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啃老”的是与非

2019-05-26 14:26老树
老友 2019年5期
关键词:受访者陪伴子女

老树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一个新的名词迅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陪伴式啃老。这个新名词指的是表面上陪在老人身边,实际上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并最终榨干老人血汗钱。与传统啃老族相比,陪伴式啃老族常把其行为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并因此具备了强烈的道德优越感。有人认为只要陪在老人身边,再怎样啃老也是一种孝顺,但更多的人冷静地看到,无论迫于何种情形,作为一个成年子女,只要啃老,那就是不孝顺。平心而论,“陪伴式啃老”的是是非非很难厘清。

众说不一

3月14日凤凰网的文章《“陪伴式啃老”也是一种孝顺》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讲得好,父母生我养我,从我们牙牙学语,到会爬会走,到上幼儿园,再到上小学、中学、大学,哪一天没有父母的陪伴?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种感觉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前是体会不到的。我们要看到,大部分中国人在工作之前,一直都在啃老,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导致中国父母没有“自我”,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可以把所有的钱都无偿地花在孩子身上,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才导致了中国孩子的啃老。但无限的索取、苛求只会为父母增添负担、压力。真正的孝顺是为父母减压、解忧。父母老了,赡养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他们要的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重要的是精神赡养,陪伴、尊重、关心老人才是真孝。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来,“陪伴式啃老”也是一种孝顺。

4月12日新华网的《陪伴不是啃老的理由》一文提出,对“陪伴式啃老”,我们还得一分为二,分开看待其中的“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陪伴啃老”是指子女自发逃避独立承担生活重担的责任,将自己对父母的陪伴视作投入,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经济援助”。“被动型陪伴啃老”则指因“父母之命”舍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回到父母身边的子女,他们往往面临收入下滑的尴尬局面。因此,他们的父母难免“心存愧意”,多少想要做些“经济补偿”。这些孩子也就相当于为了“陪伴”父母被动地陷入“啃老”状态。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背景,外界很难简单地去评价当事人的是与非。从权利义务观角度来看,子女要明白,陪伴父母是义务,以陪伴父母为理由索取回报不合情理,但也没有必要被这种陪伴绑架,牺牲自己的选择权;而父母呢,也不应让代际之间的义务陷入无限制的扩张,要知道,“精神赡养”也是贍养的一种方式,无条件地“支援”子女只会让其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3月14日新浪网的文章《无需美化“陪伴式啃老”》说,在社会老龄化急剧加快、年轻人压力倍增的双向挤压下,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显然是个不易解答的问题。但“陪伴式啃老”就像是一些人披上正义的外衣,在现实纠葛之下寻求的某种“平衡术”,说是剜肉补疮,并不为过。那些认同“陪伴式啃老”的人,显然有意加重了“陪伴”的砝码,从而选择性地忽视了“啃老”对于社会正向价值的戕害。平心而论,倘若子女确实面临买房、结婚等压力,在父母条件宽裕的情况下,适当接受父母的帮助度过困难期,从情理上讲,并非不能理解。但对一个理应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成年人来说,仍理所当然地依靠父母的财富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的所有需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啃老”能借“陪伴”之名变得顺理成章,对整个社会而言,消解的则是奋斗的意义和拼搏的价值。当然,反对以“陪伴”之名美化“啃老”,绝不意味着否定“陪伴”本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只不过,无论是出于反哺式的感恩,还是出于履行法定义务,子女陪伴父母本应变得更加自发、纯粹,而非一场交易。

直面现实

3月19日网易的《“陪伴式啃老”:荒唐闹剧下的现实家庭困境》一文提出,“陪伴式啃老”一词背后难以厘清的亲子关系难题,其根源在于传统家庭观念中“课题分离”思想的缺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是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又常常因为他人的课题而烦恼。为了减少烦恼,就需要冷静地划清自我与他人的课题界限。即便是关系最紧密的家人,也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父母与子女都是独立完整的个体,尽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尽孝的责任,但父母不能因为自己尽了抚养的义务而强迫子女尽孝,毕竟子女是否尽孝是子女的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子女也不该以尽了孝心为由,心安理得地“啃老”。但是,与“课题分离”的理念相反,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回报思想”,即付出一定要和回报成正比。这就导致了苏明成式的子女想用陪伴换金钱,而苏母式的家长则想养儿以防老。到最后,尽孝的行为总会走向虚伪势利的一面,亲子关系可能也因此被蒙上一层各取所需的功利色彩。

