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赵坤含附子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2019-05-27 08:30:54王艳会宋桂华赵坤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太子参赤芍麻黄

王艳会, 宋桂华, 赵坤

赵坤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既往研究表明,附子是赵坤教授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及防病常用药物之一[1-2]。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正义》云其:“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有不治。”现代临床应用表明,附子在治疗少阴病合并发热和(或)痛证、气管插管术后、多脏器功能不全及脏器衰竭等急危重症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3]。

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4]中含有附子的方剂21首,条文33条,是其应用最为广泛的毒性药物。沪上名医徐小圃先生亦善用附子,并提出临床但见一二主证即可放手应用[5]。笔者受赵坤教授“扶阳理论”学术思想之启发,收集、整理其含附子处方420首,在构建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关联规则为主的数据挖掘方法,深度剖析赵坤教授含附子处方的组方规律,为进一步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收集 从赵坤教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出诊处方中收集整理出含有附子的处方420首,治疗疾病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疾病、类百日咳综合征、哮喘、反复发热等。本研究中赵坤教授所用附子均为附子的炮制品淡附片,文中为叙述方便统称为附子。

1.2 分析软件 本研究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研究软件。

1.3 处方的录入 将上述筛选出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2人负责数据的审核。

1.4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模块嵌入的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为主的数据挖掘方法开展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实现网络化展示[6]。

2 结果

2.1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处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除附子外,还有麻黄、款冬花、杏仁、细辛、芦根、石膏等,出现频次排前26位的药物见表1。

2.2 高频次药物组合与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显示,赵坤教授常用药物组合多达20 873个,以含附子的两位药物组合中频次≥200的17个组合为例,见表2。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在支持度≥48%,置信度≥0.9的条件下开展研究,具体关联规则见表3。

表1 含附子处方中高频次药物情况

表2 含附子处方高频次药物组合

表3 含附子处方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48%,置信度≥0.9)

2.3 含附子处方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 根据表2中所示高频次药物组合,选取其中频次较高且具代表性的3个组合“附子,麻黄”“附子,赤芍”“附子,太子参”进行深入分析,分别设置支持度为50%、60%、70%,并将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药物组合进行网络图展示,见图1~3。

图1 含“附子、麻黄”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图2 含“附子、赤芍”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图3 含“附子、太子参”处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

图1~3中,自左至右横向对比,在支持度较低的情况下,药物组合的临床使用情况展现的较为全面,附子常与清肺化痰、宣肺平喘、降气止咳、清热泻火、柔肝、理气、补气、敛阴、活血通络几类药联用。支持度逐渐增高时,药物数量逐渐减少,核心药物组合随之凸显,对含“附子、麻黄”,“附子、赤芍”,“附子、太子参”的药物组合深度分析可发现赵坤教授用药较为集中,其核心药物组合包含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的大部分药物组成。支持度为50%时,自上至下纵向对比发现,3组药对组合高频用药均有赤芍、白芍、红花、龙骨、牡蛎、芦根、鱼腥草、葶苈子等。即“附子、麻黄”,“附子、赤芍”,“附子、太子参”组合均多与活血化瘀之赤芍、红花,活血消痰之赤芍,柔肝敛阴之白芍,潜阳入阴、消痰之龙骨、牡蛎,清泻肺热、解毒排脓、涤痰平喘之芦根、鱼腥草、葶苈子同用。

3 讨论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为至阳之品,历代医家运用其救治急危重症,每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前有仲景创四逆汤及其类方以扶阳救急[7],后有李可老中医使用破格救心汤治疗心力衰竭、虚劳、肿瘤等急危重症疑难病[8]。赵坤教授以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专长,亦善用附子治疗小儿肺系急危重症,临床收效甚佳。

本研究应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赵坤教授含附子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赵教授含附子处方常用于治疗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疾病、类百日咳综合征、哮喘、反复发热等多种肺系疾病,此类疾病属于中医“喘证”“哮病”“咳嗽”“感冒”范畴,且辨证大多属阳虚证者。单味高频药物显示,辛温解表药的使用频次最高,如麻黄410次、细辛366次、桂枝306次;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稍次之,款冬花405次、紫菀405次、杏仁372次、葶苈子227次;理气药使用频次再次之,橘红357次、橘络356次、陈皮279次、沉香93次;补气药的使用频次后次之,太子参202次、炒白术118次等。药物的使用频次符合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肺系疾病见阳气不足,或面白体倦、咳喘不得卧,或喉间痰鸣、小便清长,或反复发热、大便溏,以附子补阳同时,配麻辛桂温中散寒,使附子补阳固阳之力益增,款冬花、葶苈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橘红、陈皮理气消痰;待阳气渐复,阴津始生,又配以太子参、炒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剂而收功。如此施治,方可使病去而体安。此外,小儿为纯阳之体,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补阳同时应注意密切观察病情,中病减量[9]。高频次药物组合中,龙骨、牡蛎的使用频次较高(223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后期,阴液耗损,阴津亏虚,阳随阴消,阴不潜阳,虚阳上浮,常见小儿入夜汗出,浸湿枕单,此为阴阳两虚所致盗汗,以附子配生龙骨、生牡蛎以敛阳入阴,使水暖而火自潜。而龙骨与牡蛎相配又为治痰之圣品[10],一药而身兼数用,故而临床为治疗肺系疾病常用。赵坤教授熟识药性,知药善用。

同时本研究从不同支持度多层次对含附子药物组合进行了分析,通过横向及纵向对比提炼出赵坤教授自拟经验方“温肺化饮汤”,药物组成为附子、麻黄、桂枝、细辛、杏仁、白芍、紫菀、款冬花、橘红、橘络、陈皮、五味子、甘草,是赵教授扶阳理论之代表方[11-12]。该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有一定相似性,后两者均出自《伤寒论》,是仲景为“太少两感”和“外寒里饮”而设。赵坤教授博通经籍,融会贯通,深谙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稚子气血未充、肾气未固,加之本已腠理疏松、脾胃薄弱,故较成人易于感邪、易于传变且易伤正气,故小儿用药常需顾养先天、培补后天,遂在经方基础上,自拟“温肺化饮汤”,君以附子,“扶阳”固本,临证见久咳久喘、哮病反复发作、阳虚外感高热不退等,使用本方均收卓效。赵教授常言,附子本是毒性药物,然则用之恰当,则为攻邪迅药,临床见急症、突发多脏器衰竭者可大量用之,救病人于危难之中。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赵坤教授含附子处方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赵坤教授扶阳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关联规则挖掘附子的用药规律,对于快速而可靠地获得并继承名老中医用药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关键药物为线索的处方规律研究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又可相互补充和印证。希冀本研究为继承、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供些许思路。

猜你喜欢
太子参赤芍麻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花卉(2021年14期)2021-07-26 02:22:38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42
大黄、赤芍对肝衰竭大鼠血清NO合成和分泌影响研究
陕西中医(2018年6期)2018-08-29 00:43:08
新疆赤芍
正交设计优化太子参ISSR—PCR反应体系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07
赤芍与辛芍组方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