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伟 严光俊 李洁
(1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级硕士研究生 武汉430061;2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科 荆州43400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医案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对于医案研究的需求。建立医案大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快速提取信息,寻找名老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和隐性规律,已是中医药发展的必需[1]。严光俊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肠上皮化生有丰富的经验。本研究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对严教授治疗肠上皮化生的临床医案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了其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1 医案来源 回顾性分析了2016 年10 月~2017 年7 月严光俊教授在荆州市中医医院门诊诊治的117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提示: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病案。
1.2 诊断标准 胃镜检査和胃黏膜组织活检检查是确诊肠上皮化生的主要依据。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对比分析》[3]、《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4]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5]。
1.3 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录入采用双人制,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1.7”构建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通过临床数据录入、医案规范标准化、临床症状规范、中药名规范、数据挖掘分析和病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等步骤,对严光俊教授治疗肠上皮化生的证型、治法和用药进行总结分析。
2.1 证型和治法频数分析 常见证型以中虚气滞型为主,主要治法为理气通降法。
表1 频次在前4 的证型和治法
2.2 用药频数分析
2.2.1 治疗肠上皮化生中药频数分析 统计治疗肠上皮化生用药频次>40 次的中药药名、相应频次和常用剂量,其中常用药物以陈皮、茯苓、黄芪、白术、川芎、紫苏梗、枳壳、香附等健脾理气的药物为主,即是严师将“治胃不行气非其治也”的学术思想贯彻于临床的具体治疗中。见表2。
表2 使用频次>40 的中药
2.2.2 中虚气滞型用药频数分析 中虚气滞型(最主要证型)前20 味高频用药以理气通降药为主,但常有兼夹证,佐以祛湿、清热和活血药。见表3。
表3 中虚气滞型前20 味高频用药
临证过程中,严师指出该病多因压力大,情志不遂,致肝郁乘脾土而致。因肝主疏泄、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及胆汁分泌、排泄,可助脾胃运化,故肝气不舒则脾胃受损,失于和降。脾虚生湿,水湿停聚,湿郁化热,而成湿热,湿和湿热皆可阻滞气机。脾为后天之本,久病易耗伤脾阳,阴寒内生,且脾虚生湿,湿为阴邪,碍脾阳。气的升腾依赖阳气升发,阳虚则影响气机畅达。另久病则瘀,瘀则碍气机通条。故严师认为该病病机以肝郁脾虚血瘀为主,多夹湿。
通过分析可知,不论何证,均可影响气机升降。而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严师认为胃失和降是肠上皮化生发病的关键环节,这一认识与中虚气滞型为最常见证型相吻合。严师治疗肠上皮化生时以“通降”为主要原则,凡针对失于和降的治法皆属通降。
通过对肠上皮化生的总体用药频次分析可知,严教授临床常用药物依次为陈皮、黄芪、白术、川芎、紫苏梗等,大致可分为理气药(陈皮、紫苏梗、枳壳、香附),健脾祛湿药(黄芪、白术、山药、白术),清热药(黄连),活血药(川芎、丹参、当归)和温里药(肉桂)。其中使用频次和药味最多者为理气药。严师治疗该病以理气通降为主,融清化、温中通降,佐活血之品,以三降“行降、温降、苦降”为治则。气机壅滞者给予苏梗、陈皮等辛味行气导滞之品以“行降”;寒袭胃而郁滞者用肉桂等温中散寒之药而“温降”;湿热内阻者用黄连等苦寒之品清热燥湿以“苦降”。常有兼夹证,若兼夹食积者予消食导滞药乃“消”;脾胃虚弱者予健脾和胃药乃“补”;津液耗损者予养阴生津药乃“生”;血瘀者予活血化瘀药乃“化”;寒热错杂者予调和胃肠药乃“和”。
严师认为肠上皮化生是由气入血、由经入络的过程,不论何证,适当均配以活血之品。脾胃受损,因虚而瘀;病程缠绵,久病而瘀;湿、湿热阻滞气机,气滞而瘀;寒凝血脉,因寒而瘀。故不论肠上皮化生中的何证,均兼有血瘀阻络证。气滞为该病最常见的证型,气滞则血瘀,严师常将理气药和活血药相配,血、气行而脏腑调,瘀去则新血生,治疗时多加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之品,往往收效甚佳。
严师认为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机是虚实夹杂,虚实皆可使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而壅滞为病。故治肠上皮化生以通降为主,用行降、温降、苦降三降,佐以“消、补、生、化、和”五法,以恢复中焦升降。本研究总结的用药规律符合严教授对该病的认识,但因时间有限,只对整体用药方向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今后将继续收集病案,扩大样本量,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药物的相关性,从其他角度挖掘和总结更多隐藏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