对心血管的影响,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高血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患者有眩晕、肢麻、脉涩、舌下瘀斑等临床表现;(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并发症者;(2)恶性肿瘤患者;(3)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服药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将68例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 19例;年龄 37~69岁,平均(53.71±5.01)岁;病程 3~27年,平均(14.52±3.78)年;平均收缩压(159.64±15.42)mm Hg,平均舒张压(77.52±6.74)mm Hg,体质量指数(23.74±3.31)kg/m2。对照组男16例,女 18例;年龄 36~71岁,平均(51.33±4.21)岁;病程 2~29年,平均(15.13±2.61)年;平均收缩压(162.33±15.99)mm Hg,平均舒张压(76.13±6.82)mm Hg,体质量指数(22.87±3.45)kg/m2。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按时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国药准字H20066835)5 mg/d,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J20140002)20 mg,每晚1次;控制血压、血脂、体质量,低盐低脂饮食,适度体育锻炼,戒烟戒酒。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01)口服,3粒/次,每日3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中医血瘀证候积分。(1)IMT:由同一位高年资医师采用PHILIPS A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对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测定,探头频率设为4~8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测量从距离颈动脉球部膨大起始部位10 mm处开始,在此处及近心、远心端三点测量,取两侧6次测量平均值。(2)血压: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血压计,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按规范进行测量,每次复测3次取平均值。(3)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空腹静息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并通过全自动血液黏度仪(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LG-R-80A)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4)中医血瘀证候积分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主症包括眩晕、头痛等,次证包括心悸、失眠食少等。主症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记为 0、3、6、9 分;次症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2、4、6分。所有症状的总分为气虚血瘀证候积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IMT、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IMT、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全血黏度、血细胞压积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IMT、血压、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IMT、血压、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mPa·s) 全血黏度(mPa·s) 血细胞压积(%)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时间 IMT(mm) 血压收缩压(mm Hg) 舒张压(mm Hg)34 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0.91±0.31 0.74±0.12 0.89±0.28 0.81±0.14 159.64±15.42 137.54±12.55 162.33±15.99 139.24±13.51 77.52±6.74 65.32±5.41 76.13±6.82 67.18±5.86 1.72±0.13 1.55±0.07 1.71±0.29 1.58±0.05 9.77±0.85 9.41±0.54 9.72±0.76 9.54±0.61 0.48±0.03 0.43±0.02 0.47±0.05 0.44±0.03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34 34 tP 77.82±6.54 75.39±6.21 1.567 0.122 58.17±3.42 66.33±4.68 8.208 0.000
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3]。高血压病患者通常存在三大循环异常,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大动脉硬化、脉搏反射波提前发生,三者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受损,称为血管超负荷[4~5]。血管超负荷又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受损的风险。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之一,通常反映了全身血管的硬化程度,颈动脉内膜增厚是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硬化病变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6]。
《内经》曰:“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中医角度看,气虚血瘀型高血压气血比例失调,因虚致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肝郁气滞,疏泄失常,则瘀血既成,引起疲乏、心悸、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治疗应讲究平调阴阳,实现气血稳态[7~8]。本研究在给予高血压病患者常规降压药物和干预使机体血压血脂处于平稳状态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脑心通胶囊为中药制剂,其内容物为淡棕黄色至黄棕色的粉末,气特异,味微苦。该方剂以黄芪为君药,可补中益气、降血脂、抗氧化;地龙、全蝎、水蛭为臣药,具有降低胆固醇、抗栓溶栓的作用;赤芍、当归、川芎、桃仁、鸡血藤、红花、桑枝、丹参、没药(制)、乳香(制)为佐药,可活血化瘀、抗栓降脂;牛膝、桂枝为使药,逐瘀通络、温经养血。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清热息风、通络利尿之功效。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IMT、血压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心通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IMT厚度、稀释血浆黏稠度,这可能与脑心通胶囊中全蝎、地龙等有效成分含有大量水解蛋白酶,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同时鸡血藤、红花、川芎、黄芪等有效成分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量,延长凝血时间有关。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心通胶囊与常规降压药物同用,能更好控制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差异不显著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有限有关。两组治疗前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心通胶囊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头痛、头昏等气血瘀滞症状。综上所述,脑心通胶囊辅助常规降压药物能有效降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IMT厚度,稀释血浆黏稠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避免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此外还能够改善患者中医血瘀证候,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