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彩霞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消除城乡、区域的发展差距(许光建,2018)。实际上,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由来已久。
图1 1995-2017年各地区人均GDP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绝对值上,我国1995-2017年间人均GDP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995年,东部、中部、西部的人均GDP分别为7104.32元、3693.13元及3035.34元,东部人均GDP比中部地区的多3411.19元,比西部地区多4068.98元。在1995年至2017年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得到迅速提高,而其绝对值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的。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的人均GDP分别为84991.65元、47766.17元及44717.22元,东部人均GDP比中部地区的多37225.49元,比西部地区多40274.43元。
图2 1995-2017年各地区人均GDP差距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相对值上,在2004年以前,我国地区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人均GDP比上中部人均GDP由1995年1.9倍增至2004年2.2倍,东部人均GDP比上西部人均GDP由1995年2.3倍增到2004至2.6倍。2004年以后,我国地区发展的差距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下降趋于平缓,东部人均GDP比上中部人均GDP从2004年2.2倍降至2017年1.8倍,东部人均GDP比上西部人均GDP由2004年2.6倍降至2017至1.9倍。从相对值上看,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东部人均GDP比上中西部仍维持1.8倍以上的差距。
总体而言,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差距在绝对值上在不断扩大,在相对值上先上升后下降,有缩小的迹象,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仍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的地区平衡发展战略主要还是政府主导,通过改革政府间的关系来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范子英,2010)。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重得到显著体高,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不对等,意味着每年有大量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本文讨论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本文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政府间转移支付政策的关系,希望能为新时期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其中部分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没有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张洪洁(2008)、王宵雅(2017)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没有带来地方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潘文轩(2011)认为财政转移支付的财力再平衡能力存在不足,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区域财力分配失衡的格局。有学者从收支角度解释转移支付未达到调节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一方面,从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角度出发,马拴友和于红霞(2003)发现转移支付制度保护既得利益,具体而言,税收返还方式使得富裕地区得到更多税收返还,总体上没有缩小地区差距。范柏乃和张鸣(2010)认为影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是中央政府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考虑(少数民族,官员供养),省级政府在体制内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影响相当有限,这种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另一方面,从转移支付的支出结构考虑,马海涛和朱梦珂(2016)研究发现现行的转移支付支出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形成资本量相比于人力资本、技术水平过多,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导致落后地区难以培养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支付制度作用下未能达到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也有文献认为转移支付可以缩小地区差距。Limoeiro和Danilo(2015)通过对巴西地区经济的考察,认为转移支付是给经济开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可以帮助落后地区形成增长潜力,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改善了巴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陈斐和张延峰(2015)研究发现发现政府间转移支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其中,转移支付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大于全国总体水平。
以上文献的差异说明已有文献尚没有就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考虑转移支付与地方经济发展差距时,大部分文献考虑的是转移支付的制度问题,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本文意从二者关联性的角度出发,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以便从整体角度提出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为了分析转移支付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性关系,本文在变量选择上是用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拟合各地区转移支付的差距,用人均GDP差距表明区域人均经济状况,以此完成对二者联系的分析。在数据分析之前,本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1.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的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采用的净转移支付数据来源于为1996-2018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东中西各地区的人均GDP数据是按照下面步骤整理得到的:
