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洪根
邵式平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的第一任省长。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自幼家境贫寒,世代务农,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党和军队里有大学学历、知识渊博的领导人之一。
邵式平小时候聪明好学,可惜父亲死后家里穷得实在供不起他读书,只好辍学回家种了四年田。邵式平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重返学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弋阳县高等小学。
毕业的时候,村里人都为邵式平感到高兴,称他为“洋秀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认为从县里最高学府——高等小学毕业就好比清朝时中了秀才一样。全村人按照迎接秀才回来的规矩:吹唢呐,放铁炮,贴喜报,到十里路以外去迎接他。
可是,村里的地主和老秀才们坚决不承认邵式平的“秀才”资格。一些老秀才聚在一起,说自己才是三篇文章考来的秀才,而邵式平上的是洋学堂,没经过考试,也没读什么书,他的“秀才”一文不值。而且当时村里有规定,凡中了秀才者可以收祠堂学租三年,每年收三十石谷子。所以,地主和老秀才拼命地反对,一是怕邵式平分谷子,二是瞧不起邵式平。但是,全村贫苦农民支持邵式平,认为不管是洋秀才还是老秀才,只要是秀才,就应该照规矩办。
双方争执不下时,有人提议,不管是洋秀才还是老秀才,当场考试分个高低。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老秀才的赞同。他们自以为是大清朝考出來的“真秀才”,不可能考不过洋学堂出来的“假秀才”。有位老秀才甚至说:“用我喝的墨水都能把那小子淹死。”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乡亲都替邵式平捏了一把汗,一个人究竟能不能考倒那么多秀才?于是,大家都劝他放弃,免得考试失败了遭人嘲笑。但是,年轻的邵式平不甘示弱,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他想拿到应有的租谷,继续上中学。
考场设在祠堂里。考试那天,只见老秀才个个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子,其中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秀才戴着当年中秀才时的红顶瓜皮帽,迈着八字步,威风十足。十几岁的邵式平夹在老秀才中间,毫不胆怯,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
拿到试题,老秀才顿时傻了眼。原来是两道作文题,一是《李世可比长城论》〔李世(jī),本姓徐,字懋功,唐初大将,战功卓越,自诩为创建唐朝江山的长城〕;二是《立学校以化国,设庠序以教邑》〔庠(xiáng)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邑:县〕。可是,这些老秀才连李世是何许人都不知道,只有面面相觑,无从下笔。那个戴红顶瓜皮帽的老秀才,借口天气太热,当即退场。而邵式平却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只用两天时间就交了卷。那些老秀才摇头晃脑,冥思苦想,用了三天时间才勉强交卷。
三天以后,县长批阅完毕,结果两篇文章的第一名都是邵式平。
消息一传开,全村沸腾了。铁炮放得更响了,唢呐吹得更欢了,喜报上的字写得更大了。当即有人写下一副对联:
从前诸葛亮,一张嘴,舌战群英会。
如今邵式平,一支笔,赛倒众秀才。
从此,老秀才威风扫地,连家门都不愿出了。而邵式平因此得以投考江西省南昌第一中学,直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