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思考
——基于三百年钢琴教育发展演变的启示

2019-05-23 14:10:02
中国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钢琴学习者音乐

从现代教育的理论视角而言,钢琴教育是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教育,其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学生、音乐”三个基本元素。①谢嘉幸、徐绪标:《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第18页。受20世纪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影响,“钢琴教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要素在三百年钢琴教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面向大众、基层、普及的钢琴基础教育。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融科学性、整体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钢琴基础教育时代特点,分析探索新时代构建文化自觉与自信基础上的中国钢琴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向。

一、钢琴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西方钢琴艺术三百年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教育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1.键盘乐器时代的早期钢琴教育

钢琴乐器的诞生是钢琴教育得以普及的前提。1709年诞生的“伴有小锤击弦机的键盘乐器”(a keyboard instrument with a hammer mechanism),于18世纪末获得了“Pianoforte”或“Fortepiano”的名称。②〔美〕罗伯特·马歇尔:《十八世纪键盘音乐》,赵仲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第1页。直至1780至1800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全盛时期,管风琴(Organ)、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又译羽管键琴、大键琴)受欢迎程度减低。18世纪70年代中期莫扎特开始专一弹奏钢琴。③〔美〕哈罗德·C.勋伯格:《不朽的钢琴家》,顾连理、吴佩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页。现代钢琴逐渐成为新宠,为钢琴创作的炫技型键盘作曲家越来越多。④〔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08、31、20、21、408页。

18世纪的键盘乐器时代,音乐家为将音乐技艺和对艺术准则的认知传承下去,常出版当时被称为“教程”(lessons)的著作,包含一些著名的旋律、组曲、奏鸣曲等,帮助初学者达到技巧熟练和再创作的作用。作为键盘演奏技术与教学文献出现的卡尔·菲利普·埃玛努埃尔·巴赫的著作《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1753年出版于柏林。⑤〔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08、31、20、21、408页。它不仅是巴洛克时期古钢琴演奏的总结,更是古典时期钢琴演奏的指南,⑥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68页。为日后键盘乐器演奏与现代钢琴教学奠定基础。

钢琴教师来源于赞助制度(即“Patron”)的音乐家们。⑦〔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08、31、20、21、408页。为获取更多声誉、财富,并让圈外人所知,他们广泛参与教学、著书及自由从事各种行当,身兼乐器改良、推广、演奏、创作、教学等多重身份。⑧〔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08、31、20、21、408页。教学对象是当时社会上相对小众,具有一定音乐修养的音乐家子女或王公贵族中的音乐知己。他们同处一个社会文化环境,普遍拥有一定即兴演奏的审美趣味与能力。

以钢琴作品出版而言,作曲家有供自己演奏和教学使用的两种版本。⑨〔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08、31、20、21、408页。炫技大师克莱门蒂公开演奏时以练习曲般的三度、六度模进展现强有力的炫技元素,而面对业余爱好者出版时却会保守些,⑩学术界对克莱门蒂钢琴演奏与教学历史的贡献多有论述。但本文选用《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中的史料,因该书从多维度的音乐历史论述克莱门蒂作品出版时“保守选择”的说法更有说服力。〔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13页。体现了朴素、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传统钢琴教育体系诞生

19世纪30-50年代钢琴乐器基本发展定型。由于工业革命带来钢琴制作工艺的进步,布罗德伍德一年可以生产400余架钢琴。到1825年达到1500架,价格随之降低。[11]〔美〕哈罗德·C.勋伯格:《不朽的钢琴家》,顾连理、吴佩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3页。产量上升带来钢琴的社会保有量大大增加。功能日益完善的钢琴成为浪漫主义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此时凡是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新作品,同时都会出钢琴缩本,便于懂行的业余爱好者跟上最新动态。[12]〔美〕哈罗德·C.勋伯格:《不朽的钢琴家》,顾连理、吴佩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17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及侵略扩张,东方诸国逐渐迎来现代钢琴。钢琴演奏与教学活动在亚洲教堂、教会学校乃至家庭教育中开展起来。

