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研究

2019-05-30 03:31赖丽花石文江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

赖丽花 石文江

摘   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场,创新载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软硬件发展的限制、内涵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案例,提出建立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专业群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组建创业导师团队的师资结构,构建“基础实训+专业实践教学+创业通识课+项目化学习”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以及制定运行保障体制的建设模式,通过提供专业孵化服务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载体的整体孵化能力和服务能力。

关键词: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字内容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7-0028-04

一、引言

以智能生产和生产服务化为重要特征的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创业机会,但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作为基础性支撑,同时离不开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服务作用。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已逐步落实,国家对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也空前重视,研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建设,是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关键的支撑性作用。

二、我国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发展现状

1.我国新创业载体发展版图

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是指为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创业资源专业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载体及提供的软硬件资源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要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空间众创,鼓励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提出要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截至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两批共计120个,包括区域示范基地62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30个,企业示范基地28个。[1][2]全国各地区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也着力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已经绘制出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版图,如深圳为提高创新载体的开放共享能力,建立深圳创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有1319家创新载体登记并开展共享服务。

在软性载体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创新创业资源库,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担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苗圃型载体为创意想法落地提供设施、智力、技术等多种支持,应把苗圃型载体在高职院校普及,设立创业学院或创新中心,开展创业课程、创新型项目化课程、创客活动、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创新创业资源库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建立了8门创新创业课程和56个微课,2017年9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2016级学生中开设《创新思维》公共必修课,课程2学分,约7000余名学生正参与课程学习。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内涵

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应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导向,其内涵建设的本质是服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提供专业孵化服务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提升载体的整体孵化能力和服务能力。创新和创业对学生有非常高的要求,除了具備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创业者具备全面的能力素养,包括打破传统的创意思维、洞察商机的能力、坚持不懈的学习能力、坚定不移的信念、应对挑战的决策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等。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是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创造活动,通过激发创想、动手实践和创业学习等教学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场,包含“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的要素,“硬件”包括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的硬件条件设施,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资金条件支持;“软件”包括各类创新载体提供的智力支持服务、开设的课程、创新创业竞赛、创新活动、软件资源、多元主体文化建设、生态系统等要素。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内涵建设需进一步深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内涵建设和软硬条件建设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区别于其他载体,其最大的特点是承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功能,其服务对象更多是具有创意想法急需落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团队,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资源和专业创业服务,同时要将专业实训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融合,建立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针对性服务内容。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运行机制不灵活、与市场不契合、管理混乱等问题,其本质是内涵建设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内涵建设是系统工程,在企业全链条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更多的是提供创业苗圃和孵化器功能,其核心任务是整合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将“专业+实训”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肩负起实践育人的重任。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层面条件需要加强

硬件层面,国家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实训载体和平台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主要依托现有的实训(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进行整合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二是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深度结合,真正学以致用,但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在建设条件和运转配套资金上仍存在局限,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软件层面,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主要从课程培训和实操孵化两个方面来打造。[3]但很多高职院校受限于资金、场地等配套资源,并未独立开设创业学院,而是由学校经济管理类学院联合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组建团队进行创新创业普适性课程,课程体系组建方式存在局限,课程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足,创业导师团队组建缺乏与专业联系,制度管理尚待完善,需要建立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改革传统专业和实训教学与创新创业学习脱离的运行模式,真正将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学习深度连接起来。同时,在软文化建设方面,应当将创新创业文化、创客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

因此,面对这些挑战,高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应转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融入创新机制,提升整体的孵化和育人功能。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为例

1.搭建数字内容专业群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和平台

“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是省教育厅于2016年批准建设的第一批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该中心以建设国内一流专业群区域共享公共实训中心为目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核心,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实训中心包含了市区两级数字创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内容,设立“四个平台+四个基地”,主要提供影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与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该中心是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具有教育、实训、生产和技术创新的功能,是生产、教学、科研三者合一的“产学研”平台。从内涵上来看,其是“教学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生产基地三者合一”,强调实践教学生产化、实训基地运营企业化、创新创业专业化。[4]该中心设立了16个创新工作室,根据工作室的专业方向、内容和特点设立5个创客空间,包括影视创客空间、动画创客空间、数字媒体创客空间、游戏设计创客空间及衍生产品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场地、设施、技术服务等优质资源。该中心以真实的数字内容项目实训促进数字创意专业群的建设,同时数字创意专业群在创新改革的过程中促进中心的内涵建设,中心提供珠三角区域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心的协同育人功能。

2.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大学生创客,他们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接市场等创业专业能力,因此对创业导师团队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应给不同层次、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的创业导师团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整合了校内和企业专家的专业教师团队,一部分是创业学院的创业导师。校内外专业教师团队主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鼓励一切有益的发明创造,提供大学生创客将创意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专业指导。中心设立创新工作室,每个创新工作室配备1~2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训课程或创新实践活动;创业学院导师团队则通过开设创业基础课程、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给学生提供统一性和协调性的创业专业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學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如企业战略知识、运行机制、对接市场、投资回报模式、资本运作、管理经营等专业知识以及初创团队和项目的孵化。同时,创业学院导师还肩负培育更多创新创业师资的重任,提供创业导师师资培训,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创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在学生就业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多选择资本,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3.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创新作为导向,可以进一步开发教学模式和相关理念,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长期积累的社会实践进行研发,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能够不断探求,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5]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重视创新创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当更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与实践。引导和培养学生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新思维处理各项事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当明确教学对象特征以及课程培养目标,既要精细化又要兼具灵活性,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改革过去专业、实训教学与创新创业学习脱离的运行模式,采用“基础实训+专业实践教学+创业通识课+项目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公共基础实训课程学习;二年级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教学和拓展课程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二、三年级的学生参加项目化课程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将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学习深度连接起来。同时,中心建立了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所、动画创作工作室、漫画插画工作室、虚拟现实工作室、信息交互设计工作室、游戏体验教学工作室、后期剪辑特效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音效录音工作室等16个创新工作室,通过建立工作室培优机制,鼓励有管理能力、有创造需求的学生组建创客团队进行微创新和微创业。

4.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体制

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廣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建立“五个工程”项目保障机制,推动创新创业育人实践发展。“五个工程”包括:①实训条件与实训环境建设工程,稳步推进中心实训设备采购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实训单元、一批工作室和技术平台。②区域合作与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包括加强校企沟通交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深度合作,加强与国内数字内容创意领头企业的合作,稳步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训教学改革模式。③实训管理建设与水平提升工程,包括加强和规范实训管理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实训管理组织和工作机制,推进实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④创新文化建设工程,促进实训文化建设,构筑数字文化氛围,将职业道德素养融入实践体系,培育学生勇于探索的创客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⑤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包括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支持组建大学生社团,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孵化服务机制,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创新团队。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通过量化的进度安排,明确运行保障机制的工作任务和指标,保障载体和平台的运行,助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五、总结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场,应优化载体和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孵化功能。本研究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发展概况及所面临的困难,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数字内容产业专业群公共实训中心”作为案例,探索载体和平台的建设经验。通过搭建数字内容专业群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和平台架构,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队的师资结构,构建“基础实训+专业实践教学+创业通识课+项目化学习”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以及制定运行保障体制四个层面的努力,共同推动了创新创业育人实践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办发[2017]5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Z].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Z].2016-5-12.

[3]陈伟忠,张博.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的高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困境与改进[J].高教探索,2017(1):113-115.

[4]鲍桂楠.创新创业型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0):237-252.

[5]薛莲.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62-63.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