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明龙 谭莹
【摘 要】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中充当着重要的成分,有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等。从各方面来说,为适应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标准,整合市场的体系,结合科学的培养方式,为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奠定目标。
【关键词】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工程活动不仅受到工程理念、决策设计、组织运营等过程的调动与资源、材料、资金人力土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成立要有多个团队协作进行,利用多个方案、多个预期目标,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去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使得这个项目能够在预算时间里完成,节省合作三方的资金,使得项目整体在临界值完后,获得最大的收益。必须在正确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工程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能力
(一)项目融资
融资项目融资是这个项目的关键条件,资金在项目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个企业资金的融入是对整个项目的有力支持,同时这个也是具备很大风险的。根据评估风险和收益原则,可为其带来相应的投资收益。结合宏观的环境,融资机构要求,资本市场情况以及自身发展程度,项目的资金流动和管理能力等内外多种因素,保障在系统科学的团队协商进行下,完全按照工程活动的环境和资源需求进一步确定项目计划。
(二)知识的融洽度
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存量大约占一个人的三分之一,所以用来思考的范围也只是在这三分之一的空间和时间里完成的,知识一定要熟,但也要会用,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了就完成了,要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技术,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工程师一起协商完成的技术保障,要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客观性等特点,各个环节要严格规范,严格规范知识的运用程度。
(三)管理工程的建设进度以及处理能力
工程总体由工程师设计,掌管着整个工程的建设情况,(1)提前做好预案。如果发生意外,就要确保投资方、施工方、设计方三者的关系,更要查清楚问题的所在,运用科学,合理,满意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掉,这就需要应变能力和细心观察能力,能够提前预知工程的缺陷,使三方损失降到最低;(2)监管工程材料的质量。要采购优良的材料,从正规市场购买合格标志的高质量材料,不能买那些质量不达到标准的劣质材料,同时还有具备质量监管部门发的证明以及合格标志;(3)确保后续资金的投入。保证工程建设的工程款在预期计算中,资金链不能断,确保资金的合理周转,实施工程的过程中会需要大笔的资金,要充分保障好工程的进度。
(四)管理项目团队
项目的运行方式要具有创新意识,完善项目的基础构造,通过专职人员的讲解和理解了解项目成员对知识的接受度,实力负责人收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团队,互帮互助,知识共享的学习氛围。加强从市场中引进各领域的人才,符合项目的基础条件,项目团队要做到真切实干,合格的工作精神。运用管理学知识处理好团队的工作,从项目负责人,知识员工,到知识管理系统维护官等都必须对知识管理有充分正确的理解。没有合格的知识管理人才,那么这个管理层面是不能成立的。
(五)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的普遍运营方式,“2+1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对知识的实践教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体验到了工程的复杂度才能够得到成长,这更加有利于理解理论,观察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认真程度,更好的去留优去劣,这是一个企业的最基础裁员方式。同时在校内更多的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量和必备条件,校内外培养机构多多合作,让大家去考出专业技能或者岗位技能的相關证书,结合上工地工作是大家有所获得,实践安排由校方合理安排,也可以在校内对大家进行工程模拟仿真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补充市场的专业人才需求,解决市场面临的问题。
三、结语
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定位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要了解所有建筑原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技术、工程类法律法规、相关器械的使用等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文件、设立巡查项目质量团队、检查施工现场器械的质量和器械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等职业能力,能够去适应建筑施工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严谨细致和创新等精神或专业素养,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础如下:(1)掌握建筑施工图的各个要点位置、装饰材料的合理搭配、以及材料方面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各类建筑的结构和施工的工艺;(3)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检验方法和质量验收流程;(4)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理念、控制资金的流动与管控、项目安全制度管理的要点;(5)掌握BIM建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晓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管理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8(45):167-168.
[2]李秋实. 关于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运用研究[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7(20):31-31.
[3]蒋晓燕.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1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17(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