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培娜,张 龙,曹丽丽,童成刚#
(1.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干部病房,江苏 徐州 221004; 2.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指肺通气的气流受限持续存在并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部慢性炎症反应,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1]。COPD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其中稳定期COPD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及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轻微,此时治疗的目的主要为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COPD的治疗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全身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等,其中支气管扩张剂最为常用[2]。2010年COPD全球专家共识指出,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时间的支气管扩张剂,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3]。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都是临床常见的气道舒张药物,前者为抗胆碱药,能与3种M受体结合,且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久;后者是由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组成的气雾剂;上述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互补作用,具有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肺功能及更好的抗炎作用等。本研究探讨了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稳定期COPD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8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4]。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者;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血液和神经系统疾病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不愿配合研究者;对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替卡松不耐受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5.2±6.6)岁;平均病程(9.2±3.4)年;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下28例,专科及以上15例;病情程度分级:中度27例,重度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4.1±6.2)岁;平均病程(9.3±3.2)年;学历水平:高中及以下26例,专科及以上17例;病情程度分级:中度25例,重度1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控制感染,低流量氧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止咳平喘祛痰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粉雾剂(规格:18 μg),1次18 μg,1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规格:50 μg/500 μg(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1次1吸,1日2次,早晚各1次。1个疗程(9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免疫水平: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加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中,采用绝对计数的方式检测CD3+、CD4+、CD8+及CD4+/CD8+水平。SemiBioTMCD系列细胞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汇中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其说明书操作。(2)肺功能指标: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动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气、电解质和生化分析仪(美国罗氏公司,型号:cobas b 123)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采用肺功能仪(英国BTL公司,型号:CardioPoint-spiro)检测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6 min步行距离(6MWT)。(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
显效:治疗后,咳嗽等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听诊未闻及湿性啰音,正常体力活动后无气短等症状;有效:治疗后,咳嗽等症状改善,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性啰音,且轻微体力活动仍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效:治疗后,病情并未出现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水平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serum immune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vs. control group,#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FEV1/FVC及6MW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aCO2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PaO2、PaCO2、FEV1/FVC及6MW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6MWT水平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ices and 6MWT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vs. control group,#P<0.05; 1 mm Hg=0.133 kPa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cases (%)]
COPD是指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气流阻塞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气道高反应性,后期可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时极易引发呼吸衰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患者预后较差[6]。稳定期COPD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7]。药物治疗可预防和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支气管扩张剂通过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支气管舒张,缓解气流阻塞症状,已成为缓解COPD患者气流阻塞的重要药物,应首选吸入给药的方法。大多数COPD患者气道阻塞可逆,应用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水平升高,临床症状改善,规律性用药还可改善预后[8]。常见支气管扩张剂主要为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及甲基黄嘌呤类(茶碱)药物[9]。目前,支气管扩张剂推荐采用吸入途径给药,其不良反应少,疗效高。
临床研究结果发现,COPD的临床特征包括气道、肺血管及肺实质慢性炎症,肺部不同位置出现肺泡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大量增加[10]。激活的炎性细胞大量分泌白三烯B4、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8等介质,从而破坏肺的结构,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T细胞表面大量的膜分子参与识别抗原及免疫反应过程。其中,CD3+为辅助型T细胞,可反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免疫功能状况。CD4+细胞为诱导/辅助性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枢纽细胞。CD8+细胞可直接识别并杀伤致病细胞。CD4+/CD8+被称为免疫调节指数,可迅速判断人体免疫功能发生紊乱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COPD患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紊乱的现象,CD4+/CD8+呈降低趋势[11-12]。因此,及时有效调节机体炎症反应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机体慢性炎症的进一步发展。
噻托溴铵为新型长效季胺类抗胆碱药,可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竞争,阻止乙酰胆碱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M1、M3结合,使细胞内环磷酸鸟苷水平降低,从而降低支气管平滑肌张力[13]。此外,噻托溴铵对于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还具有积极意义。国外研究结果发现,噻托溴铵能显著增加中重度COPD患者的运动耐受量,改善肺功能和缓解临床症状[14]。沙美特罗替卡松为丙酸氟替卡松与沙美特罗的复方吸入制剂,是临床治疗COPD的常见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将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合二为一,前者能作用于激素受体,起到抗炎作用,后者作用于β2受体,可改善肺功能并预防病情恶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FEV1/FVC及6MW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aCO2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PaO2、PaCO2、FEV1/FVC及6MW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虽然上述2种药的作用机制不同,但联合应用时,其作用可出现叠加和互补,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提高临床疗效,与李兴刚[15]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噻托溴铵与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吸入治疗稳定期COPD,疗效显著,能提高机体免疫水平,且对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缓解临床症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