欧洲不断增长的音乐学习需求,促使自下而上、由普及到专业、由基础音乐教育到高等音乐教育的完善体系在各地兴起。专业音乐学院、音乐学校的繁荣发展,又为技巧高超且富有音乐理论修养的钢琴师资培养奠定基础。[13]于润洋:《西方音乐史》(修订本),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220页。随着浪漫主义炫技演奏风格风靡,人们对专业炫技演奏水准的要求激增。过去偶尔才有的炫技,此时甚至成为钢琴演奏学习者的苛求和钢琴教学的重要目标。[14]〔美〕菲利普·唐斯:《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孙国忠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400页。

19世纪,音乐学、教育学诞生、发展,追逐风雅的新兴中产阶级音乐爱好者开始加入钢琴学习的行列。由中央C全音符入门,以音乐基础知识普及与手指技术训练为主要内容的钢琴教学,可以使具有一定音乐体验经验的学习者快速掌握演奏技巧及音乐知识。此时期出版了许多的钢琴教材,如面向启蒙的“为儿童甚至是学龄前儿童”的《拜厄》,推广克莱门蒂、贝多芬动力演奏风格的奥地利作曲家卡尔·车尔尼(Karl Czerny,1791-1857)的系列《练习曲》,为儿童写作小曲以培养细腻表现风格著称的德国作曲家布格缪勒(Friedrich Burgmüller,1806-1874)的系列《钢琴练习曲集》,为提高音乐爱好者手指灵活性的法国作曲家夏尔·路易·哈农(Charles-Louis Hanon,1819-1900)的《钢琴练指法》等,它们成为20世纪国际钢琴学习者常见的教本。

“教育要适应自然”,要适应儿童自然本性及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15]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8-252页。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这一原则,至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教育界已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16]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7页。19世纪钢琴教育遵循体系音乐学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结构顺序与循序渐进的演奏技术训练,但缺乏内在听觉与音乐情感表达,这些弊端引起了20世纪音乐教育界的反思。

3.面向普及大众的钢琴基础教育在欧美大陆逐渐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于东北欧的民族音乐崛起运动逐渐席卷世界。科学技术推动欧洲民族音乐学、历史音乐学的深入开展。钢琴界尊重作曲家创作意图、还原钢琴作品本来面目,发掘本民族音乐元素、重现复调音乐风采,成为新的音乐风尚。同时,机械的手指技术训练导致受伤的诸多实例,加速了钢琴炫技演奏风潮的衰微,片面重视手指技术训练的钢琴教育观念开始动摇。

世界经济逐渐繁荣、钢琴乐器向全球推广,为普及钢琴教育的诞生奠定基础。生产力发展促进钢琴的产量与价格出现逆增长。钢琴开始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家庭音乐教育可以接受的乐器。19世纪欧洲广泛建立的专业音乐学院也为钢琴基础教育提供了系统专业的师资。随着普及音乐教育的发展,钢琴教学对象逐渐大众化、基层化、低龄化,传统钢琴教育开始向现代钢琴基础教育转型。

随着学习对象的低龄化,具有早期音乐教育意义的钢琴启蒙教育相伴而生。以本国儿童熟悉的音乐内容为素材,重视“由听觉入门”逐渐提升音乐表现力与演奏技术训练的钢琴教材诞生。如1912年美国《普列瑟》三册钢琴教本、德国齐格勒1928年初版直至1956年出齐的《靠耳朵学习的钢琴教本》、1935年的德国荀格勒《钢琴教室》、1950年苏联尼古拉耶夫的《钢琴演奏基础教程》等。

以钢琴演奏为媒介,建立学习者的音乐要素体验经验与声音(或乐音)概念,获得钢琴演奏的表达与创造能力,成为20世纪上半叶面向普通大众的钢琴基础教育之首要目标。受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影响,匈牙利在国家公办器乐学校开设钢琴基础教育课程。以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编创的初级钢琴教材《钢琴学校1、2册》作为国定教本,与巴托克的《小宇宙》和《献给孩子们》,构成融音乐要素体验、民族音乐语言、钢琴演奏技术于一体,具有匈牙利特色的体系化的配套教材。[17]〔日〕加势瑠璃子:《最新钢琴讲座-2:世界的钢琴教育与钢琴教本》,邵义强译,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2014年,第49-51页。为20世纪下半叶面向普及大众的钢琴基础教育,开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值得业界进一步研究。

