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杨 平 胡永明 冯沈怡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破解资源管理难题,海宁市马桥街道根据浙江省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入推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土创办〔2018〕2 号)中提出的“鼓励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乡镇建设活动”文件精神,结合《海宁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镇(街道)建设考核评分办法》(海土资〔2018〕73号)要求,积极开展实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街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从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从重争取增量向重挖掘存量的积极转变,有力保障街道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西部“钱庄”、中部宜居“天堂”、东部“粮仓”的功能区合理布局。
马桥街道位于海宁市区南部,属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39.2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社区,191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户数7702户,户籍人口29304人,在册登记新居民25998人。耕地总面积约32043亩,人均耕地1.09亩。辖区内拥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园区经编业经济总量占海宁市行业总量的70%,约占全国行业总量的20%,是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3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27万元,增长7.04%;20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8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7亿元。
2018年,差别化供应各类建设用地830亩,其中供应工业用地169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31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75亩;收回腾退低效用地107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27亩;实现亩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新增建设用地对新增GDP贡献额、新增建设用地对新增财政收入贡献额明显增长,节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高。
健全“政府主导、国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村级经济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体系,2018年启动实施民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省级示范项目,完成土地整治复垦224亩、土地开发垦造耕地80亩、农整结余耕地入库497亩、标准农田补建16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258亩,发放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287.621万元,耕地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
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和集镇有机更新,合理配置商业、家宴中心、物业、幼儿园等功能用地建设,着力优化安置区块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做好农民建房用地保障,优先安排解决两房户刚性需求115户,保障搬(拆)迁安置小区52亩;加快推进农房不动产确权登记,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确权登记4320户,符合条件登记发证率达76%,农民权益保护进一步巩固。
街道建立了以街道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建设活动的组织、协调、推进、指导等工作;设立工作专班,制定具体创建活动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协调建设工作安排,督促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督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各村、社区,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协作,积极配合,锐意创新,确保了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制定出台《海宁市马桥街道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街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马街字〔2018〕98号),明确7方面目标要求,细化6项工作举措,强化3个保障措施,合力推进落实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
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 以打造“一城四地新马桥”为核心,聚焦“三桥联动”重大战略,通过合理调配城镇扩展边界内外的建设用地和耕地,优化西部经编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省级开发园区扩容提质;优化中部居住生活用地功能分区和结构,高品质推进与中心城区融合,高标准建设城南新区;优化东部生态功能区布局,建成连片高效耕作良田,美化田园风貌,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分区明晰、结构合理、规模集聚。
以土地要素增量有限供给撬动存量规模挖潜盘活,深入开展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消化专项行动,统筹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指标294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75亩,供地项目到期应开竣工率分别达到91%和100%;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和差别化管理,采用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限出让多模式供地16亩,占工业用地供地总量的9.5%;全面实施“标准地”改革,2018年出让标准地126亩,面积比达74.6%;完成全市首宗租赁到期土地续期工作,36亩其他商服用地成功续期2年,2018年完成工业有效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6.5%。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导向,结合“三改一拆”“低散乱”整治、小城镇综合治理、“僵尸企业”处置等工作,推进全街道“低产田”整合提升再开发。在园区外,对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托底的基础上,制定“低散乱”企业“三年清零”计划,全力以赴推进“低散乱”整治,完成整治企业134家,其中关停淘汰108家,拆除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约338亩,鼓励村级抱团进园区,成立抱团发展公司,加快工业抱团发展项目建设进度。在园区内,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思路,采用倒逼机制,实施“零土地”技改、二次开发建设、“退二进三”,提升企业发展质量,2018年收回腾退低效用地107亩、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27亩;实施企业整治项目15个,共拆除旧厂房和违建1.4万平方米,完成外立面改造51012平方米,增加建筑面积5.4平方,力争改造后平均容积率提高至2.0以上;7家橡胶企业实施关停。
以实施民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省级示范项目为抓手,科学编制民胜村等4村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对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及示范区实行严格管理、特殊保护,积极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2018年完成土地整治复垦224亩、土地开发垦造耕地80亩、农整结余耕地入库497亩、旱改水55亩、标准农田补建16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2258亩,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670亩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个。建立健全“两违”防控和拆除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强动态巡查和新增耕地管护,实现在年度卫片执法检查中“零违法、零约谈、零问责”;建立农村土地管理“五到位”工作机制,完成创建土地明主管理示范村2个、合格村6个。
▲ 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总部大楼
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和集镇有机更新,合理配置商业、家宴中心、物业、幼儿园等功能用地建设,着力优化安置区块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道路交通等基础施设,推进高品质城乡融合,建设高标准城南新区;统筹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做好农民建房用地保障,推进公寓房为主的安置方式;加快推进农房不动产确权登记,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事项办理,2018年完成确权登记4320户,符合条件登记发证率达76%。
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采用宣传手册、图片、6 · 25土地日、12 · 4国家宪法日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加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典型案例和经验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社情民意大走访、‘八八战略’大宣讲、思想观念大解放”活动,走村入户宣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搬迁政策,描绘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新蓝图,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加强农转征收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审查,从源头上减少批而未供土地。充分利用“一张图”工程,对批而未供土地实行定点监测、台帐管理,持续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消化专项行动,深入分析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形成原因,针对原因明确消化的途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针对具体项目或地块制定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的措施和整改方案,明确消化任务、重点对象和时序等。
进一步严格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深度推进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工程,扩面实施“标准地”出让,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的指挥棒作用,实施“空间换地”“退低进高”“退散进集”、低效用地再开发、“旧厂房”改造提升和产业升级,采用关停淘汰、转移转产、倒逼提升、兼并重组等方式,积极有序地推进低端低效产能的腾退与淘汰,为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腾出发展空间。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省级示范项目为引领,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积极谋划新项目,统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垦造、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建设等“六大耕地保护工程”,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破解耕地保护碎片化、乡村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低散弱问题,形成农业生产集约高效、农居生活特色传承、农村生态山清水秀的土地利用新格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