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辉兰 钟翔
教育教学创新型领军人才是教师队伍的培养标杆,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2012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名师工程”)培养基地之一,承担了从小学到高中三个学段七个学科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六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名师工程”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北师大基地”)以培养掌握国际国内前沿理论,在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为目标,开启了职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进阶研究之路。
北师大基地以“研究引领,学术涵养”为培养理念,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框架,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研究导向,建立了“双导师+班主任+学科助理+学员”的四方联动项目组织与管理机制,将“实践研修”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创建了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并行,通识培训、学科指导、实践研修、课题研究与学科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卓越发展、五位一体”课程体系。
立足于卓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依托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标准,北师大基地明确了“研究引领、学术涵养”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在“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核心培养目标指导下,建立了“职业理想为核心、理论素养为基础、创新实践为总纲、辐射引领为目标”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内涵结构。
以职业理想为核心,即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指导,引导学员正确认知职业定位,确立以“四有好老师”为核心的坚定的职业理想与教育情怀,正确处理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自主、自觉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信心。
以理论素养为基础,即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着力指导学员夯实基于实践问题的课题研究理论知识和教学论理论知识。每个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和自身教学实践,选择立足于课堂的课题作为研究项目,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以创新实践为总纲,即聚焦教与学的方式变革,通过专注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困惑,引领学员不断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行动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学员基于行动研究的课例研究思辨能力,并引导学员实现根植于中国课堂的课程与教学创新实践。
以辐射引领为目标,即引领学员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炼合乎教育规律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借助北师大基地创设的国内外高端学术论坛展示、跨省际中小学校名师同课异构交流活动等资源平台,发挥卓越教师的国内辐射示范效应。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依托“卓越发展、五位一体”课程体系,北师大基地以《关于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纲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優势,积极调动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和学科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反复论证课程方案,将课程结构优化设计为通识课程、实践学习、课题研究和卓越发展四个阶段,并分别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在通识课程研修阶段,在学员完成规定动作80学时的基础上,基地根据各批学员的背景调研情况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通识课程辅助活动,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修读;实践学习阶段,通过“实践导师教学示范、高端访学跨省研究”的研修方式,提升学员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阶段,基于问题导向,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采用“吸收名师学员参与学术导师科研项目”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策略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研究软实力;卓越发展阶段,为学员搭建全国性高端展示平台,通过邀约名师学员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举办专题讲座等输出窗口,有效促进学员研修成果的输出和应用,扩大学员的辐射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
在培养形式方面,北师大基地采取必修课程、自选课程与个人自主研修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学术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导师指导下的课堂改进相结合,经验型的口头阐述与概括性的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培养,要求学员在两个学年内完成“名师工程”规定的200学时。北师大基地依据各批学员的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为学员精心配备学术导师、实践导师、理论授课专家和学科助理:学术导师均选聘自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的学科教学论专家学者;实践导师是从北京市知名中小学和教研机构中聘请的一线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理论授课专家邀请了包括顾明远、裴娣娜、石中英、朱旭东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助理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的学科硕士生和博士生。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北师大基地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立足于学员的阶段性发展困惑和成长需求,从学员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素养两个维度出发,采取问卷调查和学员访谈的实证研究形式,对进入北师大基地的教师学员开展教学前测。基于教学前测的数据分析,参照适应期-熟练期-探索期-成熟期-专家期的职后教师专业发展五阶段理论,北师大基地在课程设计方面倡导建立学习型集体,充分发挥“学员即资源”的作用,组织主题读书会、专题微论坛等多元化集体学习活动,有效促进组内交流和学员互助,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北师大基地坚持“做中研、学中研、研有实”的培养理念,鼓励教师学员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学术导师的示范指导下,基于课堂实际问题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深入研究,借此解决学员的教学难题,改进课堂教学,训练并提升学员的科研思维和教育研究能力。例如:第一批数学学科学员白雪峰围绕高中数学教学整合主题,在研修期间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3篇论文获得北京市级评选一等奖。
基于学员自我报告的职业生涯阶段性发展目标,北师大基地依托项目式学习的形式,结合学员在学校环境和教学情境中遇到的真实困惑设计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策略激励学员立足课堂向外延伸,在实践导师的示范引领下促进学员研究课精品化展示。
北师大基地将学员研究课展示作为检验培养成效的重要窗口和观测点。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协同合作,通过教学临床会诊、多轮次教学改进的方式联合指导学员的公开课展示,助力学员打磨精品化研究课。北师大基地第一批至第四批学员迄今已成功打磨并公开展示248节中小学各学科精品特色课。
为开阔学员视野,进一步帮助学员聚焦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的新热点,北师大基地为“名师工程”培养学员打造跨省域、高层次、具备广泛影响力的高端访学交流平台,促进学员与国内具有鲜明教育改革特色学校的名师展开深入交流。例如:2018年11月,北师大基地组织第五批学员参加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博览会,并与珠海市教改特色鲜明的知名中小学开展系列两地教师“同课异构”展示交流活动,有效拓展学员的学术视野,提升学员的创新意识。
北师大基地坚持立足实践、改进实践、辐射实践的理念,统筹运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资源,为学员提供个性化专题指导,帮助学员将经验性思考提炼为理论型成果,并将学员在基地内及北京市内的展示交流对外延伸为全国范围的辐射影响,形成实践导向的成果积淀机制。北师大基地还充分利用学校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论坛等,为学员搭建学术拓展、研修展示和成果辐射的高端平台。例如:2018年11月,世界课例大会第12届国际年会(WALS2018)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师大基地成功申请并设立“名师工程”平行分论坛,组织第五、六期学员共计40余人参加主题分论坛,扩大了学员研修成果的社会影响。
“名师工程”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杰出教师。在此过程中,北师大基地聚焦卓越教师职后发展规律,依托各批学员专业成长的节点表现和实证证据,从多个维度构建了职后教师卓越发展进阶模型,形成了独特的培养经验和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