第一步,用1995-2017年的分省中央补助收入减去地方上解中央支出得到分省转移支付数据。其中对于部分年份财政统计年鉴中缺失的数据用最近五年的平均值代替。
第二步,按照地区分类加总,分别形成东中西地区总的净转移支付数据,然后分别除以东中西地区人口数,得到1995-2017年的东中西地区人均转移支分别为ETRAN,MTRAN,ETRAN。
第三步,记x1=ETRAN-MTRAN,x2=ETRANWTRAN,x3=MTRAN-WTRAN。其中x1代表东部人均净转移支付与中部人均净转移支付的差距,x2代表东部人均净转移支付与西部人均净转移支付的差距x3代表中部人均净转移支付与西部人均净转移支付的差距。以此形成23组的数据。
2.人均GDP差距的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用的人均GDP的数据来源于1996-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东中西各地区的人均GDP数据是按照下面步骤整理得到的:
第一步,分别用东中西三个部分的各省GDP加总,得到东中西地区总的GDP,用各地区总的GDP分别除以各地区人口数,形成1995-2017东中西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EGDP,MGAP,WGDP。
第 二 步 ,记 y1=EGDP-MGAP,y2=EGDPMGAP,y3=MGDP-GDP,即y1代表东部人均GDP收入与中部人均GDP收入的差距,y2代表东部人均GDP收入与西部人均GDP收入的差距,y3代表中部人均GDP收入与西部人均GDP收入的差距。以此形成23组的数据。
在形成23组数据后,通过Eviews.7进行分析,得到东中西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和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的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东中西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和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的统计特征
由上表1可知,从偏度来看,x1、x2和x3偏度为负数,即东中西地区的人均GDP差距都是呈现左侧长尾特征,而y1、y2和y3偏度为正数,即东中西部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都呈现右侧长尾特征。从峰度的角度说,x1、x2、x3、y1、y2和y3对应的时间序列峰度都没有3大,显示了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不是尖峰的。由正态分布检验统计量JB概率为零,可知x1、x2、x3、y1、y2和y3对应的时间序列不具有正态分布特性。
图3 时间序列对比走势图
由图3可以看出,自从1995年以来,除了x3与y3对应的时间序列反向关系不明显外,x2与y2对应的时间序列和x3与y3对应的时间序列的走势大致为反向的,说明东中西部人均GDP差距对应的时间序列与东中西部人均净转移支付收入差距对应的时间序列基本上是反向关系,初步判定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自此,我们做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性分析,但是这并不能清楚的说明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关联关系,如果要得到更加清楚的说明,还要做进一步的计量性的分析。
在做计量性的分析中,我们的目的是要知道研究对象是否是平稳的,是否有关系(分为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所以依据这样的思路,我们的计量性的分析就分为四个大块: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一般的时间序列都有可能是不平稳的,但是传统的回归分析是建立在平稳时间序列的前提下,如果研究的对象是不平稳的,会造成结果不真实的问题,所以在所有的研究之前,一定会先验证一下所做的实证对象是否是平稳的。表2是对6个研究对象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表2 ADF的检验结果
从上表2可知,6个时间序列的ADF模型检验的结果来看,六者的P值分别是0.048、0.0384、0.0002、0.0185、0.0008和 0.0027,都小于0.05,且六个模型的 t值分别 是-3.032783、-3.800995、-6.453118、-3.515279、-5.729474和-5.154362,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随机变量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由此可知,x1、y1、x2和y2对应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x3和y3对应的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x1和y1、x2和y2与x3和y3这三组时间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这样为下一步协整检验做好准备。
协整检验是检验非平稳时间序列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为本文分析的是两个时间序列组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分析方法。所以下面的检验是通过Engle-Granger协整检验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列出下面式子:
然后进行回归计算,如下表3。
表3 式(1)(2)(3)的OLS回归估计结果
其次,对式(1)(2)(3)中的残差序列分别记为e1、e2、和 e3,需要验证它们是否是平稳序列,表4-10表示对e的验证。
由表4可知,由于残差序列e1和 e3的P值分别为0.0419和0.0162,小于0.5,且t值分别为-2.041631和-2.473764,小于5%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拒绝残差序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序列e1和 e3是平稳序列。但残差序列e2的P值分别为0.0738,大于0.5,且t值分别为-1.765411,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不能拒绝残差序列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残差序列e2是非平稳序列。因此,只有序列x1与y1,x3与y3有协整关系,可以写出回归方程,序列x2与y2没有通过协整检验,不能写出对应的回归方程。
表4 残差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最后,可得回归方程:
总结以上可知,x1与y1和x3与y3对应的两队时间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其中,由(4)式可知,东西部人均GDP差距与人均转移支付差距呈现反向关系,其中东部人均净转移支付比人均净转移支付西部每减少1元,东部人均GDP比西部人均GDP就增加11.78140元,即随着转移支付的增加,说明随着转移支付的增加,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扩大的趋势。(4)式的AdjustedR2为0.944095,说明在长期中拟合效果较好。另一方面,由(5)式可知,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与人均转移支付差距呈现反向关系,表现为中部人均净转移支付比西部人均净转移支付每减少1元,东部人均GDP比西部人均GDP就增加0.539712元,经济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5)式的AdjustedR2为0.475269,说明拟合优度的效果较差。说明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与人均转移支付差距虽呈现反向关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预期未来预期可能会发生变化。
