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实验中学 薛春燕
各地期末试题出来之后,一些网站、QQ群里都会第一时间转发一些精品试卷,特别是对试卷中一些原创“把关题”(位于试卷中最后位置的较难题)进行求解、研习,笔者恰在某群里,发现大家对F市九年级试卷中一道与圆有关的综合题的解法进行了探究,说法不一,有些认为试题设计巧妙,铺垫恰当,也有教师认为从其他路径运算繁杂,不是好题.本文就先引出这道考题,再跟进反思并给出教学设计,供研讨.
考题:(2019年1月F市九上期末卷)如图1,AB、AC是⊙O的弦,过点C作CE⊥AB于点D,交⊙O于点E,过点B作BF⊥AC于点F,交CE于点G,连接BE.
(1)求证:BE=BG;
图1
(2)过点B作BH⊥AB交⊙O于点H,若BE的长等于半径,BH=4,AC=2,求CE(的长.
思路突破:(1)由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可得∠BAC=∠BEC.结合垂直的条件,可得∠BFA=∠BDG=∠BDE=90°.∠ABF=∠ABE,于是∠BGD=∠BEC(等角的余角相等),从而BE=BG.
图2
(2)如图2,连接OB、OE、AE、CH.由四边形ABHC内接于⊙O,可得对角互补,即∠ACH+∠ABH=180°,于是∠ACH=90°=∠AFB,从而可 得 BF∥CH.由 BH⊥AB,得∠ABH=90°=∠BDE,则BH∥CD.于是可确认四边形BGCH是平行四边形,则CG=BH=4.由BE=OB=OE,得△OBE是等边三角形,则∠BOE=60°.所以∠BAE=∠BOE=30°. 在Rt△ADE中,DE=AE.设DE=x,则AE=2x.由(1)得BE=BG,结合AB⊥CD,则DG=DE=x,CD=x+4. 在Rt△ADE中,AD=x. 在Rt△ADC中,AD2+CD2=AC2,即(x)2+(x+4)2=(2)2,解得x1=1,x2=-3<0(舍去),所以DG=1,CE=CG+GD+DE=6.
回顾反思:这道考题真正的难点在第(2)问,线段相对较多,找准突破的解题方向或目标图形是关键.上面的解法,解题思路是先发现四边形BGCH是平行四边形,瞄准Rt△ADC,从而构造方程,成功求解.上述解法运算量不大.以下再给出一种思路,运算量偏大,但有利于我们看清这道问题的基本结构.
图3
上述解法在图3中理解起来显得较为繁杂,事实上可以删减无关线条,适当简化为以下问题:
这样以上求解就可发挥作用了.
图4
命题商榷:从这道考题的不同解法来看,找准原考题的思路,运算量不大,但是如果走向了其他方向,则运算繁杂,且数据不太“友好”,容易中途放弃繁杂数据,值得命题者慎重打磨这类问题.
例题呈现:题略,见上文“考题”.
教学组织: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应该可以安排学生交流解法或思路进展.半数学生应该能解决第(1)问,但第(2)问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贯通思路.这时可“访谈”优秀学生:你们有哪些思路方向,或进展如何?并预设如下一些铺垫式问题:
铺垫问题1:由条件“BE的长等于半径”能解读出哪些信息?(预设:连接OB、OE,可得△BOE是等边三角形,所对圆周角都是30°等,再如连接CH、AH后,可得△ACH是含30°角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等等)
铺垫问题2:由条件“BH⊥AB”能解读出哪些信息?(预设:连接AH,可确认AH为圆的直径,连接CH后,可由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知∠ACH为直角)
铺垫问题3:四边形BHCG的形状有什么特殊之处吗?(预设:是平行四边形)
铺垫问题4:连接AE,得到的直角三角形ADE有什么特殊之处吗?(预设:该直角三角形是含3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
例题变式:如图5所示是有公共顶点C的两个等边三角形ABC、CDE,连接AE、BD,得到四边形ABDE.
(1)判断四边形AEBD的对边AE与B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预设:AE∥BD.如图6,过点C作CG⊥AE,垂足为G,交BD于H点.在△ACE中,先由“三线合一”证出∠ACG=∠ECG,进一步导角,得∠BCH=∠DCH,从而由“三线合一”可证得CH也是BD边上的高,于是AE∥BD.
图5
图6
预设:由特殊数据可得∠ACE=120°,从而有∠BCD=120°,从而确认BD=.
预设:由特殊数据可得∠ACE=90°,从而有∠CBD=15°,于是把目光聚焦在直角三角形BCH中,构造图形可得BH的长,进一步求出BD的长.
预设:聪明的学生应该发现,这组数据使得运算很繁杂,但正是考题第(2)问的“问题结构”.
教师解题需要思考思路的自然、合理,能否回到定义去解题,同时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攻克、贯通解题思路,也就是先要追求一题多解,而不是单一路径、狭窄通道贯通思路.对于几何题,特别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解题追求.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还要思考不同解法“殊途何以同归”,想清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条件之间的相通、等价等联系和对应,这样就达到了对问题本身的深刻理解,为后续解题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备课保障.在上课、听课过程中,有时会发现教师对有些学生的解法难以理解,或简单干预、打断、忽略处理,说到底,都是课前教师本人对问题的“一题多解”做得还不够.
解题研究一个重要环节是回顾反思.在这个阶段,要重视揭示问题的深层结构,并思考问题条件呈现的“序”.具体来说,上文考题第(2)问的深层结构就是后面我们在解题教学设计中提供的“例题变式”.而条件呈现的“序”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问题中的众多条件是如何渐次出现的,很多情况下,解题经验与教学经验表明,若画出的几何图形严重不准,都是因为对条件呈现的“序”辨识不清、理解不深,如果想清条件、线段是怎样一步步渐次呈现的,则图形往往会比较精准.
解题教学时就题讲题往往“入宝山而空返”,回顾反思之后,能提供一些问题的深层结构,再小结一些解题策略或模型积累,往往能帮助优秀学生提高“模式识别”能力.但要帮助更多学生真正理解问题,以便达到“解一题、会一类”的效果,还是需要我们精心备课,深入构思,预设出系列铺垫式问题,从而帮助更多学生弄懂、弄深、弄透问题,并在铺垫式问题的引领之下,获得解题自信.想来,这也是所谓“春风化雨、润物细声”的高品质教学之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