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何晴, 尚莉丽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1],其特点是慢性气道炎症性改变、气道反应性增加,伴有可逆性的气流受限,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等,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2],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和学习。调查发现哮喘患儿大多存在不理想的普适性及特异性生活质量现况[3]。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3亿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国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至少有3 000万[4],我国城市地区0~14岁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02%[5]。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仍是控制呼吸道炎性反应及预防呼吸道重塑的主要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也十分明显[6]。因此,如何发挥中医优势,中西医取长补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哮喘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咳喘平颗粒是我院多位儿科专家经过多年努力于1976年研发、创制而成,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之功,效果明显,主治小儿寒性咳喘[7]。前期的动物实验表明,咳喘平颗粒通过干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改善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8-10]。本研究旨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咳喘平颗粒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性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其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水平的影响,研究其相关作用机制。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性哮喘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9.13±2.33)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9.97±2.17)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进行拟定[1]。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哮喘发作期寒性哮喘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进行拟定[11]。主要症状:咳喘哮鸣,呼气延长,痰稀色白,多泡沫;次要症状:形寒肢冷,鼻塞,流清涕,面色淡白,口不渴,咽不红,唇青,恶寒无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象、脉象:舌质淡红或薄白,脉浮紧。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寒性哮喘的辨证标准;(2)年龄6~14岁;(3)发病前1个月未服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4)同意且能配合本次临床试验,并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先天性疾病者;(2)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及失代偿性酸中毒等严重合并症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按需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商品名:万托林,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必要时吸氧、使用生理盐水+沙丁胺醇雾化剂(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布地奈德混悬液(澳大利亚阿斯利康)雾化吸入、布洛芬混悬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退热、补液、纠正酸碱平衡、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予以抗生素等对症处理。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咳喘平颗粒(成品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口服,每日3次,开水冲服,服用剂量为6~10岁每次8 g,10岁以上每次10 g。两组均7 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治疗7 d末分别参照文献[12]方法进行中医证候评分。
1.6.2 实验室指标 两组患儿均在就诊或入院24 h内及治疗后采集静脉血2 mL、管收集尿液2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尿液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水平。
表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1)临床痊愈:哮喘症状、哮鸣音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2)显效:哮喘症状偶有发作,哮鸣音体征基本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60%~89%;(3)有效:哮喘症状较前好转,但仍有发作,哮鸣音体征可闻及,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59%;(4)无效:哮喘症状、哮鸣音体征未见明显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434,P<0.05。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t=30.502,37.477,P<0.05;与对照组比较,bt=4.449,P<0.05。
表3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t=3.446,3.213,5.276,6.566,P<0.05;与对照组比较,bt=2.368,2.602,P<0.05。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多种细胞及其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改变、气道高反应性改变,导致可逆性气流受限,引发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临床总结表明多数支气管哮喘患儿有家族过敏史或伴有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有关,且与免疫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和遗传因素等关系密切。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支气管哮喘归属“哮喘”范畴,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病因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膈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发病具有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季和春季多发,且气候多变时更易于发病。小儿哮喘的发病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即肺气通调水道、脾气运化水液、肾气主水调节三脏功能的失职,导致水液运化失常,水津失布,水湿凝聚成痰,此为哮喘发病的潜在夙根;由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不慎、情志失调等外因诱发。发病机制为“伏痰”感触外邪,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发为咳嗽、喘促、喉中哮鸣。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有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药物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β2受体激动剂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支气管扩张剂,是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线药物之一[14],主要通过直接舒张平滑肌发挥平喘的作用[15]。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提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和控制哮喘的首选用药[16],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参与气道慢炎性反应的细胞的活化;抑制白三烯等多种参与气道高反应性炎症介质的释放;提高支气管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应激性得以发挥抗炎平喘的作用[17-18]。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通过吸入法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具有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抗胆碱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拮抗M受体,减少或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减少气道黏液的分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从而达到平喘的效果,但不能缓解支气管哮喘的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19]。白三烯调节剂是目前临床中使用的新型抗哮喘药物,通过调节体内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发挥抗炎平喘、降低气道高反应及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轻度哮喘可选择白三烯调节剂来控制。
咳喘平颗粒是我院多位儿科专家于1976年研制出的作为治疗小儿咳喘有效方,目前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推广。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之功,效果明显,主治小儿寒性咳喘。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咳喘平颗粒疗效可靠,作用迅速,无明显毒副作用,且口感良好,儿童易于接受。咳喘平颗粒由麻黄、紫苏子、杏仁、紫菀、款冬花、法半夏、陈皮、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炙麻黄辛温宣肺散寒,为君;苏子、杏仁降气化痰平喘,两相配合,一宣一降,使肺气得以宣畅,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半夏燥湿化痰,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奏宣肺散寒、理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此方升降有序,攻而不峻,气机调顺,哮喘可愈。
本实验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中加入咳喘平颗粒,口服7 d后两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治疗后两组组间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显著。除此之外患儿住院24 h内以及7 d后分别采集血清以及尿液样本进而测定白三烯水平,其中咳喘平颗粒观察组的患儿血清中LTB4水平以及尿液中LTE4水平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咳喘平颗粒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性哮喘过程中疗效肯定,同时还能够降低气道炎症指标白三烯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儿体内白三烯水平有关。
综上所述,咳喘平颗粒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儿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