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的变迁

2019-05-26 14:26严文高
老友 2019年5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

严文高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余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本地工作,几十年来耳闻目睹了不少老人的辛酸。养儿防老,各自为政,单打独熬,这是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农村老人养老的老传统、老观念、老办法。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人的处境虽有改善,但许多老人晚年生活仍然艰辛,没有子女的老人更是孤独寂寞。大集体时,生产队会对“五保户”老人提供简单的供养,后来除极少数“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人员由政府兴办的敬老院供养外,绝大多数老人依然沿袭着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方式居家养老。

2016年12月,新余市委、市政府下发《在全市农村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首创新的农村养老模式。渝水区也积极推进,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贪大求全,不搞政绩工程,建设经费由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按4?4?2比例分担。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补助、村级配套、社会捐助、个人出资”等多种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做到了基层办得起、老人负担得起。一块标识牌、一间厨房、一间用餐室、一间文娱室、一个卫生间、一块室外活动场地,为农村留守老人排忧解难,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使农村逐步改变了养儿防老、各自为政的传统,让符合条件的老人集中供养,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人们在颐养之家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吃在食堂、住在家里、乐在村里,身心愉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创办晓康诊所158家,组织诊所医务人员经常到颐养之家为老人开展健康检查,并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等开展系列敬老爱老活动,为老人们提供陪同就医、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生活照料等关爱服务,实现了“入家”老人“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给老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醫疗保障。

去年国庆期间,我利用到珠珊镇调研关工委工作之机,顺便走访了花田村颐养之家。花田村是全市闻名的文明村,这里的颐养之家很有特色。该村花了40余万元新建了一栋红瓦白墙的四合院,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内设生活区、娱乐区、餐饮区,配有空调、电视、书籍、老人玩具、健身器材等。为了保证老人食宿安全、方便与家人联系,该村还安装了萤石云电子监控平台(全市第一家),建立了留守老人和子女之间的颐养之家微信群。食宿有专人负责安排,荤素搭配得当。老人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开心,过得顺心,家人安心,实现了在家门口养老的心愿。符合条件的老人每人每月只要缴纳200元,就可以入住颐养之家,不仅食宿无忧,而且能享受到“大家庭”生活的快乐与温馨。

颐养之家,为农村老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截至2018年9月底,渝水区共建成颐养之家359家,供养老人达4500人,181个行政村实现颐养之家全覆盖。颐养之家的老人纷纷表示,他们现在的晚年生活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受惠于市、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党建+颐养之家”系列农村养老惠民举措的实施。我深信,“党建+颐养之家”的农村养老模式将行稳致远,越办越好,为农村老人送去更多温暖与幸福。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
养老生活
漫 画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