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荣
(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腹股沟斜疝是疝的一种特殊类型,一旦发病则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临床主张对于腹股沟斜疝要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疝修补术是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其包含多种术式,其中的传统疝修补术沿用已久,在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该治疗方式存在术后复发率较高的不足[2]。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传统疝修补术上改良而来的一种新术式,可弥补传统疝修补术的不足。笔者以下就主要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共选了108例,选择时间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纳入标准:符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而确诊为腹股沟斜疝的患者;患者都详细了解了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且研究得到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4]。同时本次研究中排除了合并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嵌顿性斜疝患者、合并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将组内108例患者以随机法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观察组5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7∶7,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39.8±4.4)岁;对照组5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6∶8,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38.7±4.8)岁。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 54 30.3±9.6 40.4±6.6 2.3±0.4 4.7±1.4对照组 54 50.4±10.3 80.2±7.7 3.7±1.4 7.9±2.1
1.2 临床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并取头低脚高的仰卧位实施手术。手术切口选择在患者的耻骨结节上方,打开患者的腹股沟管,游离精索,暴露疝囊,对于比较大的疝囊,要将疝囊切开并在高位分离封闭间断;对于较小的疝囊无需以上处理。精索结构腹壁化,然后置入聚丙烯网片,将网片与患者的周围组织或横筋膜进行良好固定。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疝修补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SPSS19.0软件作为本次数据处理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等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而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则采用卡方检验,当数据分析结果即P值<0.05时,则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1例、切口感染0例、皮下积液0例和阴囊血肿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患者术后出血4例、切口感染3例、皮下积液1例和阴囊血肿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37%,P<0.05差异显著。
临床指出导致腹股沟斜疝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的腹横筋膜缺损,一旦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则易引起患者发生嵌顿,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主张对于腹股沟斜疝患者在早期实施手术治疗,来改善其健康状况[3]。临床在早期主要应用的手术方式就是传统疝修补术,这种手术方式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出现之前一直都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主流术式。但是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疝修补术逐渐表现出了其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复发率也较高[4]。这些不足之处导致传统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限制。无张力修补术是在传统疝修补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手术方式克服了传统疝修补术张力缝合的不足,并且手术中又不破坏腹股沟的正常解剖结构,因此,该手术方式在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5]。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其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均具有显著临床优势,并能够降低患者各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