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技法视角探究山水画气韵的生成

2019-05-24 14:15卢兴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技法山水画

卢兴

摘 要: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并非不可得知,令山水画气韵生动,其实有章可循。从技法层面探求气韵的生成似乎更为有效,重点因素可归结为:变化的笔墨、妙用水法、虚与留白。

关键词:气韵生成;技法;山水画

自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后,“气韵生动”便逐渐上升为中国画品评最高审美标准,“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是指物象所具有的某种情态,但“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并非不可得知,令山水画气韵生动,其实有章可循。

董其昌就说到:“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所谓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学富五车,自然下笔有神,腕生烟霞。苏轼、米芾是为一例。学养阅历与艺术创作关系之密切不必过多求证,但积学之益于气韵而言,仍无法直接说明,从技法层面探求气韵的生成似乎更为有效,重点因素可归结为:变化的笔墨、妙用水法、虚与留白。

一、笔墨求变

传统中国画是以笔墨为核心的,“夫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笔墨鲜活则画有气韵,“凡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而忌死、板、刻、浊。用笔之粗细、圆扁、轻重、急徐、行留、虚实……;用墨之润枯、浓淡、清浊、黑白、干湿、凝化……皆是要求笔墨的活脱变化。中国山水画千笔万笔凝结为一个整体图像,这个整体事实上就是人的生命状态的纸上物化,这个物化的图像绝不是死的,它要通过笔墨的律动变化而展示其生命活力的。懂得笔墨技巧的画家,往往运用笔墨是一笔墨用尽而后再濡舔第二笔,用尽之后再第三笔,如此反复,直至画成。这个过程就恰如一个生命周期,一起一伏,一张一弛,其中或有沉静,或有雀躍,或悄无生息,又或骤起狂奔,但绝不可能一味以一种姿态呈现。如人不可能终日沉睡,也不可能整日亢奋。于作品而言,笔墨有变化,画面则活,活则气韵生。当然,关键的问题除了画面整体似有各种变化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到一笔的细微变化。“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说“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即使鸿篇巨制,它的根源也自一笔起。初立一笔,若不知变化,千万笔也是“似者得其形而遗其气”而“象之死也”。龚贤在课图稿中对起手一笔有形象的阐述:“起手式: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第一笔即讲笔法,笔法要遒劲,柔而不弱,刚而不脆。这里面对笔法的描述包含了几对对立的矛盾:上与下、锐与立、柔与刚、行进与顿挫。其实要画出这样的一笔还应有用笔的中锋到侧峰的变化,墨色由浓到淡、由湿到干的变化等。悉心体会一笔从头至尾实可谓变化多端。如以生命体形容,一笔犹如每一次呼吸,亦犹如血脉波动,以最微小的律动频率带动着整个大的生命体勃发出不息生机。

以上变化可视为笔墨的内涵变化,外在形质也需加以探讨。试以范宽与倪瓒山水为例,范宽用笔铿锵有力,山水生命气息蓬勃,倪瓒用笔萧散,生命状态似嫌沉伏,然旷朗疏逸,韵致十足。倘追求生命的健硕,笔墨自然需强健,若求情韵,则渴笔淡墨更佳。如霸王与虞姬,霸王胜在刚猛,虞姬贵在柔美。求气格宏伟往往疏于韵致,过分追求风韵,则容易气息孱弱。笔墨的变化与气韵息息相关,明白此理,兼顾平衡,自然可以做到气韵生动。

二、妙用水法

山水画要有气韵,妙用水法也是一关键,此处说水法也包含两层含义:一为山水画构成元素中的云水之法,二为笔墨技法中以水发墨之水法。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山静而云水动,“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云水一则为山川生命本源,二则多变的情态能体现出山川的勃勃生机和淋漓元气。如要使山水画富有气韵,云水之法一定需仔细经营。古代画家在这方面总结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不必赘述。

至于以水发墨之用水法,这似乎也仅是基本常识。然而悉心体会则有无穷妙趣。以古人山水画中的远山为例,大抵水润清透,山头墨色略重些,山根渐淡渐无,直至飘渺虚空,此处最见韵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却有一例山头虚淡,山根反之墨色略重的远山处理,更别具一格,使人不禁联想到阴雨天,远山山顶融入雾气的景象。此处之妙,全赖对水的控制。大凡用水丰盈的作品,如米氏云山、梅花道人之气韵皆略胜于文沈辈。

山水画用笔需毛需涩,能体现出山石浑厚之感,然而一味以干笔皴擦以求毛涩,山水定枯索乏味,然后以水墨晕染以求墨韵,更是勉强应付。犹如生命气息吐纳,一呼一吸,一吸一呼,岂能长吸数口再长呼数口?好的山水画,一定是笔墨交融,水墨交融的。试看黄公望山水中的渴笔,并非枯笔,恰恰有些笔触是富含水份却有飞白痕迹,这样妙用水法,令干湿虚实有机统一,实在高明之至。当今一些画者,注重画面构成与视觉效应,多不重视水份作为山水血脉的重要作用,笔墨剥离,滃淡失宜,所以作品徒有超大气派,实不具生动气韵。

三、虚与留白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陶器的有用处在于陶器的虚空,房间有用在于开凿了门窗,极其形象地阐述了虚空的作用,山水画如要体现气韵,虚空与留白作用甚至重于实处刻画。

恽南田就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矣。”虚空与留白正是无笔墨处,恰如诗文要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有意蕴,才有气韵。

留白自不多讲,“巧在善留,全形具而妨于凑合;圆因用闪,正势列而失其机神”,山水画云水之法,多用留白。李唐《万壑松风图》全篇森严整饬,谨细宏阔,而两三处留白却使得画面在密实中有了通透之气,实处留白,则通体皆灵。

虚则须分两点阐述,一是景虚,二是笔虚。

所谓景虚,正如恽南田所说之笔墨不到处,人眼所难捕捉处。如风声水响,如寒暑炎凉,如朝晖夕阴,如春山之淡冶、夏山之苍翠、秋山之明净、冬山之惨淡。描绘面貌容易,表现性情实难,而山水气韵却大多由虚处景象所生。南宋李迪有一《风雨牧归图》着力全在风上,以实写虚,生动极了。当代画家多爱对景写生,往往半日功夫就完成作品,事实上大多注重眼前实景的描绘,而疏于对山水趣灵的体悟,更有甚者,以西画塑造之法,得意于形似准确,执华为实,何来气韵可言。

“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矣。”恽南田说绘画不用一实笔正相合诗文之理,笔笔实则意易尽,意易尽则气韵失。至于虚笔如何呈现,或妙用水,或力柔,或飞白,或简约,个人有各法,但都贵在气息柔和,避免刚猛。否则误将笔力理解为强使霸悍,只会使画面徒增市井之气。

事实上山水画气韵的生成存在多方面因素,仅技法而言,仍有取材、布局、笔墨风格等与之相关。画家如果具有蓬勃的生气、优雅的风韵、高超的思想、敏锐的眼光、熟练的技法、深厚的修养、热烈的创作情感,自然可使笔下山水有生动可状,有气韵可生。

参考文献:

[1]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俞建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技法山水画
油画技法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研究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铜版画技法在作品Salute to my hero中的运用
手绘技法表现
纸巾山水画
作品一
秀秀台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