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仪
【摘 要】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某种角度上看,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不仅影响到其专业知识的有效发挥,同时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主要方式。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朝着“大众教育”的趋势而转变,高校数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增加的前提下,我们应明确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心态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其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改善对策
在毕业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外在与内在的心理问题,此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就业这项工作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职业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就业形态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心理过程的转变,是人们对待职业与职业行为和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就业冲突和就业调整间的关系,做好协调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特征分析
(一)主体选择意识
如何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管理的主要课题。此时,大学生的主观心态应该成为研究重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当中,就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处在职业生涯的初次探索期间,同时也是第一次社会角色的转变。就业本身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他们的主体选择意识非常明确。当代大学生已经脱离了长期束缚个性化发展的传统观念,他们倾向于通过发挥个人能力来取得事业的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他们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也为大学生群体拓宽了择业、就业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个人能力的发挥,会更好地被大学生接受并肯定。总体来看,他们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非常明确,他们会主动地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市场需求,旨在通过自己的推荐与努力行为获得工作。
(二)相对稳定的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已经逐渐清晰,在心理层面也相对稳定,会基于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需求来正确认识岗位要求,这也是职业概念的一种明确体现。职业概念是整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也是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包括对自身的认知、自身特点的选择、职业特性分析等。总体来看,他们会主动地承担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1]。
(三)不穩定的心理倾向
虽然大学生对于就业行为有相对稳定的认知,但他们的心理倾向却存在波动性。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他们在于社会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带来社会现状层面的转变,导致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例如很多毕业生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然而这些区域对于人才的水平层次要求较高,且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他们在就业时碰壁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其心态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就业前景。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调整心态,在职业生涯目标规划方面同样会陷入僵局。
(四)复杂的选择矛盾
当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会表现出矛盾化的选择特征,具体表现为理想情况与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就业观与择业观的差异矛盾、奉献精神与索取之间的心理矛盾等,这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对他们的就业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当这些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之后,不健康的倾向就会让他们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从而表现出外在的就业心理障碍形态,认知心理维度方面出现各类问题,这也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心态转变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就业理念问题
就业理念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取向,只有以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受到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不利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尤其是部分学生盲目选择出国,在一些国家重点院校表现得更加突出,此时他们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专业领域与市场需求,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期[2]。
(2)缺乏自我准备
自我准备体现在能力水平之上,个人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支点,往往比单纯的学历等因素还要重要。实际上,职业能力伴随着每一个人,直至从工作岗位退休。正因如此,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是保障其就业成功率的观点,但很多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应届生在岗工作后无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知识应用率层次方面,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问题解决能力。
(3)阶段性发展特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都拥有自身的独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大学阶段也是心理变化的转型期,其心理成熟度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度。具体来看,他们具有积极的主导意识,但是也存在心理起伏状态,尤其是就业挫折、创业失败时,明显的心态转变与心理障碍正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发展特征。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我国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一直高度重视,就业制度的改革与深化让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然而这些工作并不一定都是所谓的“理想”工作,我们从社会因素层面展开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例如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高消费”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本市的几所院校随机采访了一些大学毕业生,了解到部分用人单位在就业门槛上设置得非常高,如某高校的非教师类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且本科生阶段需要位于“985”或“211”院校内就读,这无疑影响到了多数大学生的正常就业过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因为人才的供给大于实际需求,未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导致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不同层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进一步转变,按照工作竞争机理来看,毕业生就业后无法稳定工作势必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3]。
另一方面,就业歧视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大学生并不能享受到与他人平等的就业机会,其平等就业权受到了不利影响,具体包括市场机制问题、人才市场服务方式问题、信息资源与户籍限制问题等,这些因素的出现让很多大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思考就业规划,在择业时的顾虑条件也明显增加。
