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执业医师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及思考

2019-06-04 06:06赵颖波
中国医院 2019年6期
关键词:执业儿科医师

■ 孙 辉 赵颖波

建国以来,随着各项有关医师法令的颁布实施显现了我国对医师队伍的管理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促进了我国医师队伍素质提高、健康发展,保护了人民的健康,也维护了医师的合法权益。医师队伍在不断地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人力资源数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和全面放开“二孩”等人口政策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等因素,医疗服务需求骤升。同时由于伤医事件的不断发生,医疗执业环境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医师资源的不断流失,导致医疗资源不足的形势更加严峻。本文在分析我国执业医师资源配置现状和近5年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3-2017年)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本文仅提取部分医疗资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相关医疗资源的配置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宏观数据支持。

1.2 概念及定义

本文所称的“执业(助理)医师”是指取得《医师执业证》,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医师,但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4类。

1.3 分析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 2010,统计《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3-2017年)中全国执业医师按千人口医师数、按年龄段、医师执业类别、学历、科室等构成比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研究我国执业医师资源现状及配置趋势,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提出政策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注册执业(助理)医师33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82.9万人,占执业医师总量的83.45%;执业助理医师56.1万人,占执业医师总量的16.55%。其中临床类256.1万人,口腔类18.9万人,公共卫生类11.3万人,中医类52.7万人。见表1。

表1 执业(助理)医师执业类别分布情况

2.1 每千人口医师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呈逐步递增趋势,1949年、1980年、1999年、2010年、2015年、2017年分别为0.67人、1.17人、1.67人、1.80人、2.22人、2.44人。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为2.44人[1],基本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按照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的2020年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的要求[2],预期可以达到目标。

2.2 医师按年龄统计情况

从全国执业医师按年龄段分布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主要集中在35~44岁(34.4%)、45~54岁(26.1%)和25~34岁(22.1%)3个年龄段,25~54岁医师为医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总体来看,法定工作年龄段医师占比较均衡,基本符合人才梯队建设要求。超出常规退休年龄60岁以上组占总执业医师总人数的比例也达到11.8%。说明这部分人员仍然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余热,也表明目前我国卫生医疗队伍存在老龄化的现状和行业的特殊性。而25岁以下年龄段的注册医师仅占全国注册医师人数的0.2%,表明我国医学生的学习时间较长,期间要经过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技能培训,方能取得医师资格和执业注册资格,毕业年龄会延长,也说明我国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国家应给予医学生更多的关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支持,利于满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现状和需求。

2.3 医师按执业类别统计情况

执业医师按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和中医分为4大类别。其中临床类执业医师占比最高(75.6%),说明临床执业医师担负着我国医疗服务的主要任务。其次为中医类别(15.5%),表明我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源占比也较高,符合我国传统医疗的需要。2016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了我国中医医师资格认定制度。中医医师资格认定打破了考试作为医师资格取得的唯一途径,建立了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中医医师资格考核制度的双重机制[3],增加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的配置资源,提高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可及性。另外,口腔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5.6%、3.3%。

2.4 医师按执业科室统计情况

执业科室是执业医师从事执业活动的专业技术岗位,一般按医师执业类别内一级专业分科确定。《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共统计了28个医师执业科室数据。由于执业科室分类较多,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依据国家重点关注的儿科、急诊专业的医师资源配置趋势以及目前全国医师执业人数按科室分类排序情况,本研究仅遴选9个执业科室进行统计,并对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其余执业人数较少的专业归入“其他”。

我国执业医师按执业科室统计,占比较高的依次为内科(23.1%)、外科(12.4%)和中医(11.6%);眼耳鼻咽喉科(1.3%)、急诊科(1.9%)和儿科专业(4%)的执业医师人数占比较低;另外,妇产科、医学影像科、口腔科、其他分别占9.2%、6.8%、5.6%、23.1%。从排位来看,全国执业医师的执业科室分布基本与我国医疗服务各专业社会需求和供给情况基本一致,内科排在首位和眼耳鼻咽喉科排在末位主要与其社会需求量和实际业务量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儿科医师占比较少,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究其原因,可能与近些年普通高校医学教育儿科专业萎缩,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于自身经营管理考虑减少或取消儿科专业(尤其是儿科住院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以及儿科医师执业要求高、工作辛苦、职业前景不高,执业风险大而待遇偏低等因素密切相关[4]。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持续推进,儿科注册医师短缺的矛盾或将进一步凸显,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以积极应对。

此外,急诊科专业执业医师占比不多的情况也值得关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这类执业医师的执业环境比较特殊,执业风险较大有关。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急诊患者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应继续加强急诊急救服务能力的改善,通过改善薪酬或者职称倾斜等政策加强急诊急救人才队伍的匹配建设。

2.5 医师学历构成情况

从执业医师的学历构成来看,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本科(51.20%)、专科(21.60%)和硕士研究生以上(18.7% )。目前本科及以下学历医师主要负担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和保障工作,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医师则主要在医院,尤其是在二级以上医院执业为主,承担着与医疗机构对应的疑难病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承担着相应的教学工作。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底,医院占3.1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94.82%,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占2.02%,执业医师的学历占比基本符合我国医疗机构资源的配置。

