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许勇 郑如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胎盘之间的条索状组织,是母体与胎儿之间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被结扎,但此时脐部仍然是一个开发创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如护理不当,轻者可致局部感染或出血,重者可致败血症甚至死亡[1]。因此,在脐带残端脱落前,采取科学、合理的脐部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脐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有临床研究发现,二次断脐护理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更为显著[3]。二次断脐术又称脐残端切除术即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 h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平根部剪断,从而使脐带脱落时间大大缩短,降低了脐带感染及脱落时的出血机会。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可能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的通道。新生儿的残留脐带大部分是 7~15天左右脱落,甚至一个月未脱落。延迟脱落的脐带给产妇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也容易导致新生儿的脐部感染[4]。本次研究选取270名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8—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足月新生儿,包括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共27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获得所有研究对象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及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出生时Apgar评分≥7分。(3)均为正常足月出生体质量儿。(4)住院时间为3~7 d。排除标准:早产儿、宫内严重感染者及由于先天脐部畸形而不能结扎者。
按照随机数字抽签法将270名新生儿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自然分娩100例,剖宫产35例;男婴76例,女婴59例;体质量3 012~3 948 g,平均(3 480.23±45.71) g;胎龄38~ 42周,平均(39.67±7.88)周;Apgar评分7~10分,平均(9.46±0.12)分。观察组自然分娩98例,剖宫产37例;男婴72例,女婴63例;体质量3 358~3 976 g,平均(3 667.42±34.58) g;胎龄37~41周,平均(39.27±4.02) 周;Apgar评分8~10分,平均(9.88±0.04) 分。两组新生儿在生产方式、性别、胎龄、体质量、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新生儿娩出24 h后使用安尔碘消毒脐带残端1~2次并让脐带残端自然暴露,于48~72 h待残端干燥后实施二次断脐,剪除残端后将适量明胶海绵加压于伤口处并黏贴规格为5 cm×7 cm的3M伤口敷料,二次断脐24 h后如脐部无渗血渗液可去除明胶海绵及伤口敷料。观察组具体操作步骤:(1)二次断脐时间的选择:二次断脐前,需查看新生儿出生时间,通常认为新生儿娩出后的24~48 h是进行二次断脐的最安全的时段,因此时的脐带根部胶质已接近干燥,脐带根部也没有血管曲张不会造成脐带残端渗血渗液。同时,脐带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无异味。将二次断脐时间选择在此时不仅可降低渗血,而且可减少脐带愈合时间,因此为最佳的二次断脐时机[5]。故本次研究中选择新生儿娩出后的72 h作为二次断脐时间是比较合适的。(2)二次断脐的方法:新生儿娩出的48~72 h于早间沐浴后用无菌纱布将残留脐带水分吸干,再用安尔碘沿着脐轮从脐带根部及其残端依次进行消毒,不可用力拉扯脐带,最后对脐周皮肤进行彻底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新生儿安静时,操作者左手持无菌血管钳夹紧脐带残端并向上轻轻提起两根气门芯的牵引线,使气门芯离开脐带根部受压处并套在血管钳的钳嘴处,使脐根及脐轮完全暴露出来,脐带剪与腹壁呈15°~30°角,沿顺时针方向按浅圆锥形剪除残留脐带,避免一刀平剪,防止脐带残留[6]。如有血肿要一并去除,并将血肿清理干净,最后用安尔碘消毒剪除处的伤口并喷洒赛霉安散,最后贴上3M伤口敷料,注意换尿布时需将尿布前端反折并给新生儿穿着宽松、柔软、透气性佳的纯棉衣物以增加新生儿的舒适感,不仅有利于暴露脐部,保持干燥,便于观察伤口敷料情况,而且能有效预防脐部敷料与尿布或衣物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敷料卷边、脱落。断脐后0.5~1 h内需观察脐部情况并避免新生儿严重哭闹,以后每4~6 h观察、记录伤口情况,认真做好交班。断脐当日不可沐浴,第2天沐浴后常规安尔碘消毒脐窝后再次喷洒赛霉安散,如无渗血可不贴伤口敷料并暴露脐部直至出院。
