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及其教育价值探析

2019-05-24 14:15鄂义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教育价值

鄂义辉

摘 要:画家进行国画创作时审美意识贯穿其中,指导和推动国画创作艺术的实践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对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进行深层次研究,从非功利性、情感性、自足性几方面阐释审美意识的超越性特质,在此基础上阐发这一特质具有的精神陶冶功能、人格提升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等教育价值,无论是对于画家提升自身素养,增进其对国画创作活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国画创作;审美意识;超越性;教育价值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1]为厘清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这一概念,必须首先对“意识的超越性”进行简要阐释,对此不妨参考一下哲学家们的相关理解。在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超越”是指,“在投入无内的时候,具体存在总是超出整个现实存在”[2],依照海德格尔哲学观点可知,这种超越的状态即为摆脱了“欲求、异化和自我束缚”的“复归于本真状态”。孙正聿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正是人的超越性的“生活活动”显示了人类意识的“超越性”。[3]结合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是指画家在进行国画创作艺术实践中其所具有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精神和对平庸现实的超越精神。国画创作中的审美意识具有初级与高级之分,本论题之下的审美意识指向后者,因为高级的审美意识更具有普遍性和更为广泛的覆盖面。

一、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内涵

(一)非功利性

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其基本特征是非功利性。这种非功利性是指画家围绕国画创作的审美意识活动是超脱实用关系之上的,是超越功利的心灵激荡和不懈追求。也即是说,审美意识在画家无私心的、纯静观之际发生着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即使渗入极微小的利害关系,都具有强烈的党派性,它就决不是纯鉴赏判断。”依照康德的观点,在纯粹的美感里,审美判断具有着普遍性,审美意识不应渗入任何愿望、任何意志活动,它是自由的、无私的。叔本华也认为,在创作、艺术欣赏上,审美意识是纯粹的,“人们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 [4],心灵的瞬间感受和意志是同一的,意志不受世俗之境的困扰和羁绊,人们进入的则是一种完全自足的心旷神怡之境,审美的愉悦沉浸在最为单纯的、无利益感的情绪体验里。

(二)情感性

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情感性是其必要构成元素,是指画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审美对象之中,审美意识被浓郁的情感所充溢,国画作品因而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山水画家范宽在皴法和树法上均有所创造,表现出的雄浑壮伟的北方大山极具气势,正是画家审美意识的情感性在国画创作实践中的直接流露。如《溪山行旅图》中雄峻伟岸的大山,一泻千尺的涯间瀑布,给人以极其震撼的伟大力量,这种伟大力量是不能用理智来把握的,而惟以高度的情感性进行感性凝练。蒋兆和先生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并成长的人物画家,其心系国家命运,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进行人物画创作时审美意识中始终有着这种热切的情感,为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今伟大的画家无不是在审美意识上诉诸高尚的情感,观察山山水水、人物风貌、花鸟鱼虫,用笔墨的造型手段来表达出这种情感,呈现出的画作“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此,高雅的中国画作品都是讲究画外功夫的,其大多有着这几类特征:一是有着运思与布局的过程,把难言之景列于目前;二是以高超的写意手法进行简约化凝练,写出胸中意象,“以少少之许,胜多多之许”(苏轼语);三是画作久读不厌,越品读越玩味,越是感觉意趣无限。

(三)自足性

自足性是审美意识的超越性得以实现的必要张力。在国画创作中,画家的审美意识进行的是不受意志限制的精神活动,是不待于外物的意义自适与自我充足。哲学家叔本华在相关意志理论的表述中,也有着相似的看法。叔本华把艺术直观称作“自失”,认为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人们超越了因果律,不受经验和个人利益的支配,与直观之境发生融合,并自失于创作或称赏的对象之中,他曾这样描述心靈的艺术感受,“那永远寻求而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光临,而我们也就达到了十足的怡悦”[5]。我国诗人陶渊明在其《饮酒》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以文人的细腻笔触,恰切说明了审美意识具有的自足性这一特征,然而,审美意识的自足性不能通过有心栽花来实现,而是在无意插柳之间,水到渠成、顺遂自然地占据着审美意识的全部。

二、审美意识的超越性蕴含的教育价值

(一)精神陶冶功能

一般而言,陶冶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内在的深刻转变和自我生成,其转变的和生成的具体内涵即由个别性上升到普遍性。“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和谐,所以美对于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6]在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识的超越性具有的精神陶冶功能是指,画家在国画创作时审美意识具有的非功利性、情感性、自足性等超越特质使然,画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宣泄和情感上的净化,精神得到陶冶,审美意识会不由自主地达到排遣不良情绪、建构积极心态进而提升自我心性品性的理想创作情态,这时审美意识内在地不断要求画家扬弃旧我、奔向新我,实现精神的全面改造与自我革新。

进言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创作发生的角度而言,这种精神陶冶功能指向审美意识在创作时发生正向作用,不断激活画家积极的身心因素,促使整体生命全部投入国画创作中,此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画家的生命中洋溢着一种新的人性光辉,从而升华到一种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中。二是从创作实现角度而言,如没有想象这一活动的参与,国画创作是不可能进行的,此时的审美意识由于受到某种启发,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解放,主体性天马行空般地得到张扬, 画家于不自觉中挣脱自我的钳制,臻达不断完善的心灵与不断创造画境的和谐统一,如书法家王羲之所言,“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从而创作出富于生命力与诗意解读张力的国画作品。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概率统计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例析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