此时国际经济体对音乐文化领域的影响,不可小觑。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升,带动其文化教育领域成果在全世界扩张。1936年开始出版的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和随后出版的《幼儿钢琴入门指导》(俗称“大汤”“小汤”),图画新颖、师生配弹的和声色彩丰富且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了美国印第安裔、非洲裔及移民音乐文化元素。中央C全音符入门与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主题旋律演奏,使基层教师教学容易上手。该教程对20世纪中后期的国际钢琴基础教育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国家畅销不衰。

4.遵循人类音乐认知规律的现代钢琴基础教育理念诞生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钢琴逐渐成为全球学校、家庭音乐教育的常见乐器。越来越低龄化的教学对象,使钢琴教育界重视人类认知规律与科学音乐学习顺序,现代钢琴基础教育理念由此诞生。

1950年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发生认识论导论》(3卷)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更为认知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四阶段理论[18]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基础上,国际钢琴基础教育结合现代音乐教育方法、音乐学习理论开展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的音乐启蒙,注重音乐语言“听说读写”全面能力的逻辑表达与应用,在音乐时间空间能量的审美体验与身体动作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提升钢琴演奏技巧,培养音乐创造力,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弘扬传承优秀社会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钢琴基础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的钢琴基础教学面向不同年龄的普通大众,与面向较高音乐修养与体验经验的音乐家子女或贵族、中产阶级等教学对象不同,建构学习者的音乐要素感知体验、音乐语言及音乐思维、音乐表现与肢体动作、时间空间能量与音乐形象塑造等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钢琴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

1.符合科学的认知发展规律

20世纪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科学音乐教育方法的全球推进与科学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音乐教育界研究人类音乐认知规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美国音乐教育家齐默尔曼(Marilyn Zimmerman)通过十数年实证研究发现,儿童音乐概念发展的顺序是音强、音色、速度、时值、音高、和声。[19]〔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刘沛、任恺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32-233页。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对无建构与有建构的音乐内容与技巧学习顺序等研究,使现代钢琴基础教育的内容、顺序、步骤、方法更加科学。

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直观感受到抽象认知。19世纪传统钢琴教学面向富有音乐经验的教学对象,由中央C全音符的抽象音乐认知入门,开展循序渐进的技术训练,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若生搬硬套于20世纪缺乏音乐感知经验的普通大众,甚至是低幼儿童的钢琴教学中,无疑是学习者因畏难而放弃学习的根源。现代钢琴基础教育遵循由易而难,由具有图像化特征且易于辨认的黑键开始学习。借助“键盘图配指法”的图谱教学,使初学者在方便辨识且具有五声性音调特征的黑键上,与教师即兴配弹节奏旋律,提升学习兴趣。采用“指法谱”“无线谱”,借助谱面高低位置变化的“直观”和“已知”,过渡到辨识音的高低与空间变化的“未知”,建立音乐时间空间能量与音乐形象塑造的视听动联觉体验,自然导入五线谱及钢琴演奏学习。

由局部到整体,由音乐动作的全身协调到手指灵巧的技术训练“整体观”。国内外现代钢琴基础教育重视科学循序渐进的技术训练。巴斯蒂安、菲伯尔、谢耿的《幼儿钢琴启蒙教程》(1993年)、但昭义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2016年),均重视学习者骨骼发育与技术学习的由易而难的规律。如谢耿以“音束”入门让初学者体会重量演奏的方式,使初学者五个手指集中演奏三个琴键,进而过渡到掌握手指独立支撑能力的教学步骤,具有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创造性。但昭义由两个音力量转移,进而扩展到三个音以上直至更多的力量转移的手指技术训练,体现了初级阶段钢琴技巧学习循序渐进的科学性。

