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铮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特有的一种并发症[1],临床在长期研究中发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不代表感知功能随之发生障碍,与此同时,患者过快的心室率将会对心脏充盈及排出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心功能,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如何及时发现患者植入起搏器后有无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并分析其发生原因一度成为困扰临床心内科医疗工作者的难题[2]。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与表现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及时辨别此类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46例(均为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所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确诊为心律失常。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为59岁,年龄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68.15±2.43)岁。心律失常类型:高度房室阻滞13例,恶性心律失常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例。其中,合并房室心动过速10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房性期前收缩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扑动9例。46例患者均在植入起搏器后应用动态心电图机对系统进行分析,并应用12导联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电图检查前选择12导联心电图检查作为对照,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起搏器类型、安装时间等信息。
1.2 方法 依据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与表现形式可划分为如下两大类[3]:(1)在狭义上分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即循环性心动过速,诱发原因包括交接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起搏功能不良、房性期前收缩、心房感知功能不良与AV间期过长等;(2)在广义上分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即房性心动过速伴心室起搏、心房扑动伴心室起搏、心房过感知伴心室起搏等自身快速性心房事件。
表1 分析患者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类型(例)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例如患者植入起搏器类型、动态心电图等,以频率超过100次/min且连续3次以上的快速心室起搏事件视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事件,分析其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行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46例患者狭义上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21.74%,广义为65.22%,比较发现狭义发生率低于广义,差异显著(χ2=17.69,P<0.05);同时,在常规心动图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检出6例,检出率为13.04%,而动态心动图共检出40例,检出率为86.96%,组间数据差异显著(χ2=50.26,P<0.05),见表1。
研究表明,动态心电图可直观记录患者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原因、发生类型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对起搏器参数进行调整,以此避免心室起搏频率过快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动态心电图可作为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患者的主要随访手段[4]。本研究结果显示,46例患者狭义上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21.74%,广义为65.22%,比较发现狭义发生率低于广义,差异显著(χ2=17.69,P<0.05)。黎文婷等[5]分析是因狭义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需具备心房肌的可兴奋性、室房间存在逆传功能等四个条件才可发生,在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中起搏器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室房逆传停止进入心室后心房不应期后,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才可停止。与此同时,现阶段起搏器中大部分已具有室早后反应,以预防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因此狭义上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广义。针对狭义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可结合其发生原因及时开启室早后反应,通过对心房感知灵敏度与输出电压进行调整等措施实现处理过程。而广义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在处理过程中可应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避免长时间对心室起搏进行跟踪,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药物治疗预防或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动态心电图具有可检测患者24 h心电图变化情况的优点,便于临床根据监测情况了解患者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的类型,故值得加大应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