4月3日中工网的文章《我看“陪伴式啃老”》认为,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今的儿女们大多忙于生计,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需求,陪伴老人更是成了奢侈品。由于关爱缺失,家庭步入“缺氧地带”,以致老人通过保健品之类来自找乐趣,以弥补精神空虚。而陪伴老人的子女们自然会形成“陪伴式啃老”的实际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老人而言,子女们“陪伴式啃老”,老人可能是心甘情愿的;对于子女而言,“陪伴式啃老”只要不是太自私,不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适可而止,也是未尝不可的。在外工作的子女大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孝心不能充分表达,往往不是差钱,而是差时间。我们经常看到老人为了让儿女陪伴,采取“有奖回家”的办法,有的老人甚至和孩子走上公堂。本应是风平浪静的晚年,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人到暮年,亲情的关爱成为老人们人生的最大意义。

4月1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陪伴式啃老”,是尽孝还是“啃老”》说,“陪伴式养老”问题的背后,不但有人们关于两代人相处模式的困惑,还有人们对养老这个社会问题的担忧。“陪伴式啃老”现象的存在反映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年人养老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国,老人需要儿女的照顾是实际情况,通过社会化的养老可以减轻老人在养老方面对子女的依赖;二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重要,单纯的物质层面的养老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子女给予精神层面的慰藉;三是子女对老人的支持也存在依赖和期待。

走出迷惘

3月23日腾讯网的文章《“陪伴式啃老”,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呼吁,陪伴父母不等于啃老,别让“陪伴”的性质被扭曲。父母应该明白老人需要子女陪伴的意义所在。所谓的尽孝,并不是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我们处处都需要孩子的照顾,需要孩子为自己无条件的付出,更不能让那些本就缺乏生活能力的子女一味地为老人尽孝,这都不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方式。父母需要孩子孝顺,不仅仅是想得到一些物质生活方面的馈赠。其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是想教会孩子感恩,这种感恩包括给予父母必要的陪伴及精神层面上的关怀。父母希望孩子尽孝,更想要的是精神赡养,是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希望孩子可以做一个懂得感恩且善良的人,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每一个在孩子生命之中帮助过他的人。这才是陪伴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在陪伴中啃老,无异于父母亲手给孩子注入了一剂慢性毒药,使孩子在愚孝之中慢慢丧失自我,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孩子却不自知,仍会以为自己才是最体贴、最孝顺父母的那一个。

3月20日新华网的文章《“陪伴式啃老”让爸妈晚年乐忧参半》认为,老年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子女多半会进入壮年甚至是中年,作为父母,有些事情要开始让子女来判断和决定,特别是到了更加年迈的时候,甚至要子女来全面照顾了。此时,老年父母跟成年子女的关系进一步发生了变化,直到最终整个“调个”了,这就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倒转”。随着这种亲子关系的对调,老年父母需要在心理上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老年生活。特别是老年人到了思考与判斷力不如从前,对自己的生活照顾有点困难时,对于如何支配经济的问题、如何居住的问题等,都要靠子女操心和安排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如何既保持长者的尊严又接受子女的照顾,往往需要微妙而恰当的心理适应。

4月1日搜狐网的文章《多数老人理性看待“陪伴式啃老”》建议,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年轻人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不做现实版的“苏明成”。有专家表示,在尊老敬老方面,家教的作用非常重要。家中的长辈要成为晚辈的镜子和榜样,如果每一面镜子都是闪光的、美好的,并且将这种良好的家教、家风代代相传,那么,会有更多的家庭能够尊老爱幼、相处融洽。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重视相互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亲情。老人出于亲情的考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子女,这无可厚非,但这并非他们的义务。作为子女,更应懂得感恩,尽赡养义务。做父母的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意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成为成年后仍在“啃老”的“巨婴”。

链接:关于“陪伴式啃老”的几组数据

前不久,针对“陪伴式啃老”的话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身边有“陪伴式啃老”现象。分析发现,从城市级别看,二线城市受访者身边“陪伴式啃老”现象最多(84.3%),其次是三四线城市(74.8%)。从年龄段看,“80后”身边“陪伴式啃老”现象最多(81.7%),其次是“90后”(80.0%)。

“陪伴式啃老”现象为何会存在?58.9%的受访者指出所谓的“陪伴”让子女啃老时心安理得,58.2%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49.6%的受访者认为有的父母需要子女的陪伴,甘愿被“啃老”。

调查中,针对“陪伴式啃老”现象,63.4%的受访者认为以陪伴为借口依赖老人生活是不孝,63.3%的受访者认为这反映了一些年轻人不愿努力的“依附式”生存现状,50.9%的受访者认为陪伴老人是子女的义务,子女不应花父母的钱,也有30.3%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的体现。

子女应如何对父母尽孝?调查中,72.1%的受访者认为子女应尽量经济独立,不花父母的钱,61.0%的受访者认为子女应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放心,59.0%的受访认为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做到陪伴父母而不“啃老”。

如何解决老人缺乏精神寄托的问题?调查中,70.5%的受访者建议子女帮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60.4%的受访者希望完善社区养老等养老助老机制,56.5%的受访者认为子女要常与父母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

猜你喜欢
受访者陪伴子女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陪伴”等十二则
Tomb-sweeping Day
陪伴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房价还会涨吗?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