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云光 张凤寒
摘要:当今时代,互联网拓展了社会交往,融入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迫切形势,阐明了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历史向度上,坚持“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增强自身的“时代感”;又要在价值向度上,明确“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上,增强自身的“使命感”;更要在实践向度上,提升教育能力的同时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自身的“共鸣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网络治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3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152-0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预言,现实的人将在更广阔、更深刻的社会交往中获得真正自由、回归自我本性。当今时代,互联网拓展了社会交往,融入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彰显了人的本质属性,为“大联合”奠定重要历史基础。综合分析互联网使用人数、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程度等客观情况,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网络大国。然而,由于核心技术缺失、治理能力不足,离世界网络强国仍有一定距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揭示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迫切形势和重要意义,提出并部署了网络强国战略,越发重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从历史、价值、实践三重向度入手,使自身工作更具时代感、使命感和共鸣感。
一、历史向度: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开展以来,一直坚持“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20世纪中后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多样化社会思潮伴随国际交往的扩大涌入国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彼时,高校主动应对变革,及时确立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培养,既培育出一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端人才,又坚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理念与方向。21世纪以来,网信事业的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
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国内外形势、历史发展趋势、青年发展态势三个方面“审时度势”,明确自身工作开展的时代背景与受众特征。
其一,综合国内外形势,为更好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建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势在必行。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提到,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域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同时引发全球主权、安全、发展、社会治理等潜在危机,需要各国积极主动应对,携手共建“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2]。基于此,我国提出对外深化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对内制定网络强国战略,在深入探索网络空间治理规律的同时,逐步推动新型产业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纳入国家发展与治理的重心。
其二,纵观世界史发展,世界已交融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未来网络空间的开放、合作、交流、共享将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国提出“四项原则”“五点主张”,致力携手各国际主体共同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推动实现网络空间“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3]。
其三,审视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行为心理特征。习近平在2013年底曾指出:“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4]可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不仅如此,2018年7月,腾讯依托自身数据与技术优势,建构当代青年社会化理论模型并发布权威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当代青年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成长环境更优越,出国机会增多。他们大多独享父母的爱,认同尊重、包容、平等、认同的交往环境。同时,他们偏好娱乐性、故事性的热点,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与适应能力极强,也更看重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情勢变化,自觉增强“时代感”,及时自我调整与革新。
其一,融入时代内容,把握“发展”和“治理”两大关键词。就“发展”而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网络强国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关切的内在要求,是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现实诉求的正视与回应。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向高校师生清晰阐释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其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实践,深刻分析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个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就“治理”而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互联网治理理念是其基本内容在互联网时代的展现,旨在用互联网时代的伦理、道德和法治观念培育高校师生的网络素质与品格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其二,弘扬时代精神,营造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校园网络文化。习近平曾几度对时代精神进行阐释,其中,上海精神、伙伴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团结精神、进取精神等被多次提及。此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涉及、教育方式选择、教育过程开展中不断汲取时代养分,培育平等、开放、分享的网络公共精神,与高校师生携手营造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其三,运用时代科技,借助大数据、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建设智慧校园。首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准确把握高校师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基本诉求,及时服务需求,正确引导舆论;其次,利用内容更新快、社交能力强、青年受众多的新媒体平台,以丰富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解读时事政策、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正确价值观,并设置在线服务窗口使校园服务更便捷;最后,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即时、碎片、信息爆炸等特性,以图文、视频等多样化方式融入高校师生的“圈文化”,潜移默化提升高校师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二、价值向度: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感”
习近平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攸关国家安全、发展与民族复兴。[5]为应对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大力部署网络强国战略,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信息科技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發展与治理体系,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作为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
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积极引导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统一的历史使命,深刻认识网络强国战略视域下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要求。
其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高素质互联网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指出,自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如今,“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国家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6]。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应勇于承担互联网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其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育人”和“育才”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且应“以育人为本”,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以文化人,以德育人”[7]。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培育互联网人才的同时,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其秉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初心,做互联网时代的“奋斗家”。
其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习近平明确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8]。网络强国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增进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切实了解高校师生的发展诉求,保障高校师生的网络安全,服务高校师生的根本利益。此外,还要把握高校师生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充分发挥其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力量。