由协整分析可知,y2与x2对应的时间序列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后面的分析中将剔除对序列y2与x2的分析,接下来的分析是针对x1与y1和x3与y3对应的两队时间序列是否存在短期关系,进一步探索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可归属于协整分析,因为协整分析是分析长期中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而变量在长期具有均衡关系,不代表任何一个时点二者之间都会一直处于均衡状态,当某一个时刻,也许由于突发状况等等,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会被打破,而该模型就是用来针对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使得其短期非均衡状态可以恢复到均衡状态。根据信息准则(AIC和SC最小),选择误差修正模型,分别记e(-1)1、e(-1)3为序列x1与y1、序列x3与y3的误差修正模型中的残差序列,得到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见表5。
由表6可知,因为序列x1与y1的误差修正项e(-1)1的P值为0.3823,大于P的临界值0.05,并且t值为-0.896928,也大于t值5%的临界值-1.958088,所以可以判断误差修正模型不显著,因此无法写出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方程式。显然在短期,y1与x1对彼此的影响不是显著的。而序列x3与y3的的误差修正项e(-1)3的P值为0.0022,小于P的临界值0.05,并且t值为-3.322766,也小于t值5%的临界值-1.959071,所以可以判断误差修正模型显著,其修正系数为-0.241887,因此无法写出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方程式。显然在短期,y1与x1对彼此的反向影响。
表5 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东西部的人均GDP差距与政府的转移支付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而中西部的人均GDP差距与政府的转移支付之间的关系却是有反向修正的效果。说明在转移支付的作用下,对各个地区的短期影响各不相同。
由于只有序列x1与y1,x3与y3有协整关系,序列x2与y2没有通过协整检验,现在我们需要引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探索序列x1与y1,x3与y3是否有双向影响或者是单向影响的关系。根据AIC和SC准则,选择滞后期为6,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y1不是x1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接受“x1不是y1的格兰杰原因”,。同理,接受“y2不是x2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接受“x2不是y2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由此可知,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发展没有显著地双向影响或单向影响的关系。
本文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缩小经济差距。一方面,就东部与其他两个地区比较,东中部人均GDP差距与东中部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没有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东西部人均GDP差距与东西部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并且这种均衡关系是反向的,也就是说,在东西部人均转移支付差距越大时,并没有使东西经济差距缩小,反而差距在加大。另一方面,中西部两个地区比较而言,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与东中部人均净转移支付差距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也是反向的,说明中西部的转移支付的差距扩大,亦是未带来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收敛,反而差距在扩大,但是扩大的趋势远小于东西部地区扩大的程度。且二者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存在短期反向修正的关系,即短期内,随着转移支付的差距变大,差距有缩小的趋势。没有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相互影响的特征不显著。
因此,为了使得转移支付发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需要设计更为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在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避免转移支付的效果因当前的财政竞争等因素而减少作用的问题。既要保障地方经济增长的活力,又要合理的看待转移支付的制度改革、资金投入方向和监督。具体建议如下:
横向税收转移制度是与总部经济有关,最突出的是总分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问题,企业的总部一般在发达地区,而企业的生产机构一般在要素价格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形成地区之间的税收转移。我国的三大区域税收转移方向主要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态势,形成初次分配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力不平衡。应建立横向的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以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为主,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为辅的新型财政转移支付模式。
转移支付目前资金投入上偏离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将资金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设,,应改革当前单一的官员考核制,将指标由经济方面拓展为其他公共服务方面,同时中央转移支付要配合地区公共服务的需要,增加对地方政府忽视的领域的投资,如教育、医疗等方面,改善中西部的公共服务,为中西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更加完善的环境。
中央转移支付存在着资金截留和挪用问题,使得转移支付的调节效果减弱。制定相关法律支付,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要求转移支付的接收方按照标准程序使用财政资金,并且接受定期和公开的审计(R.M.Bird&M.Smart,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