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其历史作用

2019-05-25 07:54陈赟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主体性

陈赟

摘要: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其历史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其历史演进中始终存在着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两个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涵在于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要求掌握人民群众和历史本身的辩证关系,即其具有一定历史条件性和历史局限性。针对于其现实意义,我国在进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建设过程中,注重在思想层面上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观念,强调其引领作用;注重从制度层面上对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肯定其历史作用方面加以保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肯定其历史作用毫不动摇,从根本上真正激发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

关键词:人民群众;主体性;历史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就曾强调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人民。而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历史真正主体的正确回答。“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充分表明了历史真正起点是“现实中的个人”,且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现实中的个人”的集合体。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演进

围绕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问题,始终存在着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两个根本观点。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片面夸大了少数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主观唯意志论和历史宿命论。而群众史观则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坚定立场,强调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突出作用,认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人民群众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形成的合力。

在之前的传统史书上,不论是东方史还是西方史都被帝王将相占据了大幅的篇章,直至有霍布斯鲍姆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如若按照传统史学家们“自上而下”的视角去考察历史,人民群众及其活动必定会受到遮蔽,因此霍布斯鲍姆引入了法国年鉴学派的观念,強调“自下而上”地去考察历史,才能彰显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及其主体地位。

群众史观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其与英雄史观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从历史发展中来看,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强调:首先,英雄人物是时代和群众的产物,是时势和群众共同作用造就了英雄。反对一切不切实际的夸大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其次,任何杰出人物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可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成为真正的杰出人物。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涵

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实践活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并决定着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包括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代表的经济条件制约;以法律、国家制度等为代表的政治条件制约,以及以科学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条件制约。而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的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所创造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出的许多优秀的精神产品无一不是依附于现实生活素材。最后,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发展的历史正是被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创造,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人民群众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但不代表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而是要在遵循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在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进而表明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仅要明确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而且避免极端强调对大众意愿的绝对服从,反对平民主义。应充分掌握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和历史本身的辩证关系。首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便决定了人民群众都是在继承了过去实践基础上再开始创造社会发展的新活动,而作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条件性,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范畴的历史变动性。其次,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条件性决定了群众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阶级局限性,主要指阶级地位对人们历史作用的制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局限性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也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精神本质就是依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这也正是列宁之所以能够领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毛泽东形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历史作用的现实意义

自建党九十多年以来,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优良传统并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到刚召开不久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无一不彰显着党对于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当代的新论述。

(一)在思想层面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在进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在思想层面上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观念,这是对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我国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永葆生机和活力,就要在思想层面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地从人民群众获取力量,坚持人民导向,针对于我国当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为基准,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实践生活工作之中,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二)在制度层面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党的政治制度建设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特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我们党要从政治制度上加以保证的。

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在制度层面上还表现为基层民主制度方面。人民群众是基层民主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和收益者,在基层民主工作中往往最容易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发展状况,最贴近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状况的心声和普遍需求。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首先要真正的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更要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权利,使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的享有自己的实际权益。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長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综上,不论是从思想层面上还是从制度层面上,我们都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毫不动摇,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贡献出具有我们中国智慧的力量。

马克思强调要从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入手来理解人的存在及其主体性的能动作用。人们也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则高度体现了其能动性及其历史作用。该理论在当代的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高度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历史作用的重要性,强调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毫不动摇,强调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行者,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真正激发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主体性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解读“四个全面”与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