2.6 执业医师按年龄构成变化情况

从总体来看,25~54岁医师占比2013-2017年呈稳定态势,执业医师队伍的主体力量基本能保持稳定且持续增长的趋势。见图1。

从各年龄段情况来看,25~34岁执业医师占比2013-2017年逐年递减,说明年轻医师流失情况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执业医师基本工作在一线,工作在一线的执业医师被感染的风险较高,且除了要有丰富的诊疗技术外,还需要有更多医德和情感的付出,更加需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5]。另外,本就培养艰难的医师在从业后还有相当长时间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之路,同时现在医师的薪酬制度对年轻医师不利,难以缓解年轻医师的生活压力。另外,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伤医事件导致医师的执业环境恶化,也是医师流失的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值得关注;60岁以上执业医师数量2013-2017年逐年递增,说明随着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为了补充医疗资源的供给,60岁以上的高年资医师退休后被各级医疗机构重新聘请发挥余热,也说明我国医师队伍逐步趋于老龄化。

2.7 按执业类别分布变化情况

从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占比来看,2013-2017年各类别执业医师占比均呈较稳定态势。其中临床类执业医师占比最高,占总人数的70%以上。每年执业医师占比情况基本呈平缓态势,无明显变化;口腔类执业医师占比自2013年的4.6%升至2017年的5.6%,呈递增趋势;而与之对应的公共卫生类执业医师占比逐年递减,自2013年的4.0%下降至3.3%;中医类执业医师也从2013年的14.3%升至2017年的15.5%。详见图2。

2.8 按执业科室分布变化情况

从执业范围来看,2013-2017年执业医师按执业科室占比统计显示,外科、妇产科医师占比逐年递减,口腔医师、儿科医师和中医医师占比逐年递增,详见表2。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对中医研究的高度重视,中医治疗越来被国际和社会认可,选择中医执业的医师人数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加强社会办医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可能与口腔门诊(所)和中医门诊(所)的医疗机构数量增加有关。另外,儿科和急诊科医师的占比也在逐步升高,说明改善儿科、急诊科医师资源配置政策在有效落实。但据有关文献调查, 我国儿科住院医师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仅为28.85%,工作辛苦、收入低、没有好的职业前景是儿科住院医师流失的主要原因[6]。其次,内科和耳鼻咽喉、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医师数量占比基本趋于平稳。

2.9 执业医师按学历变化情况

从2013-2017年执业医师的学历情况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医师占比逐年增加,而中专及专科占比逐年下降,详见图3,说明我国执业医师的学历逐步趋于更高的构成变化。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疾病谱的改变,执业医师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通过继续教育或者在职教育等方式逐步提高学历水平,这对提高我国整体的临床服务能力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医师自我学习的途径,不断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冲突。

图1 2012-2018年我国执业医师年龄分布情况

图2 2012-2018年我国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占比情况

表2 2013-2017年执业医师按执业科室分布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整体医师资源短缺

综上所述,目前从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整体医师资源短缺。建议国家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继续加强医师资源的数据核实调研,进行数据资源的动态监管,便于医师资源的调配。根据实际的人力资源变化趋势不断推进我国医师人员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可借助近年来儿科、精神科和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医教结合,采取扩大“定向培养”,增加“定点培养”等方式加快医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通过卫生健康服务宣传片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医师的社会地位等途径降低人才流失问题,逐步解决医师资源的不足,提高我国医疗服务需求。

3.2 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

从全国注册医师的统计情况可见,目前我国执业医师队伍中儿科和口腔科执业医师资源仍然短缺严重。近年来,我国儿科和口腔执业医师数量少的问题已得到关注,且政府制定了相应政策以期缓解儿科和口腔医师短缺的矛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每5 000人一名口腔医师和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为1.5个儿科医师的标准,目前我国每5 000人约有0.68名口腔医师,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医师数为0.53人,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7]。说明虽然医疗资源配置在不断调整及相关政策的倾斜,我国口腔执业医师和儿科执业医师的资源配置不足问题在不断改善,但整体需求还较大。由于政策落实显效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该项工作还需继续关注。建议恢复和增加全国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儿科的设置,尝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儿科、口腔科、急诊科等学科定向“加分”,以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8]。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扩大“定向培养”模式来匹配人才供需,使医院能获得稳定的儿科人才补给等相关倾向政策。国家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鼓励和增加口腔和儿科专业的医师培养目标,但也要注意加强从医学教育阶段开始到医师培养的全过程监管。为儿科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好地应对“全面二孩时代”的新挑战。

3.3 医师年龄梯队待完善

执业医师按年龄段统计,虽然25~54岁人员占比较多,但是随着全社会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医师资源需求将不断增加。一方面国家应研究制定相应政策保护高年资医师继续发挥余热,补充医疗资源的欠缺与不足,同时应通过执业环境的改善和薪酬制度的改革等方面留住日益流失的年轻医师,加大年轻医师后备队伍的梯队培养。另外,还要加强推进执业医师多机构执业的政策落实工作,不仅要让医疗资源下沉,还要让医疗资源按需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9]。并且建议增加辅助医师工作的辅助护士等岗位的调查研究,为执业医师分担除医疗技术活动之外的工作任务,让执业医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提高诊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图3 2013-2017年我国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占比情况

3.4 医师人才流失,医师执业环境需得到社会关注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我国医师执业环境改善明显,针对医师的暴力事件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但仍有62%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50%的医师认为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整体医师执业环境的满意度尚待提升。执业医师自身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内在外在的执业风险导致医师整体执业环境尚需提升。因此,仍需通过立法及宣传等途径让社会更加客观地了解医师的真实执业状况,并引导尊医重卫的风尚,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师执业满意度。

另外,医疗责任险、医师责任险等保险机制对医师执业可以提供一定的保障。我国医师工作负荷重,薪酬水平低,是医师资源短缺、人才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通过扩大医师发展空间、优化执业环境、提高社会地位、完善薪酬制度、加强医师在带薪休假等方面的非经济性因素的激励作用,为医师从业环境提供保障[10]。

猜你喜欢
执业儿科医师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首次合作
《中国医师节》
中注协会员人数超过27万人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跨国执业的安全人沈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