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先文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钻研整套教材编排体系,将每一课的重、难点都置于整体教学结构之中,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制订提问策略,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掌握课堂知识。
一、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提问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当学生明确圆的面积的意义后,笔者引导学生用等分的方法将圆拆分并重新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同时启发学生:“怎么才能等分呢?等分的份数多少会更合适呢?”接下来,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笔者则巡视指导。在小组汇报时,笔者有意让有代表性的两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其中一组的等分数较少(等分成10份),另一组的等分数较多(等分成16份),让两组将等分后拼接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粘贴在黑板上。随后,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所拼接成的两个近似的长方形,看它们的长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等分份数越多,则拼接成的长方形的长弧度更小,整个图形更接近长方形。然后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分成32份后拼接成的近似长方形,学生再进一步观察比较后,得出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即为圆的面积。好奇心驱使学生投入到认知活动中,此时学习已成为学生求知的“自我需要”。筆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的关系。学生观察后回答近似长方形的长为圆的周长的一半,而近似长方形的宽即为圆的半径,从而得出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为πr×r=πr2,从而推导出圆面积为πr2。通过提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促进学生掌握方法,锻炼思维。
二、结合教学内容,提问应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
教师的提问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即提问要具有关联性。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要通过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弄清异同点;要通过归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内容,教师可带领学生先进行约数、质数、奇偶数等知识的复习,随后在进行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一组提问:(1)“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2)质数与合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3)有没有最大的质数和合数?最小的质数和合数分别是什么?(4)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为什么?这组提问紧紧围绕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来进行,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同时将它们与先前学习的奇数、偶数的性质进行比较,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又使学生思维活动达到高潮。
三、根据学生实际,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设计的提问要做到问有所指,问有所思。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除了可以让其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还可追问解题的思路过程;对于学习接受能力有欠缺的学生要多给其回答问题的机会。
例如,关于比例知识的一道应用题:修一条36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余下的路几天能修完?教师可不急于让学生列方程求解,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假设余下的路x天能修完,可以这样进行提问:(1)120米与多少天是对应关系?360米呢?未修完的240米呢?(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变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3)通过这两种变量你能想到什么,它是两种量的比值还是乘积?(4)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怎样列比例式?这些带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四、关注教学动态过程,提问要有弹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程度都不尽相同。对于课堂上的提问,有的答非所问,有的担心回答错误而不敢轻易回答,造成了教师提问后学生默不作声的“冷场”局面。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充分的预判,并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提问,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作答,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全面思考问题,从而正确掌握知识。数学课堂实际上是一场“脑力风暴”,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难易度适中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真正达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做好引导,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努力拓宽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应从引导学生判定单位“1”的练习开始。如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女生人数为单位“1”;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时,则以男生人数为单位“1”。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概念认知教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此类题目的解答技巧:看,看清分率是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找,找准单位“1”的量;定,即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列,即列出算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由此,推导出两个公式:分率对应的量÷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分率=单位“1”的量。
笔者以自身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现要按盐和水是1∶10的比例配制一种盐水,现有盐5克,则可配制盐水多少克?笔者引导学生按照以上四个步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完此题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1)盐水比不变,已知量改为现有水50克,问题不变。(2)盐水比不变,已知量改为现有盐水55克,请问盐和水各有多少克?(3)单位“1”改变,变为盐占盐水的,现有盐5克,可以配制多少克的盐水?通过以上多种的变式练习,学生对分数相关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提高了,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失误也逐渐减少了。可以看出,教学的过程增加对学生提问的弹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掌握起来也显得容易了许多。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巧设提问,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懂得发问,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数学思维的训练。课堂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组织教学的开端,还是教学过程中的转换“节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主题,既可以强化学生数学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将乐县万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