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沁
【摘 要】彝族民歌是彝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千百年来在彝族居民之间广泛流传,世代相传。凉山州是彝族的聚居地,是彝族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以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为主要线索,研究了凉山州彝族的民歌文化以及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首先界定了彝族民歌、声乐、传统文化三个概念,其次分析了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的发展与现状,最后分析了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让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发扬光大,在现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凉山州;彝族民歌;声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50-03
凉山州是彝族聚居的地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同贵州和云南的彝族民歌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近年来凉山州彝族的民歌在吉克隽逸、阿鲁阿卓等民族歌手的演唱下也被大家所熟知。因此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应用在声乐演唱之中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对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进行人为的保护和传承,未来彝族民歌很有可能消失,毕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能够传承和发展的人越来越少了,彝族的人们走出凉山州,却也遗失了彝族的民歌文化,很多人进入城市之后就不再有演唱民歌的环境,这种能力也就渐渐消失了。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彝族民歌
民歌就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形式,在学术定义上民歌有狭义上的民歌和广义上的民歌之分,广义上的民歌就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形式,狭义上的民歌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民族内部之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世世代代共同传承发展的歌舞形式,一般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居多,比较随意,能够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生活和生产历史。彝族民歌在2008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成了第二批非遗“成员”,可见彝族民歌在民族文化上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
(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指的就是由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经过岁月和历史的变迁演化而来的一种悠久的、优秀的文化形式,可以集中地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风俗风貌,是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一)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的起源及特点
凉山州全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分布着十多个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彝族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字,所以凉山州彝族的民歌也被较好的流传了下来。凉山州彝族民歌有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儿歌几个种类,节奏上比较自由、豪放,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情绪激昂饱满,其中有些曲子结构十分复杂,与其他民族的民歌差距比较大,也遗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民歌曲目。
叙事歌在凉山州彝族流传下来的民歌中数量并不多,内容上以记录事件、记录历史活动以及各种仪式祭祀活动为主,过去叙事歌一般有固定的演唱场合,例如祭祀活动、婚礼活动等等,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不多,但是流传下来的比较完整,例如祭祀类的民歌经常要在祭祀的场合之中应用,所以基本上只要是彝族的人民都会唱;山歌是民歌的一种,也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山歌一方面可以起到表达感情、表达心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表演,彝族的山歌曲式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篇幅很长,同其他民族的山歌很不一样,在我国各个民族的山歌之中彝族山歌的长度和复杂程度也很罕见,所以彝族的山歌也成了经典艺术;情歌,情歌是彝族人民追求爱情的歌曲,情歌在彝族民歌中流传下来的比较多,现代很多彝族人民还是以情歌来求爱、表达自己的爱情,彝族的情歌有对唱的形式,也有独唱的形式,对唱的情歌为男女对唱,男女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类情歌曲固定、词可以自己编撰。独唱的情歌则多为男女表达自己求爱心情或者赞美爱人,独唱的情歌也多是曲固定,詞不固定的;舞蹈歌,舞蹈歌是彝族民歌中可以边跳舞边唱的歌曲,情节性比较弱,但是旋律感强,节奏上比较鲜明,虽然名为舞蹈歌但是也可以不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单独演唱歌曲也是可以的;儿歌,儿歌在彝族的出现时由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决定的,凉山州彝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大山之中,儿童没有很多的娱乐活动和娱乐形式,也没有条件上学,儿歌就是这些孩子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机会,所以儿歌才会在彝族民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流传下来的数量也比较多,甚至很多彝族的经典儿歌曲目成了国内知名的儿歌曲目,这一点对于彝族民歌发展来说十分有利。
