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主编的话

2019-05-24 11:54
外国哲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博士栏目

本期《外国哲学》由六个栏目组成,内容较之以往略多一些。

第一个栏目是“纪念洪谦先生诞辰110 周年”,共九篇文章。分别为洪先生的家人、友人、学生等从不同的视角,缅怀先生的学问、生活、人生、品格。由于回忆出自不同的人,涉及不同的时代,故而有些内容可能有出入。为尊重作者自己的记忆,本刊未对有出入的地方做任何修改。相信读者阅读这些文章之后,会对洪先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二个栏目是“学术批评”,主撰者为鲁汶大学的几位教授,分别是戴卡琳教授的《欧洲大学中的“中国哲学”:三种面向的“无”托邦》、何狄穆教授的《哲学中的对话—与戴卡琳教授商榷》、戴卡琳教授的《在一场内部“对话”中胡乱插嘴的局外女子:回复何狄穆》、高义德教授的《鲁汶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高义德对戴卡琳的回复》以及戴卡琳教授的《鱼肉与醯醢:关于鲁汶大学历史系,戴卡琳对高义德的回应》。从中国学界的角度看比利时人就中国文化展开的争论,还是蛮有意思的。字里行间透出的直率和执着,也让人不胜感慨。学术批评本来就该是这样的:理性、坦率、专注义理,至少符合《罗伯特议事规则》之四:表明对当前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第三个栏目“近代哲学研究”由两篇论文组成:尚新建教授的《霍布斯的人性论之自然法》和汤姆·洛克摩尔教授的《认知建构主义、实在论与观念论》。尚新建教授的论文探讨霍布斯自然法及其性质,其中涉及两个问题:第一,自然法是不是法;第二,自然法是否具有强制性。汤姆·洛克摩尔教授的论文以西方哲学传统为背景,讨论认知建构主义,拟澄清三个问题:其一,认知实在的努力从未取得任何进步;其二,建构主义是当下富有前景的认知方法;第三,所谓观念论与实在论之间无法兼容的观点,主要抑或完全基于一种误解。

第四个栏目“分析哲学研究”由三篇论文组成,分别是郑宇健教授的《路径、必然性与第一人称的本体论建构》、封霖博士的《驳抽象对象理论对内语句的字面真解读》和邵世恒博士的《空名与同说问题》。三位年轻新锐的文章颇具功力。对分析哲学有兴趣的同仁,也许会喜欢充满青春气息的文章。

第五个栏目“犹太教哲学研究”有一篇论文,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后刘一南先生的《亦隐亦显,动静等观—试析早期犹太教卡巴拉的上帝观》。作者详尽探讨卡巴拉如何通过由“埃恩索弗”和“赛菲洛特”融合而成的上帝观,化解了“哲学的上帝”和“宗教的上帝”之间的张力,从而为流散于欧洲各国的犹太教信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精神屏障。

第六个栏目“青年之窗”有三篇论文,分别是王曦博士的《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黑格尔正义、自由与国家学说的思维建构》、施璇教授的《马里翁的中国行与国内笛卡尔哲学研究》、陈晓隽博士和吴光辉教授的《西田几多郎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从“纯粹经验”到“自觉”》。王曦博士的论文研究黑格尔理性主义法哲学核心的自由概念、正义观念与国家思想(王权思想)。施璇教授的文章简洁地论述了2017年11月国际知名的笛卡尔哲学专家马里翁应邀来华访学巡讲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陈晓隽博士和吴光辉教授在文章中逐步考察威廉·詹姆斯的“pure experience”、马赫的“现象要素”、柏格森的“绵延”与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之间的共同性与异质性。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博士栏目
制冷博士来帮忙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关于栏目的要求
神奇博士感冒了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博士蚊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