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明
数学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拓展思维的重要补充,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要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如果教师没有通过练习来考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上再好的课也难以达到上述的目标。当然,数学的公式、运算法则等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是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的,但只要把它们渗透在课后练习当中,将它们应用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批阅学生练习,教师能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所以,深度解读课后练习,能驾轻就熟地应用课后练习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数学教材的部分课后练习做几点探讨。
一、基础性巩固练习
教师在完成每一节新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及时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教材常常把这类练习安排在“做一做”中,以及课后练习的前几道题中。这些练习题,检验的知识层面比较单一,对新课的知识点模仿性强,是检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主要练习。这些练习要求全体学生都能解答正确,如有发现学生做错,要及时加以指导,否则学习就会从这里开始“掉队”。
例如,五下“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第3题“圈出3的倍数”。这样的题目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否则便说明对新知识理解不到位,对后续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此时如果较多学生出现差错,教师就应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思考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存在不透彻之处,及时补救。
还有一种练习是与新课探究过程相似的模仿性练习,这类练习与新课的学习情境相似,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例如,学了“分数乘法”后,课后练习第2题设计了看图计算。这道练习就是重现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算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推理过程。
再如,五下“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后练习第8题,涂色表示出与给定分数相等的分数。该题目让学生通过涂色来体会两个相等的分数,与分数基本性质发现过程的关键步骤类似,能进一步验证分数基本性质的合理性。这些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探究,从而积累经验而设计的。以上所举的课后练习,一类是对知识掌握的巩固,另一类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再现,题目的基础性强,应该放在练习的优先位置。
二、例題性补充练习
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没有办法设置更多的例题,而把与例题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内容设计在课后练习中,起到补充例题的作用,从而使教材更加丰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对这类练习的教学方式要与普通练习不同。
例如,五上“实际问题与方程”的例4是一道用方程来解的和倍问题,而在“做一做”中设计的第1个小问题是例题的模仿性练习,而第2个小问题是差倍问题。在这一节的课后练习第8题是和差问题。这些题的共同点之一是都可以用方程来求解,把其中一个数量设为x,另一个数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不同点是它们的等量关系不同。教学中遇到这类题型,应该把它当作例题来组织对比教学,既要找出相同点,更要挖掘不同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经验。
又如,教材五上第6页“做一做”部分的第2题,和第31页练习部分的第9题。两道题的出发点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要看第二个因数与1的大小关系;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要看除数与1的大小关系。这些题目往往是学生学习薄弱的地方,教学时要和教学例题新知识一样,组织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得出思考的结论。
三、综合性拓展练习
数学综合性练习,就是应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与单一应用一种知识解决问题相比,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学生的知识储备多,数学活动经验要丰富。此类练习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类题目要求教师经常性地钻研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后练习,才能发现有效教学资源,从而把知识教活。
例如,在五上“通分”的教学内容中,利用通分对异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大小,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道题。
把下面的分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如果没有深挖通分的知识内涵,只能把所有分数同时进行同分母通分。如果学生对这些分数进行分类比较,过程就会简化一些,可以把分母是12的因数的分数、、、进行通分比较大小,分母是10的因数的分数、进行通分比较大小,再对比相互之间的大小排序。除此之外,可以综合应用多项知识来比较:先用折半法,也就是分数值与比较,通过比较可发现其他5个分数都大于。、、三个分数有个共同点是分子都比分母小1,这样的分数,分子、分母数字越大分数值就大,所以大小排列为<<,比1大,其他分数都比1小,它最大排在最后,接着只要和通分比较大小,得出<。这样综合应用多种比较方法,不必全通分就能很快排列出来<<<<<。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多种知识得到应用,更加高效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数学活动经验。
仍以“通分”的教学为例,课后练习第12题: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找出几组?
这是一道开放题,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找出一两组。像这样综合性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数肯定是36的因数,所以把36的所有因数都列出来:1、2、3、4、6、9、12、18、36。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36与其他8个因数的最小公倍数都是36,因为36是其他8个数的倍数,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所以可组成8组。再有4和9,4和18,12和18,12和9,又组成4组,共有12组。这类综合性练习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要深度研读教材,发现习题中可利用的资源作媒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将教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竹岐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