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林
摘要:本文从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固有特点和现状,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评价方式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以才定教,导学式教学,增加抽查考核。该模式优化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紧跟时代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关键字:“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以才定教;抽查考核;开放机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8-0101-02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Basic Computer" basing on cultivating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HU Gang-lin
(Chongqing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ultivated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ed" guided teaching scheme has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equipment of our school and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llege Basic Computer”. This reform scheme which is Consisted by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es the choi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nsider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ddition of selective examination. It optimizes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utilization,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follows close on the time need to develop.
Key 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ed" guided teaching scheme;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consider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Selective examination, Opening computer lab
大學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对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IT知识普及和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学生们大学生活及以后工作岗位中利用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的垫脚石,它在培养学生的软硬件操作能力及信息技术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 国家形势政策所趋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还比不上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是“重实践轻理论”,学生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难以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国家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这一矛盾在三本院校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在201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中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我校作为国家首批39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试点单位之一,人才培养模式需由“重理论轻实践”逐步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离不开课程教学的改革。
1.2 我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大学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一门普及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是各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的基础课程[3],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将计算机应用于专业,服务于专业。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教学不足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也是我校培养模式难以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内容陈旧,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由于IT技能逐步向低龄化方向的深入与普及,我校部分学生在入校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部分基本操作内容已经熟练掌握[3],部分陈旧落后的理论课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胃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4]。另外,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多年未曾更新,作为一门技术型基础学科已经出现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脱轨的现象,这将影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
2) 教学模式照搬,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我校原属于西南大学的二级学院,一直以来都是借鉴了西南大学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首先,我校不是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标,其次,我校生源质量不及西南大学,照搬式的重视理论,学生对理论难以消化,而对实验课的不够重视致使学生难以掌握应有的操作技能,这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均不理想,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弱,我校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完成,且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分开来上。然而这种只关注教学过程而忽略学生参与的教学法,对于对电脑“有一定认识”的当下大学生来说,操作性的知识花大量时间在教室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觉得乏味,到实践操作课时往往由于“遗忘”理论课的内容觉得无从下手。同时,实践操作课采用大机房排课,一百人的实践课虽有四个老师,但指导老师是教研室根据师生比任意分配,并不一定是理论课老师,指导积极性不高,往往只充当了“监工”的角色,没有真正走进学生中进行耐心辅导,使原本课时有限的实验课的学习效果不佳。
3) 评价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期末成绩主要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出勤成绩组成,对学生平时练习效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期末的理论考试,平时的学习和操作练习都很散漫,学生虽有出勤但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技能。这一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期末成绩也很难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计算机水平。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为响应国家政策,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配合学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大学计算机基础”需实施教学改革。因此,我根据学校的教学现状,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固有特点和现状提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评价方式三方面做了以下的初步研究。
2.1 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改革
1) 因材施教,以才定教
随着时代的进步,IT技能的掌握也逐步低龄化,现代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之时大部分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当下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重新组编,缩减部分计算机操作的“常识”内容,增加部分操作的高级内容,同时增加实用性很强的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如系统安装及基本属性设置、防病毒、网络相关知识,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等。这些知识的增加不仅使学生理论知识得到提升,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增强,从而具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2) 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同步更新
计算机作为时代感极强的学科,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技术的更新和市场的发展同步更新,学生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科负责人应由长期从事计算机行业,处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最前沿的资深教师担任,确保能逐年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升级教学软件,实现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同步更新,从而使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2.2 授课模式改革
授课模式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导学式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现状、学生特点、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因地制宜的特设特立,具体分析。计算机基础学科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在未上课之前对计算机有一定操作基础,因此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有一定“抵触”情绪。根据学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及学校机房现有的教学条件,提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授课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授课模式即进入机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导师的角色,承担对学生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的工作,对于当前这些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授课,并结合考核评价来激发他们的上课的积极性和输入创新的驱动力。老师课前布置好下次课的任务和扩展思考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最终完成任务。课堂上,在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基础上深入理论学习逐步解答课前的扩展思考题,并让学生学到知识后立即动手实践,以实践体念升华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授课不是简单地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合二为一,而是根据课程特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学生每一步实践操作都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以“知—行—知”的循环学习过程螺旋递进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 的授课模式在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上都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它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学、实践及辅导相结合。因此,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具有操作性强和知识逐步普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1) 教学安排
为提高教学质量,应尽量采用小班形式上课,即取消原来独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改为仅一位老师指导三十几名学生的“理论/实践一体化” 导学式的小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每个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知--行--知”的循环学习过程,因此课堂非常注重师生互动,而在百人的大课堂上,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同时又实现互动。同时,每班可以建立五人为一组的互帮小组,并选任优秀学生任互帮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并解决成员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能。
此外,“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面对每年四千新生的教学任务,仅依靠计算机工程學院基础部实验室约500台微机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很难实现的。那么,要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可以在我们学院现有微机的基础上,统筹全校各二级学院所属的机房微机来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使我校现有的机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
2) 教学设计
在“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设计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引导型内容”和“综合设计型内容”。“引导型内容”即为每个知识点设计一些step by step的内容,按照“理论--内容--步骤--结果”的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掌握基本操作技巧。“综合设计型内容”则是结合当次课或几次课的知识点,在“引导型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进行综合设计一件作品,因此,它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有更多自我空间,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拥有这种能力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当然,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抓住课堂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应采取“开放式”实践教学。开放学校机房,将每个机房的课表张贴在门口,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没有上课的实验室,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选择的环境,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充分发挥潜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这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2.3 评价体系改革
教学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与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用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出勤成绩来评定,是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的。为了配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总成绩应做以下调制: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表现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抽查成绩,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抽查成绩各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成绩即平时考勤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综合给分,期末考试成绩即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抽查成绩则是每次“综合设计型内容”完成后,随机抽取20%学生的成绩记入抽查成绩。被多次抽查的学生平时抽查成绩为多次成绩的平均,没有被抽查到的学生则将最后一次“综合设计型内容”成绩作为平时抽查成绩。这样,每次“综合设计型内容”作业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抽查到,且平时抽查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学生更能端正平时学习态度,认真完成每次的“引导型内容”和“综合设计型内容”作业以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课程总成绩记入40%平时抽查成绩,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计算机水平,评价更加客观合理。
3 结束语
以学校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契机,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探讨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方案。由于我校现行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实施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满足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方案中设计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导学式教学模式,并依据该模式提出了以才定教,实时更新教学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平时抽查成绩纳入总成绩等措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平.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109-110.
[2] 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6/5887245.shtml.
[3] 安利、赵永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A02):179-181
[4] 蔡春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74-175.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