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衍生:外聚焦叙事与《失乐园》空间建构解读

2019-05-16 03:10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伊甸园

谢 金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巨匠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于1667年创作的长篇诗歌,与但丁的《神曲》、荷马的《荷马史诗》并称为西方三大史诗。《失乐园》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撒旦的引诱偷吃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在作品中弥尔顿运用了跳跃式、迷宫般的句型结构、搭配无韵脚的拉丁词汇,引入圣经、希腊神话等典籍,构建了作品纵横交错的空间布局,创造出《失乐园》宏大华丽的戏剧舞台。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主义热奈特的外聚焦叙事理论,对作品设定的四个主要故事场景:天堂、地狱、伊甸园和被驱逐后的人类经验世界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弥尔顿如何运用看似杂乱无章的视角,构建出作品“对立又衍生的统一世界”,从而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发展与作品主题的烘托。

一、外聚焦叙事与《失乐园》

叙事作品,很多学者将关注点定位在“看”的视角。1921年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提到“小说的技巧都要受观察点制约,即叙述者相对于故事所站位置关系制约”,对于叙事作品观察点的研究长期为人们所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也常用“观察点”“叙述透视”“叙述焦点”“叙述视角”等不同学术术语表达同一概念。直至1972年,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首次对叙事视角做了区分,提出了叙事聚焦理论,从聚焦的主体出发将叙事视角划分为零聚焦或无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是指叙述者描述的少于作品人物所知道的,叙述者只是客观的将他所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不深入作品人物内心。不同于零聚焦叙事的权威视角与内聚焦叙事的人物视角,外聚焦叙事是一种客观的叙事方式,常常用“叙述者小于作品人物”表示。

在《失乐园》中,弥尔顿采用的是“摄影式”外聚焦叙事模式。“摄影式”外聚焦是叙事学家弗里德曼在《小说中的视角》中提出的理念,在这种聚焦模式下,叙述者扮演的是摄影机的角色,只是客观记录作品中的场景,丝毫不表达任何思想感情。这种叙事聚焦与内聚焦叙事一样,叙述者并不会对故事剧情、人物赏析等进行过多的评定,具有较强的叙事真实性,容易让读者产生信任感,激发读者阅读的主动性与探索性。然而这种叙事方式并不像零聚焦叙事具有全知视角,它不能对故事情节发展、作品人物的内心完全把控,所以并不能拉近叙述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在《失乐园》中,作者恰好利用外聚焦叙事的“冰山原理”特点,用理性的叙事方式对天堂、伊甸园、地狱和驱逐后的经验世界进行客观描述,让读者通过对层层线索的剖析,拼凑、整理出《失乐园》的空间位置顺序与特点。这种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述,也为故事后期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建设进行了铺垫与映射,烘托了故事的主题,完成了主客观世界的统一。

二、神圣的宁静与邪恶的动荡:天堂与地狱

《失乐园》的第一卷45行到85行作者就用外聚焦视角集中对地狱的环境做了描写,撒旦及其随从所处的地狱就像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牢,环境阴沉,一片荒凉。四周有永不枯竭的硫磺,到处可见洪水一般炽烈的火焰,拷打、鞭策着众反叛天使,虽然地狱四周烈火燃燃,但那里却黯然无光、一片黑暗。从短短40几行的诗文中,读者很容易在脑海中描绘出《失乐园》中地狱的样子,那里炎热、枯竭,毫无生机,一片黑暗,具有毁灭性、破坏性的特点。相比之下,在作品第三卷345行至415行中,所描绘的天堂则是充满了歌声与笑声,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那里开满了鲜花,有潺潺的流水和生命之泉,充满了众天使的欢声笑语与神圣悦耳的歌声,整个天堂是光明的、和谐的、美好的。

通过外聚焦视角下地狱与天堂的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画,这种强烈的对比性也给予了读者不同的空间感受。天堂环境优美,到处充满着欢歌盛宴,读者的心境也容易变得平和、宁静,享受作品给予的艺术之美;而地狱则是一片黑暗、炎热,且动荡不安,拥有令人绝望的窒息。读者的内心是沉重的、烦闷的。对天堂与地狱的这种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宁静与动荡的反差描写,能够增加读者的代入感,缩短其与文本的距离。而当联系故事的开端,读者较容易推断出作品后期的情节,即撒旦众人反叛失败,因不满地狱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失败带来的暗无天日的心理折磨,为追求天堂般的幸福生活,他们要再次反抗斗争,对上帝和上帝的新宠进行报复,剧情得以延续;在作品中,弥尔顿也善用外聚焦叙事对某一普通事件、场面进行描写,这看似是一种为提升作品艺术效果的叙事手法,实则是对故事后面的剧情进行预设。例如在第一卷中第672-691中描述 :

