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禁鞭对居民春节习俗的影响/

2019-05-31 01:43徐传珂刘延轲刘嘉航孟晓惠张叶于尚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济南

徐传珂 刘延轲 刘嘉航 孟晓惠 张叶 于尚坤

[提要] 近年来,城市禁鞭之风在中国逐渐盛行。出于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禁鞭政策愈发深入,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居民的春节习俗方面。本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多方信息与数据,对城市禁鞭浪潮下居民春节期间生活习俗的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未来变化趋势做出可预见性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禁鞭;春节习俗;问卷调查;禁鞭与文化;济南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14日

引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尔雅》一书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了春节与原始社会的农业祭祀活动紧密相连。春节起源于远古时期的“腊祀”,当时人们以朱砂、鸟羽为饰,载歌载舞,长此以往,此风俗于夏朝形成春节。同时,古时谷物一年一熟,每当人们收获了陈年的庄稼并开启新一轮周期的时候,便进行庆祝活动以表达祝愿与快乐,报答众神之恩,同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驱散辟邪。故而春节也带有中国传统的迷信色彩,是一个把一年的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寄托于神的大型庆祝活动。虽然流传至今的春节习俗多种多样,包括祭灶、除夕、扫尘、祭祖、迎春、压岁、拜年、桃符、送穷等,但现代人生活节奏已明显加快,部分传统但繁琐的仪式活动已经不符合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因此随着一系列的保留和改进,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以及春节本身也逐渐仅仅成为人们寄托美好心愿、烘托生活氛围的活动。而且,现在春节期间的年味越来越淡,仅对年轻人而言的话,春节已经近乎于一个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几乎消失。

燃放鞭炮是春节期间重要的传统习俗,与春节丰富紧密相连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鞭炮文化。我国燃放鞭炮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每年正月初一,待至鸡叫头一遍,居民纷纷起床,于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以逐退瘟神恶鬼。虽然是迷信,但是却能直观反映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在火药和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便用明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因此以“爆竹”为名。直至隋唐之际,伴随着火药的发明,出现了由其发展而来的供娱乐用的焰火,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而现今我们所燃放的礼花,或称礼花炮,从前叫它西洋烟火,是在火药与焰火传出中国后经冶铁与化学工业升级后于清末由西欧返工的产物,现今我国人民于节庆时期所燃放的大致便可分为鞭炮(或称炮仗)与礼花两种。随着各个时代技术的不断发展,鞭炮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鞭炮文化也随之传承下来。

一、研究区概况

随着城镇化与现代进程的推进,国民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中国正积极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禁限鞭令”随着居民不断高涨的环保与安全的呼声搬上了城市的政治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有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城区全面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的浪潮,期间虽然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由“对烟花爆竹的全面禁止”改为“在特定节假日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禁改限”现象,但依然有相当一大批城市的居民生活习惯乃至当地地区风俗在实施禁鞭政策期间产生了变化。

济南的禁鞭政策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第一次禁鞭浪潮,《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首次于1994年4月15日济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94年9月1日起施行。在济南市禁鞭的十年后,《济南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规定》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济南也就此开始执行“限放令”:绕城高速范围内的市民,可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进入2017年后,随着第二次禁鞭浪潮的来临,济南市于2018年1月1日重新开始执行烟花爆竹燃放禁止的规定。可以说,这座城市用将近30年完成了对烟花爆竹“否定之否定”的思考与实践。

回顾济南三次变更烟花爆竹政策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由于鞭炮标准管控不严格,加之大威力鞭炮炸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济南第一次实施禁鞭政策。而到了2004年,多年冷清的过年气氛,不少市民大呼年味变淡,要求放开禁鞭令,呼吁年味回归。当年的市民调查显示支持禁放和支持解禁的人数大体持平,于是济南从2004年开始了“禁改限”。可是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环保概念的深入人心,民众对空气污染的担忧急剧上升,烟花爆竹是大家公认的重点污染源,其中含有大量的铜、硝酸锶、碳酸锶、硝酸钠、草酸钠、硫磺等化學成分,在燃放中产生有害气体及粉尘,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与城市环境的需求格格不入。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抗霾斗霾,呵护蓝天和新鲜空气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首选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蓝天白云和良好的空气远比那几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贵重。

