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课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2019-05-27 14:15刘采星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性提升

刘采星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门综合性学习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实践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28-01

所谓综合性就是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所谓实践性就是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所谓开放性就是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由此看来,学生要真正学好这门课很不容易,老师要真正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的质量有待研究。下面本人仅从一个方面进行探讨——让《品德与社会》课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爱好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因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学生无意注意远远大于有意注意,在活动中能增加孩子们无意注意的机会,同时会调动孩子们的有意注意。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材的编排特点,设计各种活动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的质量有着别的教学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

1.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有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受一定的限制,因此我总是通过一些活动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春天的故事》我用歌声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就问那个老人是谁?在哪里划了一个圈?学生就萌发了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教学《从东方红到神州》时,我播放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空中的活动,学生有了兴趣就很想知道我们曾经落后挨打的局面,了解我国科学宇航的发展史,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2.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知识的整合

国外有实验表明:“人们从口头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可接受知识的65%......”由此可以正明只有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才能加深记忆,乃至终身难忘。例如教学《战争,人类的灾难》《我为祖国绘蓝图》我会组织学生先有目的地收集我国的名山,众多的湖泊,古迹,人物以及与这些人物有关的资料、图片、影视片段,办成板报或展览。先有学生的体验活动,然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祖国的大河山,顺序播放各类战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整理,同时利用视觉听觉的活动把前后知识加以整合,牢固地记住这些史实,变生搬硬套的死学为活学。

3.在活动中进行角色体验明理

德育的过程实际上不仅是建立我们在思想上的过程,也是需要在情感上、意志上(包括行为上)进行建造和训练的过程。如果只是单单偏向于其中一个方面,可能受教育者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或者变得虚伪(即假的道德化)。因此,德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或者说和谐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正确的意识,也就是明理。有了基础,有了动力,有了正确的明理,才会导致正确的行动。我通常也在活动中让学生明理。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共同进步时》我在班上开展故事会的活动,专门叫同学们收集“红眼病”害人害己的故事,同学们讲到了《朱国良三戏周瑜》吐血而亡的故事,还讲到了孙膑和庞涓的“百担有余”“五个馒头”“请老师出屋”的故事,通过故事比赛的活动同学们广泛收集了好多这方面的故事,明白了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嫉妒是“红眼病”。如果能将心比心,取人之长,补自之短,就会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就会让我们共同进步。

4.在活动中导行

导行,是品德教育中的关键,也是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往往口头上答应容易,落实到行动上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找到自己应该有的正确的行动,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提前布置活动性作业,调查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上下班,做什么工作,回到家,爸爸妈妈又做了什么?从哪里看出爸爸妈妈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做?设置“我为爸爸妈妈做了些什么”的表格,让爸爸妈妈签字。还设计“今天我当家”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爸爸妈妈的辛苦,自己应该如何爱自己的家人。

思想品德课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不管怎样,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標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社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但是,在活动中让《品德与社会》课得到提升,是行之有效的。有活动的展开,会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实践性提升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