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锋
江西省贵溪市人民医院 335400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是指中等大小的支气管及周围组织反复慢性化脓性感染,致管壁平滑肌及弹性组织被破坏,使管腔发生永久性异常扩张及变形[1]。临床治疗支气管扩张时,抗感染药物的联合使用,或抗生素复合制剂的选择,成为临床药物研究的重点。左氧氟沙星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具广谱抗菌作用,抗菌效果强,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联合制剂,具广泛的抗菌谱、较强的抗菌活性[2]。笔者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分析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05±4.36)岁;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者2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者10例。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1.93±4.23)岁;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者1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者1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选择标准[3]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痰培养、影像学技术诊断,确诊为支气管扩张;(2)患者肺部闻及湿啰音;(3)合并咯血者;(4)患者知情研究,签署了同意书;(5)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标准。排除标准:(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2)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3)研究药物过敏者;(4)因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支气管扩张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行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及时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行左氧氟沙星治疗,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江苏扬子江药业)0.4g,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患者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患者左氧氟沙星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取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海南美好西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4.5g+0.9%氯化钠溶液100ml进行稀释溶解后,静脉滴注,连续滴注30min以上,2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d。
1.4 观察指标 (1)准确记录患者体温恢复、咯痰消失、肺部湿啰音恢复及住院时间。(2)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患者用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消失,无咯血,咯痰量减少,支气管扩张部位局限性固定湿啰音改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肺部炎症吸收,肺小叶复张;有效:患者体温恢复,咳嗽、咯痰症状改善,无咯血,白细胞计数降低,肺部炎症有所吸收;无效:患者用药后咳嗽、咯痰等症状无变化,肺部炎症无吸收[4]。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即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即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
2.2 症状恢复时间 观察组体温恢复、咯痰恢复、肺部湿啰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症状恢复时间对比
支气管扩张病程长,病变不可逆转,因反复感染,支气管反复广泛性扩张,使患者肺组织及肺功能明显损害,生活质量降低。因支气管扩张具不可逆性、进行性特点,单药治疗效果欠佳。另外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变形、扩张,甚至合并感染,会有大量病原菌定植,而临床不合理抗生素应用,会使病原菌种类不断变迁,耐药性增加,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会进一步减低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抗感染是目前治疗支气管扩张的首要原则,早期抗生素使用,有效控制细菌感染,阻断炎症介质对支气管扩张的影响[5]。
支气管扩张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左氧氟沙星是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对细菌DNA解旋酶活性的抑制,阻断细菌DNA合成及复制途径,促使细菌凋亡,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病菌有广泛、较强的抗菌作用。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的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为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他唑巴坦为β-内酰胺酶抑制药物,作为两药联合复合制剂,起到广谱抗菌及β-内酰胺酶抑制的双重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杆菌属、葡萄球菌属有较高的抑制作用。本文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咯痰恢复、肺部湿啰音恢复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因此临床在治疗支气管扩张时,选取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两药耐药性降低,能明显提高患者临床用药效果,促使患者症状较快恢复。
综上所述,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支气管扩张,能够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但本次研究时间较短,样本量少,需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