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梅
【摘 要】预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针对性地听课,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一轮课改的实施中,课前预习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堂环节越来越被一线老师们看中。本文通过第三学段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预习现状;应对策略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预习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堂环节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身在一线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预习中学法的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终身收益的。
为了准确掌握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加强教师指导预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对第三学段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了研究。
一、预习现状堪忧
(一)教师层面不够重视
相当一部分老师光有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或疏于检查;即使检查,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也过于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时,将预习与课堂教学游离,预习与课堂教学就像一组平行线,久而久之,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不管怎么预习,老师是不管的,预习的好与坏,老师也不知道,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事。
(二)方法指导过于单一
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过于单调,很多学生预习的内容与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只做标段划词,读读课文。在预习的内容上还是偏重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没有问题意识。
(三)学生思想意识不够
在很多家长与学生的眼中,只有书面作业才算是作业,对于这类预习,读的,查找资料类的作业思想上就不够重视,应付性极大。如果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有的学生就不预习,有的虽然已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方法践行
作为老师,应该试着去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预习成为一种学习的内动力。
(一)保证预习作业的时间
调查中发现,学生晚上要完成巩固性的作业,所用的时间较多,造成学生根本没有预习新课的时间,再加上预习作业的弹性较大,学生便敷衍了事。
控制家庭作业的量,让预习有时间的保证。通过以“预习导学单”为主要形式的语文预习作业的改革,力争将学生从大量的、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的语文作业中解放出来,保证学生预习新课的时间,从而减少学生预习的随意性,盲目性与无效性。很多时候有了导学单,学生不会脚踩西瓜皮,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细化的预习内容还是非常可取的。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指导时,往往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很少给出具体、有效预习学案,每次每篇课文的预习都一样,在这种没有教师指导或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预习,常常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所以我们要做到:
1.教给操作性强的预习方法
明确告诉学生预习方法,对生字词的预习时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要在文标注出,并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给课文加批注。此外,对于篇章结构也要关注。预习时,要手、脑、口并用,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对于第三学段学生,在预习时尝试画画文脉图的做法,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一种有效举措。
《慈母情深》画出了人物的内心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在一起一伏中感觉到母亲的伟大。既抓人物又理件,还有读文后的领悟。
2.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
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预习内容也要细化。让预习内容多样化,趣味化,具有挑性。我们尝试应用“预习导学单”,其中既有常规性的预习内容,又有个性化的预习内容:文体不同侧重点不同,诗歌类重在朗读;说明性文章重在说明方法的使用,用词的精准;叙事性记叙文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给课文画文脉图,梳理文章脉落,从而走进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标点、字词、句子、行文结构等方面来提问;对于名作家,可搜集资料关注人物……
(三)落实有效评价的措施
预习本身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前是没有多少乐趣的,行为的坚持需要教师的激励。这种激励在于对预习的及时评价和反馈,针对预习中的疑点、难点给予点拨。
1.及时反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可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的关注点不要仅仅是看学生有没有完成,而应该关注过程。
2.赏罚分明。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做到赏罚分明,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很重视预习作业的。
3.夸大做法。多举措夸大会预习的同学,通过展示优秀導学单、上台分享预习经验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在预习时,笔者经常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像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课前了解到了学生这样的一些问题:
教学中,会告诉学生这是某某同学的问题,是他的问题让老师的课堂有了新的灵感。每每这个时候,学生都很有成就感,他们觉得自己的每一次预习老师是关注的,原来自己的预习是有价值的。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只有在认识了学生的预习现状,才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只有教师长期关注,不断指导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才能有“备”而来,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海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