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数感

2019-05-24 07:38陈艳霞
新教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感数学知识笔者

陈艳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种素养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又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向,具体表现在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技能体系,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数感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关键词之一,自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热点话题。良好的数感可以极大地帮助人们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以数学的思维来研究,并能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至关重要。何谓数感?简要地说,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直观感知能力,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体现。聚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一、借助情境,萌发数感

数学知识根植于生活,数感的培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难以在头脑中很快建立相应的表象,不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概念和内涵。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领悟数学新知识,慢慢形成对数的敏锐感,建立对数的良好直觉。

例如,在人教版一上“数一数”的教学过程中,筆者设计了一幅“幸福家园”的美好生活画面,画面上展现的各种景物色彩明丽,一下子吸引住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认真地观察着并兴致勃勃地数着:1个亭子、2盏路灯、3栋楼房、4张石凳、5只蝴蝶、6个小朋友、7丛花、8棵树……学生数完之后,笔者让他们来举例说说身边还有其他数吗?通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存在,体会数的多少,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数的意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萌发对数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数感。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数感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形成数学素养的一种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体现。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在持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逐渐积累、沉淀而形成。教师应善于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多创造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历操作中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深刻地感知数的内涵,有效地体验数感。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内容时,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初次接触,如果直接照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无法对“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因此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1)估一估。笔者事先准备1角硬币(约1克)、一袋白糖(1千克)、一些花生米等,指导学生估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马上指出一袋糖重,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可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来表示物体的轻重。(2)称一称。让学生动手用电子秤称一称1角硬币、一袋白糖的实际重量。(3)掂一掂。学生用手先掂一掂重1克的硬币,再掂重1千克的白糖,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实物有多重。(4)比一比。引导学生明确硬币和糖都可用数“1”来表示,但1角硬币的质量是“1克”,而糖的质量却是“1千克”,让学生正确把握数与数量关系,帮助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数量的感悟来体验基本的数感。(5)找一找。让学生在身边的物品中找一找、称一称、掂一掂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探索,亲自“触摸”数学知识,真切感知“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随后,笔者还拓展了学生到对几克、几十克和几百克等不同质量的体验。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了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不断对数量的充分感知和感受中体验数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重视估算,发展数感

儿童的心灵世界对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数学对象特别敏感,这种敏感度伴随着不断深入的数学学习,逐渐鲜明,层层凸显,从而水到渠成地发展为儿童的良好数感。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应。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良好数感尤其重要。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估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领略到数学的本质特征及思维优势,使数感得以发展。

如在教学“计量单位”后,笔者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学校足球场长约(),全校学生大约有()人,一袋大米重约15(),一支粉笔长约8()等,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另外,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良好数感。又如这样一道题:一个水杯12元,全班有49人,全班每人买一个水杯大约需要多少元钱?有的学生认为:“12接近10,49接近50,10乘以50等于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说:“12比10大,10乘以49等于490,总钱数应多于490元。”还有的学生提出:“12乘以50等于600,全班只有49人,肯定比600元少。”对于学生的这些估算方法笔者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寻找出一个合理的估算标准。这样,在估数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数真真切切的感知,拓宽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了学生良好的数感。

四、实践应用,强化数感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落实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价值的存在,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强化。在实践应用中强化数感,就是要让学生会用数学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数学联系起来,并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后,笔者设计了一道实践题:秋天到了,学校将安排同学去秋游,全班37人,每辆小汽车可坐6人,至少需要几辆车,怎样安排租车比较合理?问题一呈现,学生深感兴趣,积极地思考和计算出需要7辆车。学生回答的方案有:(1)6×6+1;(2)6×5+4+3;(3)6×4+4×2+5;(4)6×3+5×3+4;(5)6×2+5×5。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们很快发现租车的方案并非只有一种,并懂得了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也强化了数感。

猜你喜欢
数感数学知识笔者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