由听觉开始的语言学习规律同样适用于音乐语言的学习。现代钢琴基础教育从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到全音符的学习顺序,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借助语言念白或配词歌唱的方式理解音符时值与音乐情绪的变化,在念白、拖腔、顿挫、留白中感受音乐符号的短长相间、抑扬顿挫、高低错落的语言节奏规律,帮助初学者建立恒拍、节奏、时值长短、速度快慢、音高变化等要素体验。感性直观音乐体验的表达与创造欲望,是学习者掌握钢琴演奏技术的动力源泉。正如1976年埃德温·戈登在其著作《音乐的学习顺序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 and Patterns in Music)中提出他理论的核心概念“听想”所言。由理解音乐语言到表达音乐思想的逻辑顺序,是符合人类探索学习的规律的。戈登将这一由他本人创造的词汇“听想”(Audiation),界定为在思维意识中聆听和理解声音的能力,音乐的声音不再以物理声响的形式出现。[20]吴珍:《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研究》,《中国音乐》,2009年,第1期,第7-10页。他认为听想是人类一切音乐技能的基础。面向缺乏感性音乐体验经验、缺少非建构音乐内容与技术学习经历的初学者,学习应不止于外表的唱奏和技术的动作。减少枯燥的手指技术训练、加强敏感的音乐听觉与师生创造性音乐活动,不仅有利于克服半途而废、杜绝身体僵硬紧张,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创造力。

2.遵循人类学习的创造性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而是主体自身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在本质上是发现性质的。[21]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页。由黑键入门不仅符合认知规律,更因五声性特点,使初学者借助语言节奏,获得即兴演奏黑键、创编节奏旋律的“即学即创造”的美好体验。随着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高低、强弱、速度、时值长短变化等感知能力与演奏技巧的深入,师生配弹节奏接龙、模进卡农旋律即兴、问句与答句的呼应、回声、换调演奏等,将营造更具可听性、创造性、层次性的音乐表现。这不仅易于点燃初学者的兴趣,更有益于获得自如的演奏技巧。

菲伯尔认为,19世纪以来的多数钢琴教学法,即使20世纪上半叶以儿歌童谣听觉入门的钢琴教学,从听觉通往指尖探索创造之间仍有距离。[22]张洁:《发展音乐的情商与智商——访钢琴教育家兰德尔·菲伯尔》,《钢琴艺术》,2013年,第3期,第55-58页。教学中综合各种音乐教育方法培养敏感的音乐听力与动觉联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艺术感觉不可能在技巧发展或某种课程完成之后再叠加上去。现代钢琴基础教育通过听觉与动作的结合,在学琴之初自然而然地建立听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连接,避免演奏技术与音乐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让大脑“重建音乐与动作之间联系”却“为时已晚”的遗憾。

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是一种符号化的艺术形式。节拍、时值、休止等节奏要素与音的高低变化、旋律走向、速度快慢共同展现音乐时间空间能量的收放与疏密变化。这与人类情感的张弛与疏密、增强与减弱、舒缓与紧张、流动与停止、冲突与解决、加速与抑制、阻滞与释放等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为理解并表达乐谱中抽象的音乐符号,现代钢琴基础教育将音乐要素体验、节奏旋律创编、念白、唱奏等教学活动,设计成音乐游戏。如《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Piano Adventures)课程与乐理(一)册《拍手游戏》中,以语言配合拍手游戏的声势律动,体验休止、停顿与节奏的持续推进。通过身体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精细动作在音乐表现的时间空间能量的协调统一,培养学习者的音乐理解力、创造力。

众所周知,钢琴重量弹法强调全身肌肉动作的有机协调。如果儿童在早期音乐学习中能够通过身体运动来体验节奏、旋律和曲式,到了使用较复杂符号的音乐学习阶段,学习就会更为顺利,这与皮亚杰和布鲁纳在早期学习阶段强调的感觉运动基膜(sensorimotor shemes)和动作式表征的理论相仿。[23]〔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刘沛、任恺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232页。《钢琴手指操》[24]〔德〕伊丽莎白·艾格纳-莫纳斯、〔奥〕安托纳特·冯·扎布纳著:《钢琴手指操》,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通过音乐走向与演奏动作的运动轨迹之间的图像化展示,帮助学习者建立旋律运行方向、音乐高低变化、时值长短、速度快慢、音量强弱、节奏密集舒缓等音乐形象与时间空间能量之间的联系。建立声音概念与音乐表达的统一,帮助学习者建立指、臂、腕、全身整体协调运动的演奏体验,获得生动的创造性音乐思维。