在济南市居民的呼声下,市政府便再次对鞭炮下了一纸禁令。根据《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济南绕城高速环线以内、章丘、平阴、济阳、商河城区范围内,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新的禁鞭政策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可以简单包括三类:济南市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以内、长清区、章丘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城区范围内的区域(具体区域由县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以及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划定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可以说,济南市的这一次禁鞭较以往更彻底更严格。

2018年3月,济南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关于《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执行情况电话调查出炉,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对《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的了解情况、支持情况、执行情况,以及对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的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市民对规定了解的占99.16%,对规定支持的占99.36%,对规定执行情况满意的占99.48%,认为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的占99.20%。仅就济南禁鞭政策的知晓率、支持率、支持情况和满意率方面来看,这无疑是市民对政府政策的热情最高涨的一次,这充分反映对禁鞭的认可情况。如今的济南市,禁鞭意识已深入每个人心中。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项研究主要采取了社会调查法,并以发放调查问卷与街头走访调查两种调查方法相结合形式对济南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禁鞭对其生活方式及其传统习俗改变的看法,并对调查结果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济南市传统民风民俗及禁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了科学性的分析与判断。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效应调查研究所采用的常见方法,在参考了各方意见之后,基于现有文献基础与研究需要,开发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了修改与改进。本问卷共设计了13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居民对城市禁鞭的看法作出了一定的调查,并在逻辑上采取行为调查、主观看法调查、原因动机分析调查层次进行层层推进,以达到对社会效应看法的全面性、科学性与系统性。问卷主要由问卷星等在网上平台转发,目的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余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有效问卷361份,有效率约72%。

除此之外,在济南城区进行了街头采访,期间共走访居民小区、学校、商场、药店、垃圾回收站等场所,目标人群涵盖退休老年人、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经营者、学生、环卫工人、医生、家庭主妇、公务人员等,年龄范围由12~74岁,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济南市各阶层与各年龄段对于城市禁鞭的主观看法、生活影响与可参考性建议。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城市禁鞭对春节鞭炮文化的冲击分析。地区风俗作为地区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是最能直观反映地区人民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的基准,具有重要的衡量作用。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外部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以后,风俗习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以两次禁鞭浪潮中都出台了响应政策的济南市为例来探究这种变化。在老济南,零星的鞭炮声一般在腊月便会响起,每年腊八、腊月二十三送灶王、除夕夜、春节、正月初六、小年、正月十五都是铁打的鞭炮燃放的日子。但自济南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面禁止烟花爆竹后,老济南城曾经的爆竹声便不再响起,对于不少居民来说,这无疑是少了很多的仪式感,即便是十年后的由禁改限,也只不过是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鞭炮声给延续了一点点时间,随着居民心态的改变,济南的鞭炮声也越来越发稀少,直至2017年的一道禁令,就更是给济南市的鞭炮声判了死刑。据多方调查问卷显示,在济南市禁鞭前后,仅有19%的人表示年味没有变淡,有近30%的人都纷纷摇头说,“淡多了”。(图1)

然而,城市禁鞭对另外一个群体确是并无大碍,在2016年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中,中国城市常住人口已达7.9亿人,占比57.35%,而据英国媒体数据显示,每逢春节,中国2.45亿外来务工人员就会离开工厂和他们所工作的城市,回到家乡以及年迈的父母身边。其中,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春节流动人口数量达八九百万,占比近50%,在对济南市的随机抽样调查中,也约有40%的居民春节期间不在城区范围内居住,那么对于这些居民来讲,春节的鞭炮声依然会在广袤的农村乡野地区响起,城市的禁鞭与否对于他们的冲击并不是很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禁鞭对区域内的春节习俗造成了巨大的改变,春节的烟花爆竹不仅仅是庆祝与娱乐的方式,更象征了我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居民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加强了整个春节的仪式感与传统文化观念,在禁鞭政策实施过后,整个春节的仪式感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二)居民春节期间生活习俗的改变分析。伴随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我国第一次禁鞭浪潮,当时大部分一、二线城市都采取了对鞭炮的限制政策,其中不乏非春节期间不可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的存在,这是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第一次改变,而无论是当时便采取鞭炮政策的城市,还是后续纷纷“禁改限”的城市,非春节期间鞭炮的禁止燃放在以上城市已成为延续了20多年的定式,居民对鞭炮的认知与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对于以上城市的居民来说,环境卫生与社会安全已远比庆祝气氛来得重要,随着进入21世纪后可持续发展观念传入千家万户,我国城市居民的意识也已显著提高,而第一次禁鞭浪潮无疑是为此起到了先导作用。

