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层层 王清江 李 丹 李佳音 宋花花 侯冷晨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考评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是进一步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1]。临床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临床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2]。2017年是医院临床转型发展的关键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以全力促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关键疗效指标及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信息平台为路径,聚焦重点,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医院考评体系建设。对体现临床发展能力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指标,如主要病种的结构,三、四级手术,疑难危重的诊疗等进行评估,着力促进医院转型发展。现为科学评价该指标体系应用下的临床科室发展能力和贡献,调取我院2016-2017年临床发展能力考核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改进医院科室考核评价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前期临床发展能力考评体系的构建和验证[3],经过2016-2017年的全面应用,现从该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2017年临床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评分,综合评价各科室临床发展能力。
根据临床发展能力考评体系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分,总分100分。其中4个一级指标临床诊疗能力、医疗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个人社会知晓度分别为40分、30分、10分和20分。统计该一级指标下的36个三级指标得分,计算出每个科室各级指标得分,进而得出该院的总体指标评分。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出2016-2017年临床学科建设实施评分情况,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方法。
2016-2017年,我院临床发展能力总评分由70.8分增加到78.0分,增幅为10.2%。与此同时,我院2017年总收入同比增加13.5%,门急诊人次同比增加4.2%,出院人次同比增加8.1%,平均住院日同比减少7.2%,药占比同比下降3.95%,床位使用率和全院手术人次也在逐年上升。这与医院医疗技术提高和三、四级手术增多有明显关系,详见表1。
表1 2016-2017年全院临床发展能力总评分变化
对2016-2017年内科临床发展能力进行评分,内科平均得分由2016年的70.0分增加到2017的77.0分。2016-2017年评分较高科室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代谢等科室,均在70分以上,这与其学科发展、新技术开展、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值提高有很大关系。详见表2。
表2 2016-2017年内科临床发展能力评分变化(分)
2016-2017年外科临床发展能力评分由71.9分增加至79.3分,明显高于内科水平,其中以骨科、眼科、泌尿外科等科室评分较高。详见表3。
表3 2016-2017年外科临床发展能力评分变化
表4 2016-2017年重点学科临床发展能力评分变化
2016-2017年科室总评分较高的科室分别为心血管内科、骨科、消化内科、眼科、神经内科和泌尿外科,均是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科室。从表4科室临床诊疗能力、医疗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4个维度评分可以看出,心血管内科作为我院优势学科,其诊疗能力和医疗技术评分最高,分别由2016年的34.5分、26.5分增加至2017年的37.5分和28.0分,与其平均住院日缩短(4.99天降至4.59天)、CMI升高等有很大关系。骨科临床诊疗能力和社会知晓度评分增加明显,由于骨科疑难危重病例收治比例同比增加13%,平均住院日同比减少10%,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在全市内排名前三,得到患者的高度认可和满意。消化内科临床诊疗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评分增加明显,由于其不断提高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水平,尤其是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等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同时,2017年积极引进人才,申报学术课题,提高科研水平,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眼科临床诊疗能力评分增加明显,不断提高三、四级手术比率,开展全飞秒、27G非全切等多项临床新技术,提高科室临床发展能力。神经内科作为2017年临床诊疗能力评分增长最明显的科室,不断进行脑卒中中心建设,优化临床救治路径,使得入径率超过90%;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病种排名中,急性脑出血(非手术)和急性脑梗死(非手术)一直位列第一。泌尿外科在我院重点科室建设中属于较弱科室,其定期进行疑难复杂患者多学科讨论,增加全科医生对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提高主治、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提高放疗科、肿瘤科患者的住院转诊率,并于2016年获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评估一等奖,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我院积极稳步推动临床中心建设,深化多学科协作,促进静脉血栓栓塞症、日间手术、加速康复外科等MDT建设,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提升科室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2017年,我院4个科室(骨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和眼科)的8个病种手术进行加速康复外科工作推进,平均住院天数由12.5天降至10.3天,术前待床时间由4.1天降至3.5天,次均药费由7 296元降至5 856元。其中与2016年相比,骨科和眼科临床发展能力评分增幅明显,均高于10%。同时,我院不断提升疑难危重病救治能力,鼓励和加强多学科协作抢救,建立绿色通道,强化急诊救治时间观念。2017年,我院共收治疑难危重病人1 360例,同比增加15%,开展多学科协作抢救危重、急症病人108例,同比增加35%。
重视学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以学科建设促进医疗特色品牌形成,是提高临床发展能力,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所在。2017年,我院通过临床发展能力考核体系对6个院重中之重学科、12个院重点学科、1个市重点学科等28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考核。总体上所有学科纵向比在疑难病种开展、MDT、临床路径入径、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科研立项、SCI论文发表、整体医护人员的学历、硕博导数量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评分明显增高,临床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其中,以心内科、骨科、消化内科增加最为明显。
医院以病种结构转型为抓手,引导临床科室从简单病种的收治转向体现学科水平的高级别手术(三、四级手术)。其中,2017年三、四级手术总例数约为4万,同比增长16.65%。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关注病种54个,我院有46个榜上有名,比2016年增加3个病种,分别为排名第9的胸主动脉手术、胸主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排在第14名的中枢性感染。同时,心内科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择期PCI)由2016年的第6名上升到第4名,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术由第3名上升到第2名,消化内科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由第8名上升到第5名,骨科的髋关节置换术由第4名上升到第3名,眼科的白内障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由第4名上升到第3名。在不断优化科室病种结构的同时,我院也着力促进医院转型发展,由业务量的增长向病种结构和关键疗效指标转型,科室运行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日常诊疗行为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型。既能体现病种结构转型,又注重关键疗效指标的提升,通过积极倡导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介入化和诊断分子化,逐步实现我院学科专科化、专科中心化、中心内部医技护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新医改背景下,出于国家政策规范和医院自身管理的需求,科学有效的医院考评体系已成为凝聚临床医生等医疗人才、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4]。本研究考评体系通过科室临床诊疗能力、医疗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4个维度下的36个指标体系全面反映科室综合水平,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医院整体运作状况、掌握各科室工作表现和成果,同时鼓励科室提升诊疗技术水平,促进科室自身建设与发展,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5]。2016年,我院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67位,有19个学科进入百强,其中进50强的学科有10个,进百强的学科有9个。2017年,我院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综合百强排行榜中名列65位,有22个学科进入百强,其中进50强的学科有11个,进百强的学科有11个。施雁教授等的慢病“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照护模式的建立与运作项目荣获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三等奖,逐步提升了医院影响力。
综上所述,基于临床发展能力评价的医院考评体系紧绕医院转型发展,聚焦临床能力提升,关注专科品牌与技术特色,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在临床科室考核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仅能够综合反映科室临床发展能力和贡献,也能全面了解科室现状、短板,为今后科室发展指明方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