3.综合科学的音乐教育方法贯穿钢琴基础教学的始终

现代钢琴基础教育依据人类认知规律与音乐学习顺序的教学原则,使教师主动探索克服学习者枯燥畏难情绪、培养音乐创造力的方法和手段。

灵活运用现代音乐教育方法是钢琴基础教育课堂富有生命力的关键。形象有趣的图形谱,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念白,大肌肉动作协调配合的师生声势律动,通过同伴合作的声器乐合奏、即兴演奏等教学内容,引导学习者直观体验音乐基本要素,使情感体验内化于心的“神”,外化于肢体动作与音乐表现的“形”。

随着幕课、在线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应用,以电子钢琴、网络环境为依托,个别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服务,愈来愈丰富。借助微信平台扫码视听示范演示的《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等现代钢琴教材,有利于便捷地推广规范的钢琴基础教育。具有早期音乐教育意义的钢琴与电脑一体的授课方式,有助于刺激学习者的多元感知,便于辨认节奏、寻找键盘位置。但学习者下意识获得的音乐要素认知与弹奏技术,倘若不能配合科学合理的音乐体验与演奏技术教学,将不利于提升学习者的音乐表现与创造力。现代多元教学手段的科学应用,正在接受实践的检验。

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与表达、演奏风格技巧与基本功训练,乐理、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即兴演奏、视奏等全方位综合能力考核的现代钢琴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已普遍出现在国际钢琴教育中。这对于提高钢琴教育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水平意义重大。

20世纪中后期钢琴演奏技术渐趋稳定。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角度说,国际钢琴基础教育在综合认知与演奏技巧的科学规律上编创的现代钢琴基础教材,不仅注重吸收经典传统钢琴曲目,更在音乐学习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寻找传统的声音。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融入钢琴基础教育,将会缓解受当代全球多元文化影响出现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流失的现象。[25]丁菲菲:《传统与多元 承传与创新——后现代语境下音乐教育的思考暨第十届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述评》,《中国音乐》,2016年,第1期,第187-194页。受脑科学、运动神经科学、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影响,以钢琴为媒介,以激发学生在音乐中探索创造,尊重人类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的现代钢琴基础教育理念,逐渐形成。

三、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之时代审视与思考

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贸易通商来到中国的西方钢琴艺术,在1915年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中掀开了序幕。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专业钢琴教育,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伴随改革开放脚步而来的面向普通大众的“钢琴热”,提升了社会音乐教育文化需求的层次。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师资来源、教学对象、教学理念与内容等均反映出新时代的特征。如何解决钢琴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及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音乐学习需求的不平衡不匹配之间的新时代钢琴基础教育的矛盾,是新时代钢琴基础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

1.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对新时代钢琴基础教育师资提出规范性要求

提升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培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钢琴基础教育教师以高校、中小学及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音乐教师为主,虽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对此,周广仁、魏廷格、卞祖善、黄玫莹、周薇等钢琴教育界专家前辈,早已通过发言、学术研讨或撰文等形式,表达了对中国钢琴基础教育师资教学水平的担忧。

我国基层钢琴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沿袭专业音乐学院课程设置发展而来的音乐教育专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与世纪之交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精英化小班制培养的师范音乐教学对象,爱音乐、擅歌舞、富有乐器演奏经历。他们中不乏有成年初次接触钢琴者,但其具有的音乐体验经验基础,与欧洲19、20世纪上半叶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与学习基础有相似之处。此时以演奏技巧、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师范音乐专业教学,造就了改革开放初期又红又专的钢琴基础教育师资。

