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才发 吴丽婷 林凤 庄文芳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主要位于血管内皮及上皮细胞,目前对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消化系统的方面的研究显示,在肝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但是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肝硬化患者的不同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以及肝硬化类型的研究尚无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对2000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分级并检测其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探究其临床关系。
我院2000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级,各级患者均为83例,同时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共180例。纳入标准:1、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实验。2、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能够准确表达自身意愿。3、所有患者均无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4、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硬化。排除标准:1、患者随访资料不完全。2、患者患有肝癌。
所有数据使用SAS 9.4进行加权评分匹配,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具备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通过对所收集的不同的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加权评分匹配,将不同分级患者的多项临床特征趋同,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检测三组不同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体检患者血清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正常对照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为(24.23±7.87) μmol/L,A级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为(43.12±18.43) μmol/L,B级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为(58.78±18.13) μmol/L,C级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为(79.76±23.97) μmol/L,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含量较正常体检者含量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级越高的肝硬化患者其血清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越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患者经过加权评分匹配后的各项临床特征
检测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及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含量,三者分别为(57.35±17.95) μmol/L、(80.32±21.73) μmol/L和(60.13±19.15) μmol/L,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含量较病毒性肝硬化及胆汁性肝硬化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研究发现,在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存在异常激活的现象[1-3]。本实验所得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体检者而言,各个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量呈现明显增高,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肝硬化分级的增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量也呈明显增高的趋势,且增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到结论,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血管紧张素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也增高,推测肝硬化的患者随着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加深,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会呈现持续的异常激活。
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检测发现,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血清含量较病毒性肝硬化及胆汁性肝硬化高,长时间大量的饮酒会导致肠道的通透性增高,而引发肠源性内毒素对肝内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激活,而进一步引发肝损伤[4-7]。中性粒细胞进入肝脏使脂质过氧化,对肝脏的坏死起到了加重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是中性粒细胞[8, 9]。而中性粒细胞导致脂质过氧化的过程又会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的增多,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会对肝细胞的凋亡产生诱导作用[10]。
实验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在高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含量较高,而且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较其他类型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含量高,该项指标与肝硬化的临床关系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