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
写人习作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相关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纵观人教版小学新课标教材,不管是所选读的课文,还是单元习作题目,写人的文章或要求写人的习作题目占了很大的比例。
新课标中,写人习作的重点训练范围包括: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学会描写人物的动作,能写出自己熟悉的或敬佩的一个人,能写出在某项活动中的单个人和群体。从写作要求中可以看出,在写作起步阶段,可着重进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
各年段还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为《我敬佩的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将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求为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试着运用课文中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人物描写要更细致,让人物形象更饱满、人物特点更鲜明。
根据新课标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大约进行48次习作训练,其中写人记事类习作约占55%,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在以往的习作教学当中,发现很多学生笔端呈现的是一个个空洞的、虚假的“非人”,要不是模糊化的,要不是贴标签式的,要不就是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不够突出,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差别较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真情实感”作为小学五、六年级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情实感是小學生习作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
要想学生写“真人”,首先得让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生活。其次,所选取的典型事例要表现“真情实感”。长期以来,学生一看到写人的文章就面露难色,认为是不是非得写拾金不昧、关心集体、舍己为人等高尚品质,可并非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只要能表现出真情实感,体现人物特点,素材积极向上的均可。再次,有了好的素材,如何让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更立体呢?教材中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文,都值得学生借鉴。
有人认为,作文是大量阅读后的“厚积薄发”,因此,作文是不需要教的。对于这个观点,写作教学名师张祖庆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写作有规律可循的,老师需要把写作的规律性知识告诉学生。
写人的习作课大体步骤是:首先让学生学会按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拟题目;其次,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学会通过典型、鲜活的素材来体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或“一人多事多品质”。
下面以写作名师张祖庆执教的《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为例,试图构建写人的习作课可以采取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方式。
(一)题好文一半
一般来说,读文章,我们首先关注的是题目,好的题目就成功了一半。张祖庆老师在课堂上首先就和学生分享了一些作文题目:
《钱塘江上的“喊潮”爷爷》《路边“麦霸”》《一个令我敬佩的人》《我的同桌》《白胡子雷锋》《那位环保的老爷爷》《会治病的老师》《黄衣天使》《我的爸爸》《表“帝”》。
张老师让学生讨论,大家对哪个题目最感兴趣,从学生的回答中,答案呼之欲出,学生了解到哪些题目比较大众化,哪些题目比较新颖特别,学生在拟题目时就会关注到这一块。
(二)题材雷同不用怕,组合拳里出新招
很多学生能用一件事情或两件事情,把一个印象很深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但是容易犯一个通病——“撞衫”。如,大家写环保工人,笔下好像是同一个人,“八个环保卫士,只有一张面孔”,人物没有鲜明的特点。
一些人有着泼辣的性格,一些人有着温和的性格,一些人有着坚强的性格……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使偶尔见上一面,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在心中挥之不去。人即使长得再像,哪怕是双胞胎,他们之间的性格特点也始终会有差异。张老师出示了两篇《爱唠叨的妈妈》的节选:
例文1:早晨,我在一边准备上学的东西,妈妈就在一旁唠叨——
“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也要按时完成。”此刻,我觉得好像有成千上万只苍蝇在我耳边“嗡嗡”地飞。妈妈的这些话,就像从复读机里传出来似的,一遍遍地交织在我耳边,不信?你摸摸我的耳朵,都起老茧了。周末,我去舅舅家玩,我把要带的东西都带齐了,可妈妈还是不放过我,开始了唠叨——“坐车的钱带了没?水壶带了没?要看的书带了没?”真是没完没了,我已经出了门,妈妈还是追着我滔滔不绝地念叨——“路上小心汽车!不要坐过了站!下车时,一定要注意东西有没有少。”我捂着耳朵,飞快地跑了出去,耳畔还隐约地传来妈妈的唠叨——“这孩子,赶集啊!跑慢点儿,小心摔跤!”有一次,吃早饭时,我因为预感到妈妈又要像唐三藏一样滔滔不绝地唠叨,匆匆扒了几口饭,拎上书包就冲出家门,我暗暗自喜,终于逃过了妈妈的“魔嘴”。
例文2:“元元,挺直腰板!不然像个什么样子?”一大早,妈妈开始了她的唠叨神功——“元元,挺直腰板,你以为刷牙就可以不挺了?对,这才像个小姑娘的样子。在学校一定要时刻注意挺直腰板啊!不然很难看的。”妈妈还在唠叨,这唠叨啊,比上学的路还长。吃晚饭时,我正吃着美味的脆虾球,身旁突然传来一句——“元元,挺直腰板!你吃的东西和你是同类!” “元元,挺直腰板!像我这样昂首挺胸地走路,才有气派!”“元元,挺直腰板,我已经说了一百遍了。你就是不听!随便你!”
这两篇例文都很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爱唠叨的妈妈形象,张老师让学生去发现这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为什么这两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都比较成功,第一篇文章多融入了“我”的心理描写,从侧面体现妈妈的爱唠叨;第二篇文章则多一些妈妈的语言描写,并且是妈妈重复说的一句话,加强了人物爱唠叨的特点。
所以题材雷同不用怕,老师要引导学生“组合拳里出新招”:其一,概括描写与具体展开相结合,使人物相较于其他人有明显不同之处,人成为“真人”,而非千篇一律的“人”;其二,要想人物更有特点,要灵活运用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栩栩如生。
(三)选材少用熟料,多用生料,巧用猛料
在写人的文章中,选材很重要。写文章其实跟做菜一样,有些时候用的是熟料,有些时候用的是生料,有些时候用的是那些很麻的、很辣的——猛料。所谓熟料,就是司空见惯的材料,写文章轻易不要选别人常用的材料;所谓生料,就是比较陌生的材料,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选一些人家没用过的材料;所谓猛料就是独一无二的、很有表现力的材料。
在学生的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形形色色、不同个性的人,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挖掘和选取真实、鲜活的题材,突出人物的特点。
张祖庆老师在课上分享了一个片段: “佳桐,饭多点嘛,这么少啊?这,这是给馋猫儿吃的?你瞧啊!这么少!再来一瓢,多盛几勺!”说完,小孟大摇大摆地走向了座位,三下五除二就把碗里的饭给统统消灭,又拿起碗去添饭,一瓢,两瓢,三瓢,四瓢……一个劲儿地将饭往里倒,眼见快没了,就对后面的同学说:“同志们,对不住了啊!没了,为了你们的身材着想,小孟我对不住你们了,所以你们少吃点,我就多吃点,帮你们把身材练好。”
文章刻画了一个能吃的女同学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读来真实,这样的选材既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很有表现力,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