世纪之交,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结构质量均发生结构性变化。大量入学前音乐体验经验不足、钢琴演奏技巧不充分甚至零基础的生源,涌入全国各地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迅速扩张且质量下滑与高校师资不足、办学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向钢琴基础教育质量提出挑战。

时代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他们需要具备深谙认知发展规律,具备一定演奏技巧与即兴创作技能,能灵活掌握科学音乐教育方法自如运用于钢琴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习者的兴趣、丰富直观音乐体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的新时代的中国钢琴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建立规范的钢琴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与严格的师资准入,迫在眉睫。

2.教学对象多元发展,使钢琴基础教育更要符合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向普及的中国钢琴基础教育教学对象呈现低龄化、老龄化、职业教育化特点。一般来说,我国钢琴基础教育对象分两类:一类是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中老年音乐爱好者为代表的普及音乐教育(俗称社会钢琴教育或业余钢琴教育);另一类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校生,他们承担着未来钢琴基础教育师资的使命。其教学能力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大众钢琴基础教育的质量。

通常前者以音乐素养提高为目标,具有相对宽松的学习年限,但个体音乐素养、家庭环境、刻苦程度、志趣爱好、受教师资水平层次等因素,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后者属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二者尽管学习经历、目标能力、特点各不同,但钢琴基础教育的艺术原则和基本原理并没有本质区别,艺术美、音乐思维表达与创造需求的本质是相同的。从这一角度说,面向不同群体的钢琴基础教育,均必须遵循人类认知发展规律与音乐学习顺序,需建立学习者丰富的音乐体验经验、理解富有逻辑的音乐语言,并在表达、应用、创造中,完善钢琴演奏乃至塑造完整的人的能力。

3.钢琴基础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正悄然转变

学堂乐歌时期即已引入我国的拜尔、车尔尼、小奏鸣曲等19世纪欧洲传统经典钢琴教材,历经百年仍在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舞台上经久不衰,这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然而,伴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发展的国际现代钢琴基础教育,已经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受其影响,我国钢琴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与逻辑、钢琴教材与课程设计思路等方面,已悄然改变。

2017年5月,中国首部社会艺术协会钢琴团体标准(T/CAAS001—2017)《社会艺术教育钢琴教学从业人员能力规范》颁布。这不仅是对钢琴基础教育从业人员从事相应学习阶段的教学能力提出规范性要求,更是对实际学习阶段中必须包含的钢琴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给出的权威专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末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研讨会上,赵晓生、周薇、但昭义等中外钢琴教育界及运动神经学等专家,发出了钢琴教学应重视听觉、表情技法、演奏的全身整体协调运动的呼声,强调全方位提升钢琴演奏教学质量。

然而不可否认,广大基层地方院校的职业音乐教育生源相对缺乏音乐体验经验的现状,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构建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首先应重视遵循人类认知规律与音乐学习顺序。面向缺乏感性音乐体验经验、缺少非建构音乐内容与技术学习经历的年幼或成年的初学者,钢琴教学均应不止于外表的唱奏和技术的动作。减少枯燥的手指技术训练、加强敏感的音乐听觉与师生创造性音乐活动,补充完善其相对缺乏的音乐要素体验经验、提升音乐内容与动作的协调统一、加强音乐形象塑造方面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是新时代钢琴基础教育全面完整的课程化教学、体系化课程结构设计的内在要求。

结 语

音乐是生动的语言,钢琴演奏的过程就是音乐语言叙述的过程。创建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钢琴基础教育体系,是构建由精英走向大众、由专业走向普及、由高端走向基础、由知识技能走向表达创造的新时代中国钢琴基础教育的历史必然。构建以钢琴音乐语言为载体,融华夏民族音乐要素体验、民族音乐语言、钢琴演奏技术于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课程化钢琴基础教育体系,将华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钢琴教学的点滴,在普及并推广科学音乐教育方法在钢琴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全面多元的钢琴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中,坚定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为钢琴基础教育的创新与传统音乐文化承传,提升东方钢琴学习者的民族音乐思维与音乐创造力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钢琴学习者音乐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纸钢琴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