“在山体的内部藏着金属矿物,

此乃硫磺的杰作。振翅极速挺近的大军

飞向那里,猛士难以计数,而在这之前

一队队的先锋,装备着铁锹或者丁字镐

……

不久就钻进山里,撕开一道宽宽的伤口

挖出黄金的一根根肋骨,但愿没谁羡慕

生在在地狱里的宝藏,也许那里的土壤

尤其适合宝贵的灾祸生长”

这一段描写的是撒旦整兵、鼓舞军心之后,各堕落天使分队去搜集再次发动战争所需的火药、武器和资金时的场景,而仔细品读,撒旦军团钻进山里,撕开缺口,挖出肋骨,这个情节其实与夏娃的出生过程很相似,而“宝贵的灾祸的生长”也暗示着夏娃说服亚当偷吃禁果,最后造成二人被驱赶出伊甸园的悲惨结局,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同样的叙事艺术也运用到作品人物塑造中。自《失乐园》问世以来,学者们对撒旦是英雄还是恶魔的定性争议至今,除去他欺骗、引诱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的邪恶本质外,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作者弥尔顿用大篇幅的内聚焦叙事揭露其心理活动,又配以地狱环境、撒旦及众坠落天使的表情、行动等外聚焦叙事描写,使读者们很容易被身处逆境,但坚强、隐忍“那灼热的气浪,铺天盖地,烤的他浑身疼痛煎熬,即使如此,他却统统忍受,一直走到火海岸边,他站在那里,互换他的军团”,凭借聪明才智与雄辩能力凝聚军心的撒旦所激励与感动“论理智,他与我们不相上下,论力量则高出对手…在这里我们可以坐稳江山,按照我的选择尽管在地狱为王,但仍不负远大志向,宁愿在地狱里当政,也不愿在天堂供职…要么站起来,要么永远的倒下”从这样的撒旦身上,读者又依稀看见作者弥尔顿的影子。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作为清教徒的弥尔顿回国积极参与反对当时的国王和国教的革命斗争中。直至1660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王朝复辟,弥尔顿在双目失明、贫困潦倒、身体孱弱、政治打压的状态下完成《失乐园》,用他的文笔继续斗争。这段经历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撒旦身上得以映射,而作品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坚强意志与自由精神等主题也成为史诗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与颠沛流离的异世:伊甸园与人类经验世界

《失乐园》中主要的故事场景除了顶端与末端对立的天堂与地狱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伊甸园与被驱逐后的人类经验世界。对伊甸园的描写是在第四卷和第五卷,弥尔顿用了近1/2的篇幅描写了伊甸园的美景。首先描写的是通往伊甸园大门的路,由西洋杉、松树和枝叶繁茂的棕榈和冷杉组成的森林风景线,随着地势的抬升,树荫越发地浓郁,在地势的最高处,这些树冠的顶上,便是伊甸园的青墙。伊甸园围墙外面的景观描写可以推断出园内的植被丰富,应该是一座森林剧场。“摄影式”外聚焦继续移动,进入伊甸园的外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墙周边种植的一圈高树,树上结满了奇珍异宝的果实与金色的花簇,越来越纯净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再往前便无路可走,仅有一道面朝东方的门藏在杂灌与藤蔓中,走进荆棘之门才算是真正到达伊甸园。接着用外聚焦视角详细地记录了伊甸园的地理位置:河流、山丘、湖泊、植被、花团、动物、农田等,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短聚焦之后,作者拉长视角,从整体上描述了伊甸园这片土地。

“被朝阳第一抹温暖霞光照亮的开阔田园

繁华似海,无处不烂漫,这地方

就是这样,一片幸福的乡村土地”

描绘完幸福、美好的伊甸园,在作品的第十一、十二卷中,弥尔顿借警示天使米迦勒的身份,用亚当的外聚焦视角向读者预示了人类堕落后的经验世界,那里不同于伊甸园的四季如春,拥有令人难耐的严寒和酷暑;有山川和湖泊,但也有掀翻四海、撕碎森林的愤怒疯狂的飓风;有可以遮风挡雨栖身的洞穴,但却狰狞可怕、阴暗凄凉。人类生存的异世到处充斥着疾病与死亡、犯罪事件与永无停止的斗争。

“太阳接受命令这样转动与发光,从北方招致寒冷的冬季,从南方拿来夏季的炎热…规定了什么时候发出狂风怒号,使大海、天空、大地陷入混乱…现在畜生与畜生、飞鸟与飞鸟、游鱼与游鱼开始作战,畜生忘记啃咬芳草,而彼此撕咬……

