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雅乐来源及其与清乐、燕乐关系问题

2019-05-22 23:22吴相洲
中国音乐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燕乐古法新声

吴相洲

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文学史研究者考察汉唐诗体发生发展时也会关注同期音乐历史,对汉唐音乐史也有一些描述,大体上是说雅乐衰落后清乐兴起,清乐衰落后燕乐兴起;在唐代清乐与燕乐相对,雅乐与燕乐相对。这些法也确实有些文献依据,如《梦溪笔谈》在谈到唐代音乐时就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梦溪笔谈》卷五),其中雅乐指周代留传下来的音乐,清乐指由汉至隋唐新生的汉族音乐,燕乐是少数民族传入的音乐。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说法十分粗疏,有很多可议之处。下面就从汉唐雅乐来源入手略作辨析。

汉唐各代雅乐来源有三:一是继承周代宫廷音乐作品,二是根据周代乐理进行重建,三是根据新声俗乐全新制作。

首先说继承周代宫廷音乐作品。汉代雅乐因秦乐而建。《汉书·礼乐志》云:“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于是“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但秦人秉承“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之旨,所制雅乐保留多少周代雅乐成分,值得怀疑。周代雅乐进入汉朝太乐,是通过另一个渠道实现的。《汉书·礼乐志》云:“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刘德所辑雅乐“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规模相当可观。

汉末雅乐流散,因曹操留心搜集得以部分保存。“及魏武平荆州,获汉雅乐郎河南杜夔,能识旧法,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时又有散骑侍郎邓静、尹商善训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悉总领之”(《晋书·乐志》),其中就包含周代宫廷雅乐。《晋书·乐志》云:“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此为周代雅乐曲留传至魏晋之证据。

其次说依古法重建。其实杜夔已经开始以古法重建雅乐,即所谓“远详经籍,近采故事,考会古乐,始设轩悬钟磬”。到西晋又依古法重建。《晋书·乐志》载:“荀勖又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元康三年,诏其子藩修定金石,以施郊庙。”永嘉乱起,晋乐流散,北魏获得部分雅乐,后又依古法重建。《魏书·太武五王传》云:“永安末……(元)孚上表曰:‘臣今据《周礼》凫氏修广之规,磬氏倨句之法,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依十二月为十二宫,各准辰次,当位悬设,月声既备,随用击奏,则会还相为宫之义,又得律吕相生之体。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缙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返。”

依古法重建雅乐是一种普遍做法。梁武帝欲制乐,“对乐者七十八家,咸多引流略,浩荡其词,皆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隋书·音乐志上》)。北齐“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三朝之乐”(《隋书·音乐志中》),隋文帝开皇中又行重建,可惜并不得法。到初唐祖孝孙又依古旋宫之法制定雅乐,所谓“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旧唐书·音乐志》)。

再说依新声创制雅乐。这早在汉高祖时就已开始。高祖还乡,唱《大风歌》,“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汉书·礼乐志》)《大风歌》为楚歌,高祖唐山夫人所作《房中祠乐》也是楚声。《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相对周代雅乐,楚声是新声。

等到汉武帝,以新声作雅乐规模更大,李延年主其事。“延年善歌,为变新声,而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诗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诗”(《史记·佞幸列传》第125卷),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史记·乐书》),这些新声雅乐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以新声为雅乐也很普遍。杜夔等人所传汉代雅乐到魏文帝时就被改造了。“黄初中,柴玉、左延年之徒,复以新声被宠,改其声韵。”北魏更以其民族歌曲《真人代歌》为雅乐。《魏书·乐志》云:“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郊庙宴飨亦用之。”祖孝孙说“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旧唐书·音乐志》),当属实情。隋代虽以古法作了雅乐,但实际表演却以清乐为主。史称“隋世雅音,惟清乐十四调而已”(《旧唐书·音乐志》)。

通过上述分析就会发现学界有关雅乐、清乐、燕乐认识很不准确:一、汉唐雅乐中有先王留存之乐,有依先王乐理重建之乐,有以新声创制之乐,不能一概视为“先王之乐”。有“先王”时代作品留传可以称作“先王之乐”。没有“先王”时代作品留传但以“先王”之法重建勉强可以称作“先王之乐”。再把依新声制作之雅乐也说成“先王之乐”,就严重名实不符了。二、历代都有雅乐,只有隋代以清乐为雅乐,所谓雅乐衰落而清乐兴起,根本无从谈起。三、雅乐虽然有时取资于俗乐、胡乐,但仅限于郊祀、庙祭、朝会等庄重场合使用,传播范围有限,根本不会被某种流行音乐取代。

其实清乐和燕乐也不是先后替代关系。清乐由相和旧歌、吴声歌、西曲歌、江南弄几部分组成。相和旧歌创调于汉代,而唐代燕乐主体十部伎中之西凉乐也发端于秦汉,二者不存在替代关系。清商之名源于曹魏设立之清商署。清商署掌管汉传相和旧歌及拟作,魏晋禅让,因之不改。永嘉乱后,音乐流散,北魏收其余曲,合江南新声,命名为清商乐。隋文帝统一天下,又合南北朝清商曲为清乐。其中相和旧曲产生于两汉,吴声歌产生于晋、宋、齐,西曲产生于齐、梁。十部伎中张文收《燕乐》为新创,《清乐》是隋代留传,其他八部几乎同时在北方流行。例如《西凉乐》,“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隋书·音乐志》),《龟兹乐》“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隋书·音乐志》),“《西凉乐》者……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也”(《旧唐书·音乐志》),从起源和流行时间看,清乐、燕乐难分先后;从流传过程看,清乐、燕乐也无替代关系。有学者说燕乐与清乐相对,而唐代燕乐主体十部伎中就包含清乐。唐代典籍是经常将“燕乐”与“清乐”并称,但那并不意味二者是相对关系。

有学者说唐代燕乐与雅乐相对,事实也并非如此。在唐代,雅乐曲目既用于郊庙祭祀,也用于宫廷宴飨。若将燕乐定义为宴飨音乐,那么燕乐当中就含有雅乐了。唐代文献清楚记载,《破阵》《上元》《庆善》等宴飨乐舞曾被修入雅乐。因此在唐代,燕乐与雅乐既不是相对关系,也不是先后替代关系,二者是同时并存、相互借用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启示:由于学科限制,对古代文学者来说,准确把握古代音乐史确有困难,但不能因为困难就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因为只有真正弄清古代音乐活动情况,才有望在诗歌体式研究上得出正确结论。

猜你喜欢
燕乐古法新声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唐代燕乐与多部伎的关系①
雅韵新声
雅韵新声
雅韵新声
《燕乐考原》中的燕乐调音阶理论
The Bees of Banliao
明清宫廷燕乐中的乐舞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