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推进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凝聚社会共识的历史使命,做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定力量。
其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多个体系建设,“而贯通其中的则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9],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务必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以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关键。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理解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世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辩证分析时代发展、国家发展等趋势与问题。
其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在于为党组织选拔和培养后备人才,还在于保持党组织自身的先进性。结合时代特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党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极具亲和力、针对性的方式提升党组织的吸引力与先进性,并增强大学生的个人党性修养。
其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当前,摆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挑战,就在于网络社会的价值多元与监管困境。为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改变过去粗暴的“删帖”“屏蔽”等不利于有效沟通的方式,同时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使能够及时、有效、科学地引导网络舆论。其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团队;最后,通过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践向度: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感”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就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互动过程。具体表现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感知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和发展,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和发展又将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革新与调整。习近平指出,“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关键是“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10]。通常,这种“共鸣”越及时、程度越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往往就越好。
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共鸣”,要求教育者兼备科学洞察、辩证分析和及时应变等三种能力。
其一,科学洞察力是“共鸣”的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形势、国家相应发展战略、网络社会发展需求、国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与要求,还要从微观中把握各高校的所处地域特点、办学理念、教师与生源结构、校园网络文化等状况;不仅要从理论上探索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要素,还要从历史上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迁、应对经验和未来趋势。
其二,辩证分析力是“共鸣”的保证。目前,高校师生是我国网民群体的主要构成之一,互联网本身早已与其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可以说,高校师生既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网络安全危机、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等负面力量的主要受害者。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辩证地看待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与问题,深刻分析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中的角色以及互联网对其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建立健全高校互联网服务与监管机制,引导高校师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自我发展。
其三,及时应变力是“共鸣”的关键。习近平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务必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1]。即是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好“时”、“效”、“度”的统一,在科学洞察、辩证分析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势与影响变量后,设计弹性的、开放的、包容的高校網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及时、有效地丰富和调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节奏与方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接踵而至的变化机遇与挑战。
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共鸣”,要求教育者身先垂范,并针对教育者的心理行为特征革新工作方法。
其一,以立德树人为“共鸣”的前提。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过去,时代变革的负面效应使少数教育者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标准模糊,其失范行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信力,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了教育者德行修养对于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2]。
其二,以亲和沟通为“共鸣”的媒介。当前,互联网正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方式。青年学生表现出对互联网时代极强的适应力与创造力,他们热衷并擅长新鲜事物的发现、流行词汇的捕捉。这一点,从《咬文嚼字》年度新增“热词”的大部分都是由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自发创造又广泛运用便可证实。这一时代新象,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过去艰涩的理论表达,及时发现、理解、掌握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方式,用他们能听懂、愿意听的话语进行沟通,以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和沟通效率。
其三,以情感认同为“共鸣”的核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共鸣”,有赖于彼此间的认同程度,这种认同,不仅是双方对彼此能力与行为的肯定,更是双方相互理解、包容、尊重、共情。正如《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育者爱学生、懂学生、知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这种情感认同,既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和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体验与认知,更是打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隔阂的关键。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时代变化、国家发展、个人发展的情势与诉求,不断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使命感与共鸣感,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发展、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相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互联网人才,成为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推动国家实践网络强国战略的坚定力量。
参考文献
[1][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18-12-0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2.
[3]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EB/OL].(2017-12-03).[2018-12-07].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03/c64094-29682693.html.
[4]习近平谈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EB/OL].(2018-08-22).[2018-12-07].http://media.people.com.cn/GB/n1/2018/0822/c40606-30244361.html.
[5][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8).[2018-12-07].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28/c_1122901308.htm.
[7][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18-12-07].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8]网信事业必须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7-06-08).[2018-12-07].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608/c389394-29326612.html.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外文出版社, 2017:153.
[11]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提出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EB/OL].(2018-08-22).[2018-12-07].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2/c_1123307452.htm.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