彝族民歌的四大腔也比较出名,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趋势结构复杂的民歌形式并不多见,这类篇幅较长、具有一定故事性、情感性、演唱形式丰富多样的民歌形式就更少见了,因此彝族民歌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必然的。
(二)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的发展现状
凉山州彝族民歌描写爱情的比较多,有的民歌则专门描写男女交往的特定场合,这种民歌以男女对唱为主,旋律委婉动听、嗓音轻盈朴素,这些民歌的曲调比较固定,但是歌词是可以自由发挥和创作的,随着曲调一起流传下来的唱词并不多,应用的范围也比较窄。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与舞蹈分不开,彝族人民都是能歌善舞的,所以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都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流传下来,有打歌、跌脚、跳乐、跳芦笙、三步弦、杂弦等等。因为彝族民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加上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凉山州旅游业带动了凉山州彝族民歌的传承,载歌载舞的凉山州彝族民歌传播范围更广,而且舞蹈类的凉山州彝族民歌节奏欢快、音调明快、情感丰富,所以更受群众的喜爱。除了以爱情为主的凉山州彝族民歌之外,儿歌类也比较丰富,反映的是孩子们上学、学习、生活的事情,内容上情节连贯,歌词语言上风趣幽默,曲调则以简单活泼为主,演唱儿童类民歌的时候都是以合唱或者成群结队、手拉手、左摇右晃的形式演唱,天真活泼,生动极了。
三、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一)声调上的应用
凉山州彝族民歌的曲調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声调特点,在演唱上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声调高低各有不同。例如爬山调声调高昂、激情澎湃,进门调和迎客调则声调稍微缓和、节奏感强,哭丧调音律悲伤、声调起伏较大。在凉山彝族的居民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有的民歌曲调歌词固定,有的则可以临时填词上去,曲调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凉山彝族民歌的男声一般浑厚高昂,透着山里男子的豪爽和憨厚,女声则比较柔和、细腻。以《不要怕》为例,这首凉山彝族民歌的声调高昂、直达心扉,节奏上比较自由,音域宽广,演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节奏感,声调虽然高低起伏但是始终在较高的位置上,节奏悠长。《留客歌》属于凉山彝族民歌文化中的留客文化,声调起伏不大,节奏明快,意思基本上是留住远方来到彝族做客的客人们,热情洋溢,让人听起来十分开心,表达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二)情感上的应用
凉山州的彝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虽说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歌曲,这些民族歌曲因为与流行唱法完全不同的特点而被称为民歌,但是彝族的民歌在情感表现上又同其他民族的民歌有着显著的不同。凉山州地处山区,他们的民歌具有明显的山歌式情感特点,演唱的时候情感表达的比较强烈,需要以情感配合着声音,声调上的起伏由情感上的起伏决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凉山州彝族的民歌情感表达豪放、直接。凉山州彝族民歌描写爱情的情感尤其丰富,例如《彝酒情歌》,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的民歌,属于男声女声合唱的歌曲,情感表现热情真挚,演唱的时候需要真情流露,既有彝族豪放的酒文化,也描写了男女交往特定场合下那种美好的情感,唱词简单、朴素。在凉山州的彝族姑娘和小伙,18岁、19岁就到了情歌交友的年龄,一般这种对歌的形式都能够表达出相互的爱慕之情,所以《彝酒情歌》这类的爱情民歌在演唱的时候情感才会这么直接,不会遮遮掩掩,也只有这样直白的爱情歌曲才能够获得心上人的青睐。可以说情感表达是凉山彝族情歌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情歌对唱互诉情感的方式至今为止依然盛行,彝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很多姑娘小伙子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爱意,但是用情歌伴随着节奏就可以知道对方想要说些什么,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三)结构上的应用
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讲究的是节奏感强,结构上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中艺术感较强的一类。结构基本同歌词一致,其中的一句反复结构、变化反复型结构、二句反复体、三句反复体、二段体都已经应用到了彝族民歌之中,例如山鹰组合的《山风一样自由》就属于变化反复型的结构,由阿鲁阿卓翻唱之后这首歌曲真正成了当红的歌曲,虽然是凉山州的彝族民歌类型,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流行气息。
1、一句反复结构
