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炜
摘 要: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堂调整所需要重点锁定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要基于核心问题而定位,也要基于核心问题的锁定与解决而落实。笔者结合小学数学课堂的学科特点和当下小学生的现状来锁定。
关键词:核心问题;小学数学;问题
数学核心问题,指的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教材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的小学生们在理解起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恰当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灵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本文中,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利用核心问题来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一、课前深入挖掘数学教材,提炼核心问题
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并不是说将教材中的问题提出来就算是提问。核心问题,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从知识内容当中提炼出来。众所周知,备课是每一个教师必要的工作,精心的备课不仅仅能够确保教学过程更加严密,更能够为教学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设计核心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在备课阶段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小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来提炼问题。
如在开展升和毫升的教学之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于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于是在备课阶段,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前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整体的预设,并设计了几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升与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组织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先利用幻灯片来展示不同物品的容积单位,有的用升作单位,有的用毫升作单位,以此来让学生思考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在一个分组实验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准备一个100毫升的量筒和一个1000毫升的量杯,用100毫升的量筒装满水倒在1000毫升的量杯里,几次能够倒满?通过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践和操作来初步得到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就是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1升=1000毫升,1L=1000mL。
在备课阶段,对核心问题进行充分的设计和提炼,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然后在教学时按照核心问题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知识关联处设计问题,丰富知识结构
教材当中的知识有很多,每个知识点与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在设计核心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新旧知识的关联处来进行设计,提炼出能够引导学生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的问题,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设计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小学生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并且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在此基础之上,大家已经明白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于是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先引出一个算式: + =?然后根据这个算式提出两个核心问题:1.为什么分母不同就不能进行直接相加呢?2.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和 就可以相加了呢?第一个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通分的知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
利用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完成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立体全面的知识结构。
三、在重难点处设计问题,强化理解能力
小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较浅,自身的学习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在遇到一些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很有可能难以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我们称之为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才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遇到知识重难点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直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可以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点在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通过割补和拼合等方法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等。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探究新知,促进学生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之前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1. 梯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2. 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 他们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了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引导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梯形学具进行摆拼,并通过这几个问题来明确梯形和拼接后的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最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问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便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设计核心问题时,我们要充分地考虑重难点知识和学生的知识盲点。
四、根据学生能力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思维的运转,过于复杂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难以解决。问题的设计必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作为依据,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未掌握哪些知识、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掌握哪些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来提炼核心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发展和进步。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抽象性较强,教师并没有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设计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当中走进生活,走进数学:马小跳要打一份稿件,他平均每分钟能够打178个字,这一天,他先打了六分钟,后面又打了四分钟。根据这些条件,你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大家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是:马小跳一共打了多少个字?于是教师就此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别列出两个算式:178×6+178×4,(6+4)×178。就此,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并带领学生探究乘法分配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设计和提炼核心问题,更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一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谐问题的作用。
五、借助核心问题推进思考,提升教学效益
提问手段是艺术般的存在,有效的提问需要从本质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问题为核心,将课堂环节和结构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既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够对课堂的节奏進行调控。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提出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还可以在学生的思维陷入迷茫或盲点时提出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学习。
在带领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个正方体的容器,并在里面倒入了一定量的水,然后拿出一个圆柱体实物投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直观感知圆柱体积大小的概念。随后我提出几个问题:你们发现正方体容器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什么?结合这个变化,你能知道圆柱体的体积和谁的体积是一样的,你能想法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吗?如果我们要求的是博物馆大厅内柱子的体积或者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怎么求圆柱的体积呢?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进入思考状态当中,而其中替代法的思想也无意地渗透给学生。通过追问大厅内圆柱体积和压路机前轮体积,学生产生了思维困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巧妙地迁移知识,对圆柱体的体积进行猜想和验证。
像这样在课堂的开始提出核心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从思维方面引发学生的疑问,从而使学生充满动力,结合所学内容探究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聚焦核心问题,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合理的核心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