他睁开双眼,看见一片原野、草地上长满杂草…一块置人于死地的石头打在对方腹部,伴随着鲜血的汩汩流淌,发出绝望的呻吟……牧民们亡魂丧胆而逃,高声呼叫,险难脱身,引发一场流血冲突,在牛群不久前吃草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尸骸遍野”。

伊甸园与人类被驱逐后的世界就像另一个层面的天堂与地狱一般,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伊甸园中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男耕女织,人类始祖过着幸福的田园般生活,而堕落后的世界则是四季更迭、气候恶劣、一片动荡,充满着疾病、战争与死亡。弥尔顿通过外聚焦视角描述了两个矛盾的空间,并巧妙的利用这个空间载体,表达了作品堕落与重生的中心思想。在对伊甸园的空间塑造中,作者用一切美好的字眼修饰,无一不彰显着伊甸园的欢乐与幸福,但同时弥尔顿又在其中穿插了几段与之主题、风格不协调的撒旦伪装与变化的描写,即他的形象从地狱中伟岸的天使形象,变换成混入伊甸园中的低级小天使,接着为打探亚当与夏娃的消息又幻化成鸬鹚鸟,最后为引诱夏娃变成丑陋的蟾蜍和狡猾的蛇。如果说在地狱中撒旦还保留着天使的英雄形象,那么在伊甸园中他一次次弱化的形象变化则暗示着他彻底堕落的过程。刚进入到伊甸园中,他的内心曾动摇过,想要放弃复仇计划,此时他还有善德一面,所以其形象是低级天使,而当他看到人类的美好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一片生机盎然,嫉妒与仇恨蒙蔽了他的双眼

“哦,地狱啊,我的双眼在悲痛中看到了什么

使用其他模式被创造的人类,被捧上

如此的高位,占据我们的天赐福祉之地

……

你们现在品尝的欢乐越多,苦难就会越重

……

征服这个新世界,实现报复,扩大荣誉,我现在就要动手”

当撒旦作出最后的复仇决定后,他的外在形象也变得如蟾蜍和蛇一样,更加丑陋与狡猾,预示着他的彻底堕落。作者在美好幸福的伊甸园中完成了撒旦的彻底堕落,对比性强,张力十足。同样的创作手法也表现在第十卷和第十一卷所塑造的人类被驱逐的世界中,那里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看似已无希望,但是作者运用亚当的外聚焦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耶稣救赎与诺亚方舟救世的场景,在乱世中,给予了人类活下去的勇气与重生的希望。

“神圣的指路人啊,你把未来的事件展现成
眼前的事件一样,看到那最后一幕,我重振
活力,确信人类与所有的生物必将存活”

结语

弥尔顿在“撒旦引诱人类偷吃禁果,进行报复”这一简单的故事中,用6个篇幅的跨度,描绘了天堂、地狱、伊甸园和驱逐后的世界,逐一整理四个场景的位置、线索,可以发现弥尔顿在作品中设定了相互衍生与对立的四边形空间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天堂和地狱处于宇宙的两端,在这第一层空间里预示着光明与黑暗。伊甸园和人类被驱逐后所到达的经验世界则属于第一层空间的从属空间,位于天堂与地狱之间,预示着宁静与动荡。在整个四维空间中,很明显的看出天堂与地狱、伊甸园与经验世界是彼此对立的,而同时这四个空间又是相互融合的,看似不美好的人类经验世界与美丽的伊甸园其实都是从天堂与地狱衍生出来的。伊甸园是天堂异化的世界,人类是天使的异化、伊甸园的田园风光是天堂光明与宁静的异化;人类的经验世界同样的也是地狱的异化世界,他们都是黑暗、痛苦与折磨的。作品中这层层的等级空间似一巨大载体,弥尔顿利用其相互对立与衍生立的空间特质,延续了故事的剧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从宏观角度上表达了作品“自由意志”的主题。因为自由意志是支配着这个四维空间运转的原动力,撒旦和人类因为内心的欲望选择打破“常规”而堕落,而驱逐后的人类相信心中的爱与信仰,遵从内心而勇敢重生,他们不会因为离开乐园而伤悲,而会将因为在他们心中拥有一座乐园而感到无比幸福”。

最后,感谢四川外国语言文学中心项目 “《失乐园》的叙事聚焦研究”(编号 SCWY17-09)的资助。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伊甸园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伊甸园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伊甸园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谢欣:伊甸园ENED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论弥尔顿《失乐园》对奥维德诗歌的借鉴之道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