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英, 尚清, 张庆梅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的是患儿生长发育期间受多因素影响,导致机体从受孕至出生1个月内发生大脑发育异常或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听力、感觉、运动与认知能力等多项障碍,发病率高。常规护理仅给予患儿基础护理,受家庭经济因素或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影响,导致获得的治疗效果欠佳。经调查研究显示,循证护理能改善小儿脑瘫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该护理模式是以护士在计划护理活动中将科研成果、患者要求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作为护理决策依据,便于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护理流程具有个体性,改善运动功能且减少不良反应[1]。为分析循证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106例,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4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24±0.21)岁;体质量3~10 kg,平均(6.15±0.58)kg;疾病类型:痉挛型19例,不随意运动型21例,混合型13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5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27±0.32)岁;体质量4~12 kg,平均(6.87±0.42)kg;疾病类型:痉挛型20例,不随意运动型18例,混合型1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与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中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4个月至4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且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4 排除标准 (1)耳聋或失明患儿;(2)严重心脏疾病;(3)肝肾功能障碍;(4)四肢功能不全;(5)脑肿瘤疾病;(6)恶性肿瘤;(7)病历资料不全。
1.5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责任护士完成每日的护理工作,嘱咐家属遵医嘱给予患儿用药,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并指导其取舒适体位,定期开展基础运动锻炼提高免疫力。
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1)成立护理小组:根据儿科规章制度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在护士长带领下进行集中化循证护理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2)证据查询:查阅小儿脑瘫国内外最新的护理措施,采用证据索引、文献资料与数据库搜索等方式制定针对性护理流程,为后续顺利开展护理流程提供保障[3]。(3)护理流程:利用被子或抱枕协助患儿开展抬头训练,陪伴左右预防发生窒息情况;采取动画片或零食等方式开展翻身训练;在患儿左侧、右侧与后侧位置放置支撑物品,协助进行坐位训练,做好安全防护避免摔伤。指导患儿取俯卧位,引导其缓慢的爬行,协助站立确保身体平衡,结合病情恢复程度对运动强度与振幅作出调整,同时保持真诚与热情的态度与患儿及家属交流沟通,鼓励给予患儿安慰与支持,改善心理应激反应,营造舒适且整洁的病房环境,确保其能感受到温暖,提高依从性[4]。另外,日常生活中要指导患儿洗漱、穿衣与入厕等,耐心协助锻炼确保手部、眼睛与上肢等活动具有协调性,采取声音玩具指导其训练听说能力,每日增加交流次数刺激患儿语言能力,诱导其能早期开口说话,家长多与患儿交谈,让眼睛与患儿对视,说话声音要大,语速缓慢,语调高低不同,要带有表情和动作,使患儿感兴趣[5]。同时将其头部偏至一侧,定期开展翻身或胎头等训练,纠正异常坐姿,强化肌肉训练且协助肢体关节早期开展被动训练,待体征稳定给予患儿膳食指导,增加易吸收、消化良好与高蛋白摄入量,改善胃肠道功能且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禁忌食用辛辣与生冷等刺激性较强食物,尽量选择冲剂药物,喂药时适度将患儿头部抬高,详细向家属阐述用药作用机制、服用剂量与注意事项等,提高依从性。除此之外,在家属协助下给予患儿选择性脊柱推拿疗法,取俯卧位且操作者站立在其右侧,利用按摩法顺着督脉走向对整个脊柱进行按摩,由下至上3~5遍,对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与第二测线进行按揉,由下至上3~5遍,按揉肾俞、命门与八髂穴,以患儿舒适度较为适宜。(4)不同脑瘫类型的循证护理:①运动迟缓型:给予患儿上肢粗大运动功能锻炼、娱乐活动与躯干控制能力锻炼等,有效改善其运动与感觉等能力,从而改善运动迟缓程度,达到远期疗效目的。②痉挛型:以患儿疾病严重程度为基点早期给予对症护理,主要采用运动学习、引导式教育等康复锻炼技术,对皮肤感觉产生刺激,目的是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强化触觉功能且提高智力,强化关节稳定性。③混合型:结合小儿推拿手法,如捏搓拍打等手法舒缓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对正常平衡与运动反射产生刺激,每日开展2次,每次持续时间是20~40 min,便于改善预后效果[6-7]。
1.6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8]评价自理能力,百分制表示,得分越高说明自理能力越好;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otor function measure,MFM)评价运动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更佳;采用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量表[9]测定智力发育指数,主要包含智商与情商两部分,得分越高说明智力发育越好;测定脑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与家属满意度(向家属发放医院自制调查问卷,采取百分制表示)。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儿能自行饮食且正常发音,智力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不再排斥外界活动;(2)好转:患儿能对肢体进行自由支配,智力提高明显且基本不排斥外界活动;(3)无效:与上述条件不符[10]。
2.1 两组患儿自理能力、运动功能与智力发育指数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自理能力、运动功能与智力发育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与智力发育指数均高于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智力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自理能力、运动功能与智力发育指数比较
注:与护理前比较,at=15.765 1,7.400 9,37.567 9,17.388 2,24.529 1,29.912 6,P<0.05;与对照组比较,bt=8.853 1,21.284 5,6.564 5,P<0.05。
2.2 两组患儿脑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比较 脑瘫症状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脑瘫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16.7542,8.6191,22.7219,P<0.05。
表3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8673,<0.05。
脑瘫诱因是出生前宫内感染、接触放射线或遗传等因素造成脑发育畸形,属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是脑部,患儿表现为身体发软、姿势异常或反应迟缓等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主要为按摩、针灸与功能性训练等,但病情康复期间患儿与家属对疾病知识缺乏正确理解[11],导致其易产生焦虑或恐惧等情绪,因此配合对症护理手段具重要意义。
有研究报道,循证护理能改善小儿脑瘫患儿预后效果,属新型的护理模式,将临床经验、患者愿望与科研结论有机结合获取证据,便于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参考[12]。首先根据儿科规章制度成立专业性护理小组是很重要的,组内成员由主治医师、护士长与经验较丰富的护士组成,在护士长带领下定期开展集中化培训,优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根据不同脑瘫类型查阅相关文献或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护理措施后制定循证护理计划,借助被子或抱枕等物品定期开展抬头训练,采取玩具或零食等方式诱导患儿进行翻身锻炼,强化肌肉力量[13],早期指导其进行坐位训练,后续逐渐过渡至爬行、站立与行走等锻炼,系统化掌握其心理特征,采取鼓励与安抚等形式改善心理应激反应,向家属详细阐述疾病诱因、治疗流程与注意事项等,纠正对疾病知识错误理解,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配合程度,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儿开展穿衣、洗漱或上厕所等活动,耐心陪伴完成训练流程,采用说话玩具方式强化听说训练,提高语言能力,纠正患儿异常姿势,指导其早期开展关节被动训练或重心转移训练,强化肢体力量且提高护理效果[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