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舒怡
(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兰州 730020)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是集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口译课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范围,要求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在此后的实践进程中,我国的口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口译工作的专业人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脱节、缺乏互动、内容陈旧、手段单一、静态教学以及缺乏实践等[1]。这些问题反映在教学质量上,就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普遍较差[2]。在各高校的口译教学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相差很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多数学者将着眼点聚焦于改变教学模式和购置教学硬件设施上。由于口译课是利用传统课堂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受教师、学生和环境3种要素的综合影响。因而课堂环境应是外语教学中重点研究的一个要素。开展口译课堂环境调查,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口译教学实践活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西方有关国家关于课堂环境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多数研究中,最具影响的研究成果是德国心理学家Lewin的动力场理论。在该理论中,Lewin用公式B=f(P,E)代表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即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内在因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可以说该理论借助数学公式,简明表达了课堂环境的重要性。至20世纪70年代,Moos也从关系维度、个人发展维度和系统维持与变化维度来描述社会环境的概念结构,并得出相应的课堂环境量表(CES),将涉及课堂环境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时至今日,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聚焦在课堂环境内涵研究、课堂环境测量工具研究及课堂环境与其他要素变量(如行为、效果、性别等)相关关系研究3个方面。
自21世纪初以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与课堂环境相关的研究,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十分有限。多数课堂环境的实证研究都集中在中小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课程。在中国知网上通过检索,以“课堂环境”“大学英语”为主题, 2000年至2017年间检索到的文献仅有474篇,可见对语言课堂环境,尤其是大学语言课堂环境的研究数量比较少[6]。针对大学英语不同课型的微观调查和研究也比较少。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以主题为检索条件,以“课堂环境”、“口译”进行搜素,相关文献仅有6篇。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中,受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这一教学传统的影响,大多数相关研究重视对读写的考察,而轻视对听说的考核。在对课堂环境的内涵界定方面,国内研究多从社会心理因素角度进行考察,对物理环境等因素的研究不多。教学环境涉及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但我国大多数相关研究只关注心理环境,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十分有限。在对物理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中,大多只关注桌椅摆放、空间大小、多媒体配备等。现代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国内的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提出要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强化口译训练,提高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物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原有课堂环境评估量表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出了一些新的量表。例如Aldridge开发的《教育技术辅助下聚焦结果的学习环境量表》(Technology-Rich Outcome-Focu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TROFLEI),Wu研制的Technology Integrated Classroom Inventory(TICI),国内学者李葆萍也对智慧课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综合评价的评估指标。
(1)两个研究问题。为了研究课堂环境对口译教学质量的影响作用,改善和优化口译课堂教学环境,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的两所省属本科院校进行实证研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指出甘肃省高校口译课堂环境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研究重点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英语学习者对口译课堂环境感受如何;二是高校口译教学环境是否具有区域差异性。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访谈和文献查阅,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课堂环境会因学习者、教师、课程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本研究没有进行系统的抽样,而采用便利抽样,选择两所甘肃省省属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一所财经类院校,另一所为政法类院校)。选择2013级英语专业5个班,对145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其对英语口译课堂环境的感知情况,同时回答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优化口译课堂环境提出建议。
(3)选择和调整研究工具。国内外关于课堂环境量表的研究,基本遵循Moos提出的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及维度划分结果,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课堂环境量表,以表达课堂环境与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常用的量表包括:《课堂环境标准》(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CES),《学习环境量表》(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LEI),《课堂情况调查表》(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Class,WIHIC),《高校课堂环境量表》(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ventory,CUCEI),《教育技术辅助下聚焦结果的学习环境量表》(Technology-Rich Outcome-Focu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TROFLEI)等。由于这些问卷都由英文构成,难以充分体现国内课堂的特点,国内学者尝试使用一些适合中国英语课堂的问卷,比较常用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孙云梅教授开发的大学英语课堂问卷。这一套问卷虽然具有较好的信度,但由于将大学英语课堂环境界定为师生感知的社会心理环境,且忽视了课堂物理环境,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物理环境的考察被明显弱化了。本研究以孙云梅教授的大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为主体,参照康志峰的立体化口译教学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调查。原始问卷涉及10个方面,共64道题。量表构念和示例题项见表1。
表1 口译课堂环境调查量表构念和示例题项
(1)对问题1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从2016年11月开始,共调查2013级英语专业145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33份。被调查者均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课堂环境的不同维度作出选择,认同度根据里克特5级量表设计,分值从1分到5分,由低到高表示非常同意、同意、无感觉、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
项目分析。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各个变量上的平均值进行独立样本检验,根据每题的差异显著性概率(P<0.05),剔除区分度不高的5个题项。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检测值为0.801, Bartlett球体检验值P<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主成分保留的标准,共提取因子9个,可累积解释的方差为67.33%。依据Varimax转轴后的成分矩阵,将每个题项归入不同因素。根据共同性及各项目因子负荷的数值,删除负荷小于0.4的双重项目7个。对剩余的52个题项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9个,可累积解释的方差为68.42%,方差极大旋转后各因子的项目负荷均在0.4以上。将这9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同学间的亲和关系、教师支持、课堂参与、任务取向、同学间的合作、平等性、教师的指导、教师的创新和技术支持。最后确定,大学口译课堂环境量表涉及9个因子,总计包含52道题项。
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分量表的alpha系数值均在0.66以上,且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的系数为0.792,说明该量表内的一致性较好,测量结果具有很高的信度。
按照调查对象,对9个因子的平均感知值由高到低排列,结果见表2。
表2 口译课堂环境量表的提取因子及各因子感知值