(1)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及脐部出血、感染发生情况;(2)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采用电话访谈研究对象家属的方式完成调查,其中:满分为100分,分值大于等于≥90分为非常满意;分值在70~89分为满意;分数<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共发放问卷 270份,收回问卷270 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脐部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出现脐部渗血人数不仅比对照组少,而且发生脐部感染的人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新生儿脐带结扎以后,外界与新生儿腹腔相通的通道被封住,一般情况下存留的约1 cm脐带残端在出生后 24~48 h自然干瘪,7 d左右新生儿的脐带会自然脱落,脐部创2周内会完全愈合[7]。由于新生儿脐带直接与血管相通,脐部感染严重时,病原微生物可直接通过脐部侵入全身血流,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8]。因此,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促进脐部残端尽快脱落,对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保证新生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9]。新生儿二次断脐法能有效地阻断了脐带与脐带皮肤之间的血液循环,将基底部早期暴露于空气中,利于局部干燥,使锯齿样表面被薄层皮肤所覆盖,瘢痕形成,以促进脐部愈合[10]。近年来,祖国传统医学在临床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运用开始得到广泛关注,祖国医学认为,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后,风、湿诸邪乘机入侵,郁结脐部,化热成脓生疮,若疮疡经久不愈,可引起其他变证。因此,对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干预以清热解毒、收敛固涩、疏风散邪为宜[11]。赛霉安散中含有的石膏,味甘微涩、性寒微弱,有收敛生肌、祛腐生新的功效,可加速创面愈合。由于石膏能“先祛腐后生新”,去除坏死组织,为新生的肉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故其亦有收湿止痒之功效。赛霉安散中的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细菌等有抑制作用[12],而导致脐部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13]。明胶海绵虽然对伤口创面有显著的止血功效,因其具有吸收液体后膨胀能干扰皮肤边缘愈合的特性,故在二次断脐中只能取适量的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材料浪费较大,成本费用比赛霉安散高,增加了新生儿住院费用,且对病原菌无抑制作用,故在此次研究中发现二次断脐后使用明胶海绵的护理效果不如用赛霉安散护理效果显著。再者,脐带愈合过程分为潮湿期、干燥期及过干期,脐带潮湿断脐出血率高,易发生感染;脐带过干断脐难度大。干燥期脐带局部干燥、呈黄褐色并混有斑点状干枯黑点、质地柔软应为二次断脐最佳时机[14]。有文献报道,二次断脐后脐带再次经湿润、干燥、结痂、脱落,从而延迟脐带愈合。同时,在剪脐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易损伤脐周皮肤且脐部伤口开放,给护理带来困难。如果剪脐不彻底,残留坏死组织,给细菌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容易引起脐部感染[15]。因此,二次断脐时需在新生儿安静下操作,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脐带残端导致新生儿哭闹,加大断脐难度,造成脐部出血量增加,误伤脐周皮肤,引发医患纠纷[16]。二次断脐后应继续加强脐部护理,24 h后无需贴伤口敷料,减少护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耗材,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出院新生儿可通过长期开展对家属的电话随访,不仅对家属进行新生儿喂养、照护等相关知识的宣教,而且指导家属如何观察脐部情况并进行正确的日常脐部护理,阐明脐部护理在预防新生儿脐炎中有重要作用。既延伸了护理服务,又促进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表1 两组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比较(例)
表2 两组新生儿脐部情况比较 [例(%)]
表3 两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例(%)]
综上所述,赛霉安散在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中发挥着清热止血,化腐生肌的作用,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新生儿二次断脐后的脐部出血、感染的发生,而且能节约耗材,一定程度上减轻新生儿住院费用,减少出院后家属日常护理新生儿带来的不便,有效提高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