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朋, 李帅
儿童慢性咳嗽是指每天咳嗽≥4周,其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综合征、异物吸入等[1]。慢性咳嗽病因复杂、诊断混乱,现已成为儿科临床诊疗的难点。西医治疗儿童慢性咳嗽多诊断困难,强调对症治疗、观察随访,常用药物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过敏、抗炎药及消化系统用药等。《儿童慢性咳嗽治疗现状》结果显示,临床针对慢性咳嗽症状患者,77.2%的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重复、联合用药情况常见,其中3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的患者高达56.06%。研究者认为这种现状多是医生首诊病因不明、用药习惯性和盲目性导致的[2]。
中医古籍对儿童慢性咳嗽无明确记载,临证治疗多从风、痰、虚论治,多用宣发、肃降、祛风、燥湿、化痰、益气、养阴、消积等法[3-4]。中医治疗儿童慢性咳嗽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同时强调探寻病因,病证结合使用药物。临床显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咳嗽,在降低咳嗽频率、减少疾病复发和缩短疗程方面较西医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本文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深入挖掘了数据库中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处方并进行了研究,分析处方药物规律,同时借助系统算法功能,提取出用药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并探索新药物处方,为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1 文献纳入标准 选择关于慢性咳嗽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相关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处方组成不完整的文献;少数民族医药相关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中方剂重复出现的文献;单纯动物实验的文献。
1.3 数据收集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依次输入“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后咳嗽”“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心因性咳嗽”“非哮喘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药物诱发性咳嗽”等词组并将其分别与“中医”“中药”“方剂”等关键字组合,搜索关于儿童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文献,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剔除出无具体方药、药物不完整及以及处方重复的文献,共筛选出248首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疗效确切的处方。
1.4 处方处理与录入 将药物的别名行统一化处理,如将“蝉衣”统一为“蝉蜕”,将“麻黄”统一称为“炙麻黄”,将“石膏”统一为“生石膏”,将“紫苏叶”统一为“紫苏”,将“苦杏仁”统一为“杏仁”等;因甘草、生姜、大枣等多属于调和处方诸药的佐使药,故不予输入数据。将上述筛选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在数据的输入过程中,数据的导入审核由2人合作完成,尽可能避免操作失误,从而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1.5 病例数据录入及导出 本课题所收集的病例数据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使用软件中“数据分析”“统计报表”中“方剂分析”功能分析处方的数据和规律,将最终数据结果导出到Excel文件。在数据分析中,支持度是指所选药物组合在指定处方中所出现的频次占比;置信度是指在指定处方中A药物出现时B药物也存在的概率值;相关度是指两种药物必然存在相关性的数值;惩罚度是为减少干扰而设置的参数。
2.1 药物频次统计 见表1。在248首处方共185味中药中,最常用的是杏仁,其次为桔梗、炙麻黄、紫苑等。
表1 药物频次统计(n≥45)
2.2 组方规律分析 设定支持度为73(表明该药对至少在73个处方中出现),置信度为0.6得的药物组合,见表2。设定支持度及置信度后获得15个药物并组合成网络展示,见图1。
表2 支持度为73,置信度为0.6的药物组合统计表
图1 治疗儿童慢性咳嗽常用药物(支持度为73,置信度为0.6)
2.3 新方分析 根据处方数量,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通过复杂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进一步发掘出12个慢性咳嗽的核心组合见表3,图2;12个潜在的新处方见表4,图3。
表3 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图2 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网络展示图(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
表4 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基于熵聚类慢性咳嗽的潜在新方组合
图3 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新方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展示图(支持度为73,置信度为0.6)
对于处方的规律分析,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根据药物的使用频率,但这种研究方法只适合寻找明确的治疗经验,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发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是一款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为支撑,集“数据录入-管理-查询-分析-网络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软件[5],能够以频次为核心对数据进行显性经验分析;此外,该软件还通过复杂系统的熵方法,对数据进行以关联为核心的深层次隐形经验分析。