数据显示,受调查的学习者对口译课堂环境中大多数因子上的感知值能达到中值3分,达到4分以上的因子只有1个,说明学习者对口译课堂环境的总体满意程度一般。在9个因子中,学习者对“教师的领导”这一因子感知值最高。115名(86.47%)受调查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解课程时能做到表达清楚、自信热情。这一点与孙云梅教授开展的多个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学习者在口译教学活动中对各项教学与操练的任务取向有比较清晰的感知,能够做到按时到课和认真听课。在口译教学环境中,同学之间能有比较融洽的关系,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教师能在学习者碰到问题时,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与支持。
从第6个因子“平等性”开始,发现被调查院校在口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学习者在“平等性”这一因子上满意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不认为在口译课堂上,教师能够给予自己与其他同学同等的待遇、机会、鼓励和赞美。数据也反映出口译课堂中,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程度普遍不高。在问卷中可以看出,77名(57.8%)被调查者表达出自己很少会在课堂讨论中发言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虽然会向学习者提问,但有113名(84.96%)的学习者表示“向老师提问”这种行为很少发生。这两个数据表明,教师虽在口译课堂中发挥领导作用,但却无法给予学生均等的关注。学习者在口译课堂中缺乏较充分的课堂参与和体验。学习者缺乏质疑、批判与挑战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属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这就说明被调查院校的口译课程仍是教师为主、教师掌控授课内容和授课节奏,同伴互助式学习和独立学习仍不是口译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与被调查院校的外语教学中,每个班学生数量较多(每班大于30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100分钟),教师无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每个学习者的感受,让学习者均等参与课堂口译训练和实践。另一方面,与中国甚至亚洲的“师者为大,师者为尊”的社会文化相关。通过与学生访谈,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比较比较畏惧向教师提出问题,认为这是挑战教师权威甚至是羞辱教师的行为。很多受访学生表示,与主动学习相比,更习惯适应教师引领、学生跟随的被动学习模式,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也有一些学生仍然有教师不讲课就不是好老师的想法。因此,要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加强对教师的引导,理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数据显示,教师创新与技术支持两个因子的得分最低,这也间接证明口译教学课堂环境中的教学创新与技术环境方面是需要提高的。口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技能练习,需要大量的实践和训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口译教学的改革创新,已成为国内外口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这一点在口译教学界形成了基本共识。通过学生选项以及对学生进行的访谈结果,发现被调查院校在口译教学活动中仍以灌输性教学为主,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对学习者而言,口译教学相对机械、枯燥,导致创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手段的落后。在某被调查院校,没有设置专门进行口译教学和训练的语言实验室,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以教师朗读材料或播放音频资料的形式教学,学生在做完速记后轮流逐句口译,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译结果进行点评、纠正。被调查院校虽然拥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但手段相对落后。这些一般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口译教学的提高,距离国内外先进院校广泛采用的—将商业性术语数据库、数字电视频道、远程教学平台、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如interpretations,Black Box等专用口译教学软件)、微博等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差距还很大。要加大力度,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仿真和远程训练,在口译教学中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2)对问题2的调查结果。对于研究问题2,卢信朝先生就对我国的口译教学中进行评价,得出本科生、研究生、民办高校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水平以及不同院校学生之间具有不均衡性的结论。本次的调查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复旦大学早在2004年就已经在口译教学中引入了基本的计算机辅助技术,2006年便实行了网络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从此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深入和扩大。到2012年,已经形成了以电脑、口译教学软件、网络技术等为依托的立体化多模态口译教学模式。在本项研究中,被调查高校普遍在2003年就将口译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在此后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在对两所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时,被调查院校之一的学生表示,口译课在大四才开设,只上一个学期,教学时间较短,且没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课件/粉笔模式”,口译教材仍以书面文字学习为主。另一所院校的教师表示,虽然她所在的学院在2010年前就使用了专门的语言实验室来进行口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使用了相应的同传和交传软件,但她并不十分赞成使用这项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甘肃省内高校不仅在技术层面,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与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的高校也存在差距。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学习者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课堂环境的感受是增加学习动力的基础。从学生的心理感知出发,必须优化课堂环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发现,西部高校的口译课堂教学环境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下大力气加以改善。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1)是更新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效果发挥着巨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能否创建和谐优美的口译课堂环境,与教师的业务水平、接受现代教育手段程度密切相关。建构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已经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但事实上,这些理论大多停留在口号阶段,距离全面贯彻实施仍有一定差距。要通过培训、听取专家讲座、参加学术会议、观摩学习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将现代教育理念植根于他们心中,才能把外语教学基本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保证口译课堂教学实践有效开展,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2)是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数据的分析,为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建议在口译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措施:第一,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课堂参与度。孙云梅教授通过研究发现,课堂参与是创建良好课堂环境的重要因素,课堂参与和教师的支持这两个因素对于英语口语学习成绩都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教师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在强调教师引领和指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口译训练的积极性。第二,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他们均等的学习锻炼机会,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绩提高的良好氛围。我国多数院校外语学习的班额较大,而且学习者在个性、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仍然尽量做到关心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与鼓励和鞭策。第三,强化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与口译教学的融合。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是口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所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是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口译教学的环境、资源、条件、方法,协调各方关系,改变口译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授和灌输模式,提供动态、仿真的教学场景,加强信息沟通,支持学习者线上、线下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融入到口译教学之中,推广使用泛在化、碎片化方式,是是口译教学的发展趋势,要适应新形势,努力做出调整和改变,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