我国第二次禁鞭浪潮亦刚刚兴起,此次过半的中东部城市都采取了全面禁鞭的政策,而“限鞭”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亦不乏少数,相比于济南等早已禁鞭的城市,新兴禁鞭城市的居民生活方式也在今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譬如在“你认为禁鞭的最主要原因”的问卷调查中,有约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燃放鞭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选项,这代表城市禁鞭的主要动力已早已从禁鞭之初的防止城市的安全事故轉变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已采取禁鞭政策的城市来说,也有接近九成的居民总体对禁鞭政策持支持态度,这已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责任感已足够支撑现今的禁限鞭政策并愿意为此做出生活上的让步,这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推行无疑是十分可观的。(图2、图3)

同时,伴随着两次的全国禁鞭浪潮所带来的便是我国城市居民有关鞭炮的生活方式的部分改变,首当其冲的是居民平日庆祝方式的改变。在已经实行禁鞭的城市里,延续千年的烟花与爆竹庆祝遭受到了取缔,对于婚庆、生子的气氛来讲,较之前的排场要小很多,而对于开业店庆等事件来说,他们无疑要去寻找新的方式来博得顾客的眼球。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鞭炮的禁止也促进了小商业活动的多元化,也为互联网媒体信息共享的宣传方式留下了空间。而对于春节期间的鞭炮燃放,在针对济南市的问卷与街访调查中,大部分居民表示禁鞭对春节的影响很小,据中国烟花爆竹协会给出的调查数据显示,放鞭炮与逛庙会等传统的春节娱乐方式在居民心中的比重持续走低,除了一直牢占霸主地位的春晚之外,各社交软件的兴起也将抢红包、看直播推向了春节期间居民娱乐方式的前列位置。同时,游戏、电影、KTV等信息时代的庆祝方式也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民间娱乐。这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居民思想的解放和进步,燃放鞭炮所带来的作用和意义已逐渐被新的方式所取代,也早已将烟花爆竹从婚庆、开业、春节等时机最烘托气氛、引人注意、消遣娱乐的位置上拉扯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媒体与电子设备的应用,而延续了数千年的鞭炮文化,对于如今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或许已不再那么重要。(图4)

四、结论

烟花爆竹的禁止燃放对于传统鞭炮文化的冲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精神寄托感、节日仪式感上都大打折扣,并对居民春节期间主要娱乐方式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等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地空气质量变差、能见度变低、鞭炮安全事故频发等,都似乎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过年的仪式感对大部分人来说,并非除了放鞭炮外别无他选,而燃放鞭炮时也开始更加注意周边环境。居民们也逐渐理性地面对国家关于禁鞭的一些政策。综上所述,禁鞭所带来的春节习俗的改变可看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居民由上至下的自发性的移风易俗运动,对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杰.谈春节习俗及其现代化演变的文化内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萧放.春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高洁,向玮伊.春节传统习俗及环境影响调查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3.

[4]唐靖雯.浅谈我国传统节日的保护[J].中国市场,2013.9.

[5]陈连山.春节民俗演变考[N].北京日报,2005.2.10(2).

[6]吴凡.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污染因子对环境影响分析与危害[J].生物技术世界,2014.6.

[7]陈加包,张铮.4个99%!济南市民给“禁鞭”打出最高分[N].爱济南,2018.3.1.

[8]严昌宏.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9.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济南
济南拍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