3.1 单味药药频分析 根据对248首方剂共185味中药的统计,最常用的中药主要是杏仁、桔梗、炙麻黄、紫苑、陈皮、蝉蜕、百部、清半夏、前胡、地龙、僵蚕等,这些药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宣降肺气类药物,如杏仁、桔梗、麻黄等,“肺气上逆则为咳”,该类药物有升有降,配伍应用时可以充分发挥肺气主宣发与主肃降的生理特性,从而减少咳嗽的发作,研究表明麻黄-杏仁药对具有延长引喘潜伏期和修复气道损伤的作[6];第二类主要是化痰药,如陈皮、清半夏、紫苑、前胡等,“百病皆由痰作祟”,痰不仅是病理产物,更是致病病因,根据痰的颜色、质地、数量,有针对性地选择化痰药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另一类是解痉平喘药,如蝉蜕、僵蚕、地龙等,因儿童慢性咳嗽病程较长,病久入络,风邪伏肺,遇诱因触发亦是慢性咳嗽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7]虫类药性善走窜,长于解痉通络平喘,治疗咳嗽、喘息、哮鸣有较好的疗效。
3.2 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所得到的用药模式组合中,炙麻黄、杏仁、地龙组合应用较多。“治肺不用麻黄,非其治也”,麻黄别名又称狗骨、龙沙、卑相等,属麻黄科植物,味辛、微苦,性温,归于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检测发现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次碱是麻黄的主要成分,这些成分均对于缓解平滑肌的痉挛有明显的效果,其中麻黄碱对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长效作用。炙麻黄与杏仁互相配伍应用,功在降气敛肺,二者在药性方面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两者同用,可使气机升降协调,可祛痰止咳,胸膈畅利,肺气得宣、咳嗽自宁。地龙又称蚯蚓,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药性咸寒,主降泄,善于走窜,具有通络、平喘、清热、定惊、平肝熄风和利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龙制剂能够显著抑制离体豚鼠的致敏气管平滑肌,同时也能够对过敏性哮喘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其平喘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蛋白质[8]。此外,在关联规则所得的药物模式组合中,还有一味药物百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古代医疗设备水平的限制,古人未明确认识到百日咳及百日咳杆菌的病理机制,但因其咳嗽病程较长,百日咳亦在儿童慢性咳嗽的研究范围之内。百部药性甘、苦,微温,归肺经,归属于百部科百部属,内含百部生物碱,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的功效,对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和顿咳均可应用,有学者研究发现百部止咳方治疗顽固性咳嗽的有效率达95.6%[9]。
3.3 新方探讨 通过复杂熵聚类算法得到12个核心组合和12个潜在新方看出:治疗痰浊是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关键,朱丹溪曰:“怪疾多属痰,痰火生异证。”痰浊既是慢性咳嗽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而化痰祛痰尤为重要。1号组合“茯苓、陈皮、清半夏、百部”即中药处方二陈汤加减,“二陈汤”出自于古代医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半夏其味辛温而性燥,具有燥湿化痰之功,且兼有降逆之效;陈皮既可理气行滞,又可燥湿化痰,其意在于理气,取其气行则痰消之意;加用茯苓以健脾渗湿以助化痰之功,继而杜绝生痰之源,全方共奏燥湿化痰、和胃理中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痰证。3号组合“紫苏子、白芥子、炒莱菔子、炙麻黄、杏仁”即中药处方三子养亲汤加减,“三子养亲汤”出自医籍《皆效方》,白芥子强于化寒痰,具有化痰消炎、利气温肺的功效;紫苏子善于清痰热,具有止咳平喘、降气化痰的功效;莱菔子化积滞之痰效果佳,具有消食导滞、祛痰行气的功效,整方共奏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之功,临证时医者常根据痰邪的性质对某味药的药量有所侧重以求辨证论治。刘河间提出“治咳嗽作者,治痰为先”,所以无论寒痰、热痰、湿痰亦或是积滞之痰,均是临床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重点。
此外,新方组合中川芎、川牛膝、红花、桃仁等活血类药物多见,提示我们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应重视活血类药物的应用。如《血证论》所言“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详细阐明了瘀血致咳的病机。小儿脏腑娇嫩,易于感受外邪的侵袭而出现咳嗽症状。风寒邪气,容易损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风寒之邪外侵人体,可使得人体形气收敛,皮毛闭塞,肌肤收缩。因缺乏机体阳气的温煦,气血涩滞不通,导致血液瘀滞,《灵枢·百病始生》言“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说明血瘀的形成与寒邪密不可分。风热之邪,易耗气、伤津、动血,风热之邪侵袭人体,容易耗伤营阴血液,导致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淤滞。血得温则行,血液受热邪胁迫,血液流动加速,甚至灼伤脉络,血溢脉外造成离经之血而形成瘀血。痰瘀往往相兼而生,且易于化热,咳嗽日久,痰瘀、火热、气滞多影响肺的宣肃,临证治疗咳嗽有痰可酌情配伍活血化痰与清热之品,可增强疗效[10]。此外,“血行风自灭”,活血可助气动,有利于肺气的宣降。桃仁,药性苦、平,既有活血祛瘀之功,又具止咳平喘之效,临床应用时常与杏仁相互配伍,二药一入血分,一归气分,疗效确切,可与川芎、牛膝、红花等药物配伍同用。
咳嗽根本病机是肺气上逆,治咳之法终不离宣畅肺气,复肺气之宣降[11],因此对于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恢复肺脏主宣发和肃降功能,关键在于对痰邪的治疗,因慢性咳嗽病程较长,久病多瘀,故不能忽视活血化瘀。希望能在今后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为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