一句反复结构指的就是以一个乐句为单位,有规律、有节奏地反复出现,甚至整个一首歌曲都由反复一句或者几句组成,包括歌头、歌身、歌尾三个反复的部分组成。当然一句反复体也分为几种类型,有完全反复型,就是歌曲比较完整,每一句都由歌头、歌身、歌尾三部分组成,在声乐演唱中这种形式适合民歌或者古风歌曲,对于流行歌曲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一句反复结构情节性不明显,无法表现出故事情节的变化。
2、变化反复型
变化反复型,就是在一句中歌头、歌尾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完全性的反复,包括压缩或者扩展两种变化形式,在一句中歌头、歌尾可以按照需求进行压缩或者扩展,其他部分一般情况下不变,变化反复型在彝族民歌中数量比较大,也比较适合现代歌曲的演唱。
3、二句反复体
一句反复结构指的就是以一个乐句为单位有规律、有节奏的反复出现,二句反复体则是以两个乐句为单位有规律有节奏的反复出现,结构与调式反复和交替有一定的关系。二句反复体要比一句反复体的结构上更加复杂,演唱的难度也更大一些。
4、三句反复体
三句反复体结构指的就是以三个乐句为单位有规律、有节奏的反复出现,歌曲节奏二上一下,第一句和第二句变化不大,前边长后边短,第三句则是音乐节奏紧促,与凉山彝族人民的民歌审美相同,结构上复杂、起伏多样。
5、二段体
二段体是两个乐段为单位,并且有节奏、有规律的反复出现,虽然由两首或者多首歌曲组成,但是内部联系紧密,这也是凉山彝族山歌文化中节奏变化起伏的一个因素。
(四)演唱形式上的应用
凉山州彝族山歌在演唱形式上也同凉山州彝族山歌文化一脉相承,演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一众合唱,也有很多在同一首民歌中包含多种演唱形式。日常生活中表现爱情的民歌以独唱或者对唱的形式居多,这是由古老的凉山彝族山歌文化所决定的,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他们的结婚、交友、恋爱主要是通过对歌来完成的,这种表现形式优势突出,气势恢宏,而且人声有感情和明显升降调的特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引发听众的共鸣。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受到现代交友方式的影响,采用民歌交友的比较少,反而是一众在舞台上演出的形式日渐大火起来,以实景演出为载体进行演唱的情况为多。
四、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应用在声乐演唱中的意义
(一)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在岁月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彝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凉山州的彝族居民虽然身居大山之中,但是丰富多彩的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集中的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质、风貌、居民思想,无论是演出时候情感的表达方式,还是演出时候所穿的服装、表现出来的生活习俗也都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交融也在不断进行之中,但是与此同时这也是传统文化渐渐衰落的年代,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在尽力扭转颓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凉山州的彝族民歌文化同样也需要传承和发展,应用在声乐演唱之中可以比较完整地将凉山州彝族文化保留下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西方文化独占鳌头的情况,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良好的传播渠道。
(二)促进凉山州的艺术教育发展
虽然说凉山州的彝族是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但是艺术教育并不只是会唱歌、跳舞就可以的,彝族的孩子们需要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应用在声乐演唱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凉山州的艺术教育发展,如今能够真正做到传承发展民歌的人越来越少,虽然男女老少都会唱,但是传承和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民族的音乐才是世界的音乐。
(三)提升民族音乐的竞争力
民族声乐作品不是一个大众范围受用的作品风格,相对于流行音乐来说,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歌更像是距离我们比较远的音乐形式,因为民歌是一个民族的音乐和歌曲,其他民族很难有共通的地方,也不了解民歌产生的历史渊源。其实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所有歌曲都是有一定时代、情感背景的,强调的则是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生活状态。因此民歌一般不容易走出去,在音乐市场的竞争力也比较弱,除了一些出类拔萃的民歌作品能够真正窜红成为流行的民歌之外,其他的作品都只是在民族之间传播。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应用在声乐演唱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认识民族音乐之美,提升民族音乐的竞争力,拓宽过去在民族间传播的狭小范围。
凉山州彝族的民歌近年来也已经流行开来,彝族也出现了很多类似于吉克隽逸的优秀歌手,但是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依旧不容乐观,很多彝族人进入城市之后也不再记得彝族民歌了,将民族的传统艺术遗忘了,在现代社会中民歌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因此凉山州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凉山州彝族的民歌文化历史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应用在声乐演唱之中既可以承袭传统民歌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将凉山州彝族民歌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民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