(2)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的目标也在于为社会、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然而在大学生就业与心理指导方面,学校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高校教育能够意识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某些专业设置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换言之,社会企业对于某些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少,一些社会需求的传统专业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过度饱和,例如报社、杂志社等传统纸质媒体企业。这些条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难度。此外,高校盲目扩张热门专业的趋势仍然存在,工商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的需求量,专业课程的覆盖程度也受到了不利影响。
针对大学生就业较难的社会现实,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面也不断地加大投入,开设了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然而在教育体系当中没有涉及到职业与就业规划的管理,这些内容的地位仅仅与一般选修课类似。此外,很多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上不够完善,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即便学生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也无法调整学生心态,最终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让家庭对孩子的受教育程度高度重视,并注重其成绩提升,却忽视了知识储备并不是就业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在面临工作压力时,更多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功利思想的错误引导使得部分家长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也忽视了孩子们的自身想法,盲目制定过高的发展要求,无形中给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改善对策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管控,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正处于就业制度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时也应该基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就业形势制定专业的调控政策,制定毕业生短期与长期的就业规划,真正让这些工作有章可循,包括提供就业介绍、就业政策、档案管理服务,尤其是鼓励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以相对完善的福利待遇与工作条件来完善各项工作的内容,减轻其就业时的不良心态。我们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基本保障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也应该依法享受社会保障,包括就业、维权等,从而良好地调控市场秩序,为他们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4]。
當前,《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存在成为了规范就业市场的主要法律制度,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参考的法律法规数量还相对较少,也缺乏必要的维权机构与保障部门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前文提到过的就业歧视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调控作用,明确市场导向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自主性,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度应该做好管控,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二)高校就业体系的改革
高校是大学毕业生的教育主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也应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强调心理维度的关怀,立足于教育模式、就业指导、文化塑造等方面落实相关工作。例如在课程结构方面,当前的高校课程设施与教学内容规划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按照现实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可以让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增加专业课程与实践操作的内容。实际上,现阶段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不断提升,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文字应用能力在内的多项素质教育要求成为了考核的主要目标,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其在人才就业竞争中的优势[5]。
(三)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方面,要求家长具备正确的成才观,虽然他们对于孩子未来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然而过多的要求给孩子带来的心态变化与心理压力仍然存在。所以,家庭教育应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综合实力人才,当代大学生已经有着独立意识,在心理层面上具有特殊需求。作为家长,应优化家庭环境,注重孩子的心理变化趋势。当他们面临毕业,出现心态波动时,应调节其心态,以更加积极的心理层次去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就业与人才竞争。具体来看,应该重视亲子间的交流沟通,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四)自我心理调试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自我调试时间同样存在着密切联系,目的在于不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与面临岗位挑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应明确知识结构的重要程度,同时要在学习期间充实自身,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具有创新意识与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6]。信息时代下,创新能力是对社会人才的全新要求,自身抗挫折能力也是应对社会竞争的关键条件。
当然,从根源上看也需要在就业观念上作出调整,具备自主、公平、竞争的就业观,通过自身的努力,相信自身的能力,从而正视社会现实。即便面临失败时,也需要认真分析失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以自信的心态客服困难,提升心理素质。
四、结语
就业问题是民生发展的基础性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资源,其就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和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稳定发展与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之下,我们要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落实学生的教育、指导与政策落实,并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与心理素质,正确地处理和应对就业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在今后的实践研究当中,还应该基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深层次地剖析就业环境下的主要变化,力图在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沈焕泉.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溯源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协同的视角[J]. 中国成人教育, 2015(24):61-63.
[2]巫敏芝, 朱丽敏, 李杰, 等.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22):38-39.
[3]张洁. 南充市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以南充市三大高校为例[J]. 亚太教育, 2015(4):229-229.
[4]何凯, 邓淑莹, 李鎏,等. 心理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调试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 28(16):79-81.
[5]汤洁.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浅析90后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 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 2017(4):53-57.
[6]陈丹, 孙立波.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信息记录材料, 2016, 17(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