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韩夏
摘 要 随着学生们知识和心理都日渐成熟对社会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们对社会的关注以及事态的分析能力进行提高,毕竟高考现在不只是考书本上面的知识,多与学生们进行多方面培养,也可以增强学生们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们责任意识的培养,以及让学生们了解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教材对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合理的进行课外实践,加深学生们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应用和理解。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利用教材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下教育理念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中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日常课堂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对学生们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阅读高中政治教材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因素,所以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高中政治教材来对学生们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将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的意识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在知识讲解的课堂上还可以跟学生们培养具体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解答来打开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们了解社会以及文化的多样性,间接培养学生传承国家文化以及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教材和实践的双教学来打开学生们的思维,提前加强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帮助学生们了解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2合理运用启发探究式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
要想对学生们进行教学首先要对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所在来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案,方便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和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方式,只有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们提高这方面的学习效率,同时又要注意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进行准备。在新课程下,课堂应用模式主要注重创新,同时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合理的应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生们对学习的传统定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到自己学生们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得到相对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为学生们日后教学方式走向做一个大概的定位,当然不同学生要注重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可直接将已有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学生身上。
3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内容相对生活化,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课外探究来让学生对政治材料中的疑问做证实,通过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们的担当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通过实践让学生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实践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所以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仅需要通过高中政治教材资源来进行培养,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对学生们社会责任感意识进行加强。教师们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即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同时主题活动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实践来对自身的情感进行升华,同时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对社会责任感有个更详细的理解,不再是语言、片面化的理解,通过实践已经将社会责任感与自身意识进行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根据社会热点来设置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保留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最后听取学生们对热点事件的看法以及见解,教师们注意给予学生们一定的尊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信心,积极回答问题,即使答案存在偏差也不要着急批评,教师要先对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行表扬,然后再委婉的指出学生们想法的不足之处。平时教堂上多与学生们分享社会热点,帮助学生们多了解社会现象,长此以往,促进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帮学生们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平时对学生们进行的课堂问答也帮助学生们建立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日后学生们步入社会之后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4总结
学生们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是需要教师持续进行的一门小课程,在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帮助学生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自己人生观,要注重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靠教师的努力,同时也与学生们的学习以及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方式的应用又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应该先探索合适学生们的教学方式,然后再将学生们的目光都吸引到课堂教学当中,之后的课堂问答讨论和实践活动都相对好进行,一定要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学生们,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顾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7(26).
[2] 王佳.论社会责任感教育如何通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来渗透[J].新课程(下),2016(09).
[3